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兒子稱「媽是控制狂」!吳娟瑜:女性不用靠照顧別人,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媽,你不放手,我怎麼能轉身?
文/吳娟瑜 圖/Shutterstock
編按:與伴侶、孩子、孫子、媳婦之間,怎樣才是最佳距離?曾以為「愛一個人就是黏著他」的吳娟瑜,孩子成年甚至結婚生子,傳統阿嬤的本性雖難一日改正,在三代同堂的相處過程中,一點一點持續放手的練習。
「再富也要窮小孩」是近兩年討論度頗高的養育觀,倡導讓孩子從小脫離舒適圈,在生活常規中學會獨立自主、有責任感與理財概念。在我父母那個「再窮也要富小孩」—「養」重於「教」的時代,這種離經叛道的教育理念,就算不被視為「惑眾」,怕也難逃天方夜譚、一笑置之的命運。
曾經我誤以為 愛一個人就是黏著他
爸爸追逐聲色享樂還變賣家產的闊少爺行徑,在媽媽眼中就是個不負責任的男人。撇開這些缺失,在我心目中他仍是個疼愛孩子的好爸爸,他百分百的父愛,也讓我誤以為「愛一個人就是黏著他」。
婚姻的前10年,我以丈夫Show為生活圓心,他走到哪我跟到哪,找不著人我就奪命連環call:「你在哪裡?跟誰在一起?在做什麼?」如果他「失控」人間蒸發,我一整天都會坐立難安,我的「黏功」對向來獨來獨往的Show與我們的婚姻,當然是弊多於利。
孩子們小的時候,我是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Show創業維艱,又是一個不苟言笑、不易親近的傳統父親,夫妻關係常處於緊繃狀態,希望兒子們得到滿滿的愛,也不免抱持「母子聯盟」的私心,我承襲了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Bridge和Arthur就在我「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的照顧下長大。
30歲兒子的控訴:媽,你是控制狂!
即便分身乏術,我還是要求自己在他們放學前提早把果汁打好、睡前簽妥聯絡簿、開學前準備好學費、不斷重覆各種「叮嚀」……,更是很少讓他們動手做家事,在我「親力親為,萬無一失」的教養工程中,專心唸書考上好學校,就是他們兩兄弟的正務。
小時候他們對媽媽的過度關心及代做決定別無選擇,只能照單全收,無話不談、這會兒送杯果汁,那會兒遞盤青菜的「零距離」母子關係,持續到兒子們進入職場,步入而立之年,直到Bridge實在受不了媽媽的連環call,拋出他有史以來對我講過最「重」的一句:
「媽,你是控制狂!」
我才沉重地回望那個「黏噠噠」的巨嬰媽媽。
選擇離家獨居的Bridge,終於不再需要我無止盡的「關愛」;結婚後住在家裡的Arthur雖然曾說:「媽,你不放手,我怎麼能轉身?」但就算無奈,往往也不忍拒絕媽媽跟前跟後的「黏功」,媳婦Amanda獨立自信、自立自強,下班晚歸通常她會直接開電腦,我上前關心:「晚餐吃過了沒?」她往往回以:「謝謝媽,我會自己處理!」我的「愛」莫名成了情感孤兒。
三代同堂 媳婦明確表示「別把孫子照顧得太周到」
永久保鮮,賞味無限期的日本卡通《櫻桃小丸子》,為三代同堂形塑了一則則動人的故事。升格阿嬤後,我也不覺神往和諧的祖孫情,念及大手牽小手一路聊天說笑的幸福滿足稍縱即逝,孫子們從幼稚園到小學,只要時間允許,我總是很樂意接送他們,更期待他們可以從日常互動中,接收到阿嬤的疼愛。
Amanda是個有主見卻謹守分寸的媳婦,我對Arthur的「呵護」,她即便不認同也不便置喙;若將Coobie和Ricky兩個孫子也納入婆婆的「媽寶養成工程」,不只剝奪Amanda的教養權,肯定也非她所願。
Amanda果然處事俐落,絕不拖泥帶水,她明確表達不希望我把孫子們照顧得太周到:飯菜不要端到面前、水果不要送到嘴邊、吃完的碗筷自己收拾、自己準備換洗衣物……。都是事業心重的人,平日各忙各的,婆媳間少有機會聊天或交換想法,媳婦也是學教育的,她的有話直說讓我詫異,卻也照單全收。
黏著兒子拉著孫子證明自己存在價值 其實是壞習慣
Coobie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要準備隔天校外教學的食物,我二話不說即刻「救援」:「我來幫你忙。」同時興沖沖準備開冰箱找食物,不料他竟堅定表示:「不用,阿嬤,我會自己準備。」可能看我沒有收手的意思,他連說了兩遍,我才停止動作,看著他熟練地灌水壺、做三明治……,儼然一個獨立的小大人。
小學三年級之後,Ricky可能發現同學們都可以自行上學了,而他身邊總是跟著一位「資深美女」,有一天他鄭重其事地對我說:「阿嬤,你不用跟著我上學了。」
「不被需要」的失落感倏然襲來,一時間還不能適應,我趕緊說:「沒關係,阿嬤可以順便到便利商店買報紙啊!」Ricky 反應機伶:「阿嬤,你們大人為什麼愛找藉口呢?」一句話就把我KO了。
黏著兒子拉著孫子,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壞習慣」,竟讓孫子們導正了,還是得感謝媳婦的身教。
尊重媳婦的生活智慧 跟著一起成長
在Amanda的調教下,煎牛排、煮義大利蕃茄麵都難不倒Coobie;Ricky對煎蛋、炒飯、烘焙蛋糕也能得心應手,倒是「轉型」後的Arthur令人眼睛一亮:有一回,下班返家疲累不堪的Amanda,望見廚房水槽堆疊的碗筷,大喊一聲:「洗~碗~」,只見這父子三人立馬從家中不同方位急奔廚房,最後Arthur勇奪洗碗權。不僅做家事有板有眼,連外出採買Arthur都一馬當先。
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主張「教育就是生活,孩子的發展源於生活和經驗」,確實在孫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得到驗證,我由衷佩服Amanda 對教養的態度與堅持。
回望這段褪色往事,慶幸我這個直升機媽媽沒有教出令人頭痛的「慣寶寶」,反倒從媳婦的生活智慧中學會「對下一代放手,才能跟他們一起成長」。
(本文摘自吳娟瑜著,《最好的自己,正在來路上:不設限才能活而無憾,吳娟瑜實踐C型人生的生命故事》,好的文化)
2022/10/05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