高愛倫專欄|老後如何「防空洞」?忘記讓你不舒服的事,記得讓自己舒坦的選擇
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讓自己好受。
文、圖/高愛倫
編按:老後如何怡然自得,而不感到蒼涼?高愛倫觀察到,對於社交、慣性人事物的依賴與執著,易使老後遇到人事物的變遷時,格外空虛。最好中年就檢視一番,自己對哪些人事物上癮,拿回能進能退的自我主導權。
一生空巢好幾回,倚賴形成上癮症,建設內心防空洞,萬籟寂靜自得樂。
五十最怕閒得慌,六十更怕眼淚淌,想奔七十要健康,老來自在即是狂。
在日常例行中,得宜控制使力不吃力的動靜節奏,是壯闊族規範自己生活的必要能力。
如果星期一到星期七,都陷在重複又重複的吃喝玩樂裡,就算經濟厚實衣食無虞,這樣的車水馬龍與送往迎來,會不會帶來精神上癮症?
凡事成癮,必有遺害。
繁華若無度,浮誇必相隨;膚淺本無罪,獨怕強攀附。
行事曆排滿密密麻麻的約會,如果帶來的結果是:只要曲終人散,就很容易浮現空虛與疲憊的情緒,那麼,小心,這就是上癮症候的徵兆。
上癮的執著會造成性靈的不自由,過度聚焦在慣性事物上,就是作繭自縛,就容易對環境的改變產生莫大空虛感。
我對自己「容易上癮」的個性有很強的自覺,所以,幾十年來,我對所有人事物都會維持週期性的解癮隔離,以期達成心理建設的「防」「空洞」。
愈趨年高,我愈確定戒癮是硬道理,唯有不上癮,才能確立不受任何狀況控制的獨立。
癮從何來?癮頭輕重?各有引線。
如何戒癮?如何內建自己的「防」「空洞」?
1. 把忘記放在原諒的前面
和解和原諒是兩大工程,有時,真的做不到,有時,好像做到了,但會不會只是流於口說的瀟灑與社交場合的表面文章?
哲人思維多半註解:唯有和解與原諒,才能忘卻傷痛;於是,沉溺在苦痛中的上癮者,為了要找出各個可以原諒的理由來釋放自己,往往用力過度仍力有不逮,結果是越想努力釋懷,越難逃脫內心的糾纏。
原諒,需要理由。
忘記,只要方法。
理由難找,方法較多;綜觀事例,立意讓人好過的建言,有時失之陳義過高,反而是在刁難受折磨人的合理人性,「強調放下」回音有點像四面楚歌,倍加讓人放不下。
不想原諒,就不原諒,那不會是一種錯。
不願和解,就不和解,那也不是欠缺風度。
忘記,就是在既不原諒又不和解的關係裡,無視對手或冤家的點點滴滴,只專研自己的解藥配方。
請忘記別人讓你不舒服的事,只要牢牢記得讓自己舒坦的選擇。
厭惡卻忘不掉的人事物,對誰而言都是屹立不搖的暗黑陰影,只要從「不聽」、「不看」、「不問」、「不理」、「不答」、「不探」做起,就能形成自然的全面封鎖,於是這樣令人不悅的存在,被技術性地人間蒸發了。
2. 避免習慣成自然
關於習慣,「覺得可以戒掉」和「真的做到戒掉」有很大的距離。
生活裡最普遍的上癮症就是:時時刻刻滑手機、早早晚晚貼臉書、尾隨新聞留酸言、群組較勁拼藍綠、沒日沒夜追長劇、喋喋不休忙訴苦⋯⋯。
這些習慣,適量,就像是在加值人際消費的功能;過量,就有點漠視荒蕪時間的價值了。
大家都愛說:退休了,最多的就是時間;未必!用生命的長度來說,時間真的不多了。
餘生,不必賦予重大意義,也沒有太多人設需要盤點升級,但是,生活的樣貌還是要均衡並多元,不堅持一成不變、不著迷五光十色,這都是戒癮。
走出家門的活動太多,要蓄意安排居家放空;深藏不露的獨處太久,要出門看看世道繁華;就是要這樣做:把喜歡的事調整接觸密度與濃度,把礙眼的事列為修心與修身的教材,訓練自己對自己的有所不同,應對萬事萬物就能丟掉我執。
3. 歸零才是最高分數
融入話題要懂得聆聽,遇到分歧意見大可從容溫和;開發話題要辨識場合,不要因為見多識廣就太愛發表真知灼見。
歸零,是最大的自信、最強的氣度、最高的睿智。
除非是在場的人端椅奉茶萬般期待,否則,不管自己曾經是誰?現在是誰?未來可能是誰?都千萬避免把「我」當主題。
一個總是伺機把自己推到焦點中心的人,無異就是自戀上癮、自大上癮、自我表彰上癮,但是這個背面的深層可能,泰半源於「擔心自己不被看見」、「害怕淪為邊緣人」、「沒有聲音就是弱化重要性」、「不甘埋沒」⋯⋯。
他人說話,不時打斷。
他人立論,為駁而駁。
他人互言,強行介入。
他人光彩,蓄意噴漆。
這些行為,不是習慣,是上癮症,上癮症有較刻意的心理動機,甚至也可歸類為是明顯性格瑕疵。
當一個人懂得也擅長把自己歸零的時候,大概就是最容易得分的時候。
4. 降低社會化程度
社交密度越高,社會化程度就越高,社會化程度越高,攀比攀緣的情緒也越甩不掉;這個累積的結果,會造成內心小劇場的不安分。
優秀的創意人、藝術家、作家、思想家、設計師⋯⋯,多數都是避免社會化的,他們可能天性如此,他們更可能是蓄意精修平靜,讓自己思考空間不受干擾與限制,以利自己在誠意卻不刻意的追求中,認識精神獨立就是孕育精闢見解的基礎訓練。
在電子產品改變社交互動降溫的同時,熱衷社交場合的依然熱衷,這些都是心因性的需求,並非人在江湖的無可奈何。
絕對的「絕世宅」與絕對的「入世纏」,都是不易扭轉的上癮,這兩種人,一種是走不出去,一種是停不下來,各有各的孤寂感。
自主性的降低社會化,絕不會導致落寞,可是慣於社會化的人,卻會惶恐被別人雲淡風輕的看待,結果是:越入老年,越有難以克服的悵然失落,也難免無聊多愁的語多感傷。
修改自己在社交關係裡的曝光率,對將要來臨的五六七八齡,是早該有的主動應變,有了依序漸進的階段性身心安頓,老時的沉靜,是美麗的安靜與恬靜,再也不會心生四下無人慘遭乾晾的老態自憐。
有沒有上癮症的最簡單檢驗方法就是倒行逆施,諸如:你能輕易調整最喜歡的活動內容?你願意嘗試一向拒絕的生活選項?
不要上癮,人過中年尤其不要上癮;上癮一旦進入活動力轉弱的歲數,格外容易誇大世態寒涼的感觸,你會開始以為自己不重要而失魂落魄,但真相是,從來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才是唯一重要的。
沒有上癮症,會降低屆老心境蒼涼的好發率。
聖學氾濫,但不是人人都有條件成聖,走小徑,過俗日,幾朵微笑縱然只在陋室開花、只有自己看到,那也是至高的修練修為。
所有的學習不都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人生最高學府,開始在社會,結業在心扉,人生只有一種獎狀可以自印自頒,那是:山高水長,行歌如常,端詳四方,初心無恙。
2022/10/2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