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名取芳彥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50歲,正是時候重新盤點人生秩序,練習把不必要的重擔,一一放下。日本最幽默、最會講故事的和尚名取芳彥,認為人生要留下包袱愈少愈好,50歲該丟的負擔有哪些?
我們在人生的路上,不自覺地背上了太多的包袱。不過,一到50歲,那些曾經視為珍貴重要的健康、安定的收入、朋友,全都會自然消失。也難怪我們對剩下的東西更加執著了。
然而,包袱還是愈少愈好。就算要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到了50歲的你,也該隱約知道,所謂的「不時」根本就不會來臨。
我留下的包袱,頂多只有:不說別人壞話、不做壞事、永遠誠實、常保歡笑,如此而已,其他的都是我要丟掉的東西。
1. 不要有過多欲望:生活恰如其分就好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50歲的時候,能過著恰如其分的奢侈生活。可是,當現實不如預期的時候,有些人就會自怨自艾,可惜自怨自艾改變不了什麼。
社會和經濟狀況的變化出乎意料之外,結果不如預期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與其感慨現實不如預期,不如笑嘆自己年輕時想法真的好傻好天真,人生就是無法盡如人意才有趣啊!
怨天尤人是削弱人生的刨刃,不要怨天尤人的人生當然比較好。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現實無法改變,過去我們以為「恰如其分的奢侈」可以辦到,現在最好改變一下那種奢望的內容。
例如,每年出國旅行的夢想,改成每年國內小旅行2次。
每天零用錢3百元,等於每個月零用錢9千元的夢想,就改成每天2百元,每個月合計6千元吧。
每個月吃一次高級餐廳的夢想,改用四季名產擔待一下,一年就能吃4次了。
用這種方式減少自己的欲望,藉以獲得心靈的平靜,是佛教2千5百年來的慣用手法。
重點是,我們該如何設想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規劃?
現狀不如預期就垂頭喪氣的人,最好不要有過多的欲望。欲望愈少,不如預期的話也就不會有太大的打擊。反之,結果出乎預期的話,品嚐起來會更加喜悅。
三餐煮飯,米飯的軟硬都無法隨心掌控了,更何況人生呢?這句話說得真有道理,人生就是這樣才愉快啊!面對意外還能笑著面對的人,就算有再大的夢想變化也不會放在心上。按照佛教的說法,這種人勇於接受諸行無常的變化,並且樂在其中。希望大家都有一顆享受變化的心。
2. 不要瞎猜事物的反面:順應正面而活更平靜
人到了50歲,大都知道事物有正反兩面了。年輕的時候我們只看正面,相形之下看懂反面更能提升事物的價值,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我曾在30歲的盛夏時節,雙手提著購物袋走到商店的停車場,大約走了5分鐘。然後頂著汗水淋漓的光頭,坐在停車場裡的椅子上休息一下,喝著從自動販賣機買來的冷飲。
這時有一對50多歲的夫妻,也提了許多物品進來。溫柔的丈夫買了2人份的冷飲,他把冷飲遞給妻子之後,坐在椅子上說:「這家商店真是夠了,在店裡賺我們的錢還不夠,連外面都要擺一臺自動販賣機繼續賺。」
我認為店家是顧慮到客人,才擺放一臺自動販賣機。聽了那位丈夫的話,我在驚訝之餘也受到很大的衝擊。
或許就如他所說的,商家真的有這樣的意圖吧。但是抱著這種批判性的思維,凡事只看不好的一面,想必他們的夫妻關係和日常生活會變得很辛苦。
凡事只看負面的人,自以為瞭解真相,不會受到欺騙。他們以為自己特別高尚,跟樂觀的笨蛋不同。當他們受到親切對待的時候,也會懷疑對方的意圖,而忽略對方的善舉。然後,遇到難以接受的事情,就會搬出陰謀論。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一個怨天尤人的人。
反正職場就是不公平、反正努力也是爽到別人、反正美食吃下肚還不是都一樣、反正人總有一天都要死……這種人只會度過空虛的人生。
瞭解反面,順應正面而活,絕對可以過得更加平靜、悠閒。
3. 不要強迫長輩改變觀念:盡量溫柔對待父母
有一部《父母恩重經》創於中國唐代,並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當中,寫實記述父母生小孩之後嘗到的辛勞,對於父母年老的際遇也有很辛酸的描寫。
父母年紀大了,精神大不如前,子女到了深夜,也不會來關心父母。
父母成為鰥夫或寡婦之後,就被孤單地留在空房裡,活像一個旅人住在陌生的旅店。潮濕的寢具冰冷,衰老的身上爬滿蝨子和跳蚤,癢到一整晚都睡不著。
為此,老人家長嘆了一口氣,不知自己前世造了什麼孽,才會生下這種不孝子。偶爾還會氣到破口大罵、橫眉怒目。
媳婦被公婆責罵,也只是嘻皮笑臉地低頭道歉。
父母生了10次重病,兒女有9次沒來探望。而且對父母一點也不孝順,動不動就生氣責罵,要父母快點死一死,不要活著丟人現眼。
聽到子女如此絕情,父母難過地哭著說,若非我生你養你,你豈能有今天?早知道就不要生你這種不孝子了……說著說著,父母哭到眼睛都腫了。
這一段帶有儒家寓意的內容,重點在於警惕子女不孝,而非勸人孝順父母。年過50的為人子女或父母,讀了大概都有很深的感觸吧。
其實父母和子女都有各自的難處,當雙方的難處互相衝突,許多人難免會忽略父母,或冷淡對待父母吧。
不過要改變老人家的觀念,就有可能否定他們過去的人生經歷,強迫老人家這樣做實在太殘酷了一點。父母只是希望子女溫柔相待而已,大家就做做孝順的樣子,盡量溫柔相待吧。
4. 不一定要大房子:房子小打掃維護才輕鬆
住公寓或者大樓,凡事都要顧慮鄰居,因此有人到了50歲,就想有一棟可以安身立命的透天厝,過著不必顧慮鄰居的生活。
住持,基本上是住在寺廟裡工作的人。而寺廟是宗教法人的,住持只需要支付水電費,不用付房租。
我看到老同學買公寓或透天厝,要背上30、40年的貸款,我就很慶幸自己的際遇。打掃寬廣的大殿、廂房、境內是很辛苦沒錯,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幸運,也就不打緊了。
這種生活過了30多年,我妻子說她想住小一點的房子。例如,吃飯的時候,不必特地站起來,轉身就能拿到醬油的那種小房子;或是打開吸塵器吸個5分鐘,就能清掃完畢的小房子;出門隨便上個鎖就好的房子最理想了。總有一天,我也想過那樣的生活。
我知道這是很奢侈的煩惱,可是對年過50的家庭主婦來說,考量到未來的生活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棟透天厝,又不打算和兒女同住,那麼也沒必要買太大的房子。一棟小平房就夠了,也就是「溫馨甜蜜的小家園」(住持,又稱為方丈,意指住在一丈四方裡的修行者)。
昭和時代有一個觀念是,男人就應該有自己的房子,要是各位還有這種價值觀,那麼買下人生中最貴的房產,或許也別有一番樂趣。
總之,50歲已經不光是追尋夢想的年代了。我們該考慮年老的生活,參考同居人的意見,尋找專業的房屋仲介商量,這些就輪不到我這個和尚說三道四了。
5. 不必勉強做無緣的事:把時間拿來挑戰下個目標
各位鄉親,不用感嘆自己做什麼都半途而廢,缺乏毅力和恆心沒什麼好在意的。
有些書你以為看得懂,或是有興趣,結果買來之後看不完也沒什麼好在意的。就當作是作者、編輯、出版社出了一本很難讀的書就好了,勇敢地放棄那些不適合你的書。不用勉強自己讀下去,書店裡還能找到一大堆的書等著你閱讀。
為了健康開始慢跑,也試過持之以恆的訣竅,最後還是無法持續下去的話,就乾脆一點,直接放棄吧。
這代表慢跑不適合你的身體,對身心都不是好事情,不必責備自己凡事半途而廢。
必要的時候,別人會來責備你的。
我舉這個例子也許不太妥當,總之大家姑且聽聽。當災害或事故引起大量傷亡時,判斷傷者的優先治療順序,這種作業稱為「檢傷分類」,是一種以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最大的救護功效的手段。
我在有限的生涯當中,也用類似的手段盡量提升自我和豐富人生。人在50歲也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好比讀書、慢跑、旅行、學英文等等。
我不只替這些事決定優先順序,連買來的書籍也有決定閱讀順序。讀不下去的書,我會直接放棄,當作與自己無緣,然後拿起下一本書閱讀。
追求健康的手段多不勝數,慢跑無法持續下去的話,老實承認自己太晚起步就好,多出來的時間用來挑戰下一項訓練吧。
一直做那些難以持之以恆的事情,純粹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雖然說堅持就是力量,但是50歲以後,把短時間的集中力當成力量也未嘗不可啊。
(本文摘自名取芳彥著,《50歲開始,不過配合別人的人生:停止萬事承攬,6種生活清算練習,啟動清爽人生》,采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