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圖/500輯攝影.林澔一 內文圖片/新經典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網家董事長、作家詹宏志,出版著作《舊日廚房》,談及家庭的飲食記憶。多年前,太太王宣一在旅途中意外過世,開啟了他的單身生活。一個人復刻太太的拿手菜、在家宴客,和親友們一起品嘗美味,也懷念故人,讓逝去的親人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親友心中。
告別最親愛的家人後,日子該怎麼過?
66歲的詹宏志,和妻子王宣一結縭35年。熱情好客的王宣一,過往常在家做菜、設宴,招待親友。兩人一同旅行時,也常在上餐館、在街頭品嚐當地美味、上短期烹飪課,透過料理認識認識異國文化。
詹宏志和王宣一熱愛旅行、美食和讀書,是彼此最好的人生伴侶。
2015年的春節前夕,王宣一在一趟義大利旅行中因心臟疾病離世。從兩人生活到一人度日,詹宏志選擇拿起鍋鏟,復刻妻子、岳母,乃至於母親的拿手菜。即使太太已離開,家中仍能重現往日聚會的場景。
王宣一過世後的幾年,他在一篇短文中寫道:「……她還在我們心中,那些滋味也都還在,我們不會忘記;而且,大家也不要擔心,我雖然比較孤單,但會好好活著。」
曾連燒開水都不會,40歲開始進廚房!想念故人,就動手做她擅長的菜
詹宏志最知名的身份,是他近年擔任電商平台網家(PChome)董事長,也是擁有超過30年經驗的資深媒體人、作家。但大眾或許不知道的是,這位董事長也能做一手好菜。有年雙十一購物節,他親自用自家平台上販售的鍋具煎和牛牛排,炒熱買氣。2022年,他也推出著作《舊日廚房》,書寫家庭的飲食記憶。
「早個10年,我沒辦法想像自己會寫一本跟食物有關的書。」詹宏志開玩笑說,40歲以前,他是個連燒開水都不會的「媽寶」,母親從小也不要求他做家事。創立PChome以前,他有段時間賦閒在家,興起了下廚的念頭。
有鑒於身邊有太多的能幹主婦,初入廚房的他,選擇從異國料理做起,避開主婦們常做的家庭料理。像是義大利菜、法國鄉村菜、羅馬尼亞菜,「做壞了也只能怪羅馬尼亞,不能怪我。」詹宏志打趣地說。
王宣一擅長廚藝,除了傳承母系的江浙菜外,也勤於學習臺菜,更樂於重現旅途中嚐到的異國料理。紅燒牛肉、如意菜、青豆魚圓、海膽香檳凍⋯⋯都是她宴客時的拿手菜。詹宏志坦言,太太還在時,他無需費心。請客也只要「插花點綴」,做些燉菜等較不費工的異國料理即可。
王宣一熱情好客,過往常在家宴請朋友。
在王宣一過世後,詹宏志隻身安頓好太太的後事,為她辦了一場派對。「王宣一一生都很熱情,辦一場哀戚的告別式,不像她。」於是,這場派對有音樂也有食物。當天有台北知名咖啡廳Fika Fika的咖啡、台中的古法手工粉圓、雲林的二崙佳美伍仁酥,甚至有在馬來西亞經營茶葉生意的朋友特地飛來台灣,泡了上好的普洱茶。眾人一面吃吃喝喝,分享對故人的懷念。
詹宏志回憶,熱鬧的派對結束後,他一人回到空蕩蕩的廚房。鍋碗瓢盆還在,卻已等不到主人回家。他心中湧現一種茫然又複雜的情感,想著家庭的滋味或許就這樣消失。「我決定去學王宣一的菜。也趁我記憶力還行,寫下對家庭食物的想法。」
花三天三夜熬煮的「紅燒牛肉」,是王宣一最知名的拿手菜之一。
紅燒牛肉是王宣一最有名的拿手菜。根據她所著的《國宴與家宴》記載,這道菜只用醬油、冰糖和牛肉等簡單的食材,但光燉煮就要三天三夜。王宣一過世後的一個月,詹宏志開始挑戰重現妻子的料理,便是從紅燒牛肉做起。作家張大春為了鼓勵他,特別做了紅燒牛肉,送給他當午餐便當。詹宏志笑說,他吃了以後,更下定決心要自己動手,「以免大家覺得宣一的紅燒牛肉是這樣(笑)。」
端出一道道菜餚,彷彿創作者從未離開。詹宏志回憶,過往逢年過節,王宣一總會為忙碌的朋友們做一盅盅的佛跳牆,像是年菜工廠般,讓忙碌的朋友在年節期間輕鬆些。王宣一走後,他如法炮製。「第一次這麼做,我彷彿覺得她的生活風貌又回來了,她的感染力也還在。」
在家請客沒有目的,成就感卻不亞於工作 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
過往,王宣一是家宴的統籌。現在,詹宏志戲稱自己是「四手聯彈」,一個人做兩人份的菜。王宣一的拿手菜,他復刻了40~50道,也開始請兩人熟識的朋友到家裡吃飯。
對詹宏志而言,籌劃一場賓主盡歡的家宴,複雜度不亞於工作。宴客前兩天開始訂菜、採購、當天有些食材要先燙、先煮、湯水等客人入座後再加熱,鍋子裡的食物燒焦得若無其事地處理⋯⋯。他形容,做菜也需要流程管理和危機處理,「每次請客,都是生命的鍛鍊!」
在家請客不輕鬆,為什麼值得做?詹宏志說,有次宴席,一位企業家朋友問他:「你事業這麼多、工作這麼忙,為什麼要花力氣做這些事?你不覺得浪費生命嗎?」當下,他一時無法回答,但心中不太服氣。
後來,他細細思考這個問題,悟出了更深刻的人生道理:「沒錯,請客是浪費生命。但是生命不拿來浪費,我們要拿它來幹嘛?」詹宏志說,在家請客和在餐廳設宴不同,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唯一的目標就是讓大家開心。一場精心規劃的宴席,可以讓客人品嚐到主人發現的新食材、在旅途中的見聞,分享他的生活。
「工作很難讓每個人都高興,但請客有機會讓大家都快樂。請的人快樂、被請的人也快樂。這可能是人生更美好的部分。」詹宏志說。
在日常餐桌上召喚回憶!做太太、岳母、媽媽的菜,彷彿她們不曾離開
除了太太的拿手菜,詹宏志也試著重現岳母和媽媽的料理。透過飲食,在餐桌上喚回往日記憶。
王宣一的母親出身杭州世家,擅長江浙菜。詹宏志記得,每次陪太太回家,岳母就會為愛吃花枝的女婿做一道特別的菜,將韭黃、花枝、瘦肉片和雞蛋炒成一盤平凡食材,卻包羅山珍海味,交織出美好的滋味。像這樣的菜色,王家的女兒其實都很少做,傳承的任務就由他這位女婿接手。
做了幾道岳母的菜,他也想起自己的母親。早年家境不寬裕,母親總是努力地用有限的食材餵飽一家老小,燒得一手好菜。詹媽媽的「貧窮料理」,至今讓他念念不忘。例如,兒時生病,媽媽會上菜市場買一點里肌肉,少量豬肉絲加上大量薑絲,再低兩滴米酒、一點鹽和麻油,煮成薑絲赤肉湯。喝完湯就上床睡覺,一覺醒來,病也好得差不多了。
此外,詹媽媽的料理也頗能展現主婦的智慧。她會將鳳梨削皮,加砂糖放進水壺煮,成為有香氣的鳳梨茶。他改良這道菜,加入香檳,作為宴席的餐前酒,也得到不少朋友的讚美。
幾年前的聖誕節,詹宏志約了一群朋友到家中聚會,宴席主題就是「三個女人的啟發」。餐桌上有詹媽媽、王媽媽和王宣一的菜,充滿懷念之情。他感嘆地說,「如果這些親人都還在,我或許不會去做,享受就是了。」如今,3位對他的人生有重大影響的女性都已離開,做菜便是延續記憶的最好方式。讓逝去的親人,都能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親友心中。
如同他在《舊日廚房》一書中寫道:「料理如果留得下來,家庭熟悉的滋味就得以流傳,我們就還可以討論爭辯,好像這些逝去的親人還活著一樣,而她們的某一部分靈魂好像還漂蕩在我的身邊,讓我不至於覺得孤單。」
相關閱讀:詹宏志著,《舊日廚房》,新經典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