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中接納自己,不再試著修補生命 李惠貞:即使人生有悲傷、挫敗,我們仍能輕盈地活

在閱讀中接納自己,不再試著修補生命  李惠貞:即使人生有悲傷、挫敗,我們仍能輕盈地活
2022.10.05
31,461
作者|陳莞欣

作者|陳莞欣 2022.10.05

31,461

文章用聽的
00:00 10:06 1

文、照片提供/李惠貞 

編按:不管活到幾歲,生命中總會有困難的時刻。生病、結束一段關係、告別至親……。出版界資深工作者、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認為,閱讀一本書,就像擁有一位懂你的朋友。在本文中,她介紹4本好書:《不再試著修補生命》、《當生命陷落時》、《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朝一座生命的山》。低潮時,讓閱讀給你力量。

「懷疑的時候,在心裡召喚真實,你不是那道波浪,你是海洋。」

我在《成為自由人》前言裡引述過一個說法,「我喜歡的一本書把人生比喻作海洋,我們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就像是一道道浪,不論我們如何評斷波浪,都不會改變大海的本質。波浪不是你,它只是你的一個經驗。」這本影響我至深的書是《不再試著修補生命》。

人生中很多時刻都會把我導引到閱讀。對新任務沒自信的時候、遭遇挫折的時候、痛苦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總是能遇到一本書,把我帶離糾結的狀態。

因此,每回在訪談中被問到,「可否用一句話說明閱讀的好處?」我會這麼回答,「你在人生中遭遇的任何困境,你都不是古今中外第一個遇到的人。總有前人、和你有過相同處境或心境的人,為你展示他走過的路。」參考他人經驗不能保證立刻豁然開朗,因為那需要你自己的意志去實踐,但至少,你會獲得啟發,以新的眼光去看待原本的問題,你會得到力量去自救。

一本書,就是一個向外眺望的窗口。不論你是上班族、自由工作者、家庭主婦、學生……都可能會有自己的難關要克服,這時候,身邊未必有合適的人聽你傾訴、給你合適的建議,但你可以輕易地走進圖書館或書店,找到一位懂你的作者。

我遇到過好幾本這樣的書,我把它們放在珍藏的書櫃裡,當我又再因同樣的慣性起煩惱時,這些書會提醒我,已經走過的路不需要重來。我的書櫃就是我走過的歷程,它們見證我的成長。這也是為什麼我鍾情於紙本書的原因,它們光是存在,就足以構成力量。

以下分享幾本在我人生重要刻陪伴我、幫助我發現自己盲點的書,希望它們也能在你需要的時候拉你一把,重新穩定腳步。這麼做不是為了消除悲傷或挫敗、不是逃避,而是為了看清,即使有悲傷和挫敗,我們仍能輕盈地活。

1.《不再試著修補生命》

傑夫.福斯特著,程敏淑譯,木馬文化

很多書談「接納」,但這是第一本讓我對這個語詞產生具體感受的書。接納不再是口號或消極性的行為,而是一種放鬆、自在的感受。脆弱可以被接納,責怪自己怎麼還在消沉的念頭也可以被接納,因為那就只是一個念頭,念頭來來去去,我的本質大於這些。我接受了,它就會退去。

也是讀了這本書我才意識到,「你使我完整」是個有害的概念,而非表達深情的情話。每一個生命生來就是完整的,不需要任何外在人事物來使我完整。只有當我們沒有向外索求的需要時,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愛人。「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直到我們失去了什麼。失去是件可怕的事,但也可以是一個機會讓你看到,你根本不需要那些東西來使自己完整。」

讀這本書像是逐漸把力量拿回來的過程。我們的目光將從對一道道浪的執著,移向整片海洋。

2.《當生命陷落時》

佩瑪.丘卓著,胡茵夢、廖世德譯,心靈工坊

這本書裡有個我很愛引用的小故事。「從前有個年輕的精神戰士。她的老師告訴她必須和恐懼決鬥,她卻不想這麼做。決鬥的那一天到了。她站在一邊,恐懼在另一邊。她覺得自己很渺小,恐懼看起來卻巨大而猙獰。她問它:『我如何才能打敗你?』恐懼說:『如果妳不按照我的指示去做,我就沒有力量了。』於是戰士學會了擊敗恐懼之道。」

作者在書裡描述了她當年毫無心理準備地聽到先生提離婚的消息,她所記得的最後一個畫面是撿起一顆石頭丟向他。多年後,她已能重新看待這些人生中的逆境,並且明白所有事情都並非毫無徵兆,而事件本身究竟是福是禍,當下其實並不清楚。「我們也許認為某件事會帶給我們快樂,然而我們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我們以為某件事會招來不幸,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情況會是什麼結果。最重要的就是容許自己不知道。」

這本書像溫柔的錨,帶來穩定的力量。「我們並不知道故事是不是就這樣結束了,或是一場偉大歷險的開端。」如果我們能昂然端坐,或許會見識到前所未見的風景,活出新的人生。

3.《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

薩古魯著,項慧齡譯,地平線文化

如果一個人一生中只能讀一本書,我會推薦薩古魯的書。薩古魯是我此生有幸遇到、給我最多啟發的智者。可以說,《成為自由人》或許是由我自己的人生經歷所推動,然而後續的燃料及引擎,最主要的供應來源是薩古魯。

我們從小到大學很多知識,但從來沒學過如何探索生命。薩古魯的教導全都在啟引一個人如何使生命綻放。我好愛「綻放」這個詞,它使我用全然不同的眼光看待外在世界及自己的身心。他教會我,生命應該追求的不是安全感,而是可能性。

薩古魯在網路上有非常多影片,他以清晰的邏輯及絕佳的幽默感,解答一般人生活中的各種疑惑。每聽一次他的談話(雖然是透過網路),內心都有被注入能量的清新感受,那是一種從根源的解惑。這本書是一窺這位智者其智慧精華的極佳入門,相信會有許多讀者跟我一樣,此生將會一讀再讀。

4.《朝一座生命的山》

葉本殊口述,李惠貞撰文,維摩舍

如果你想從一本輕盈的書裡學到最深刻的生命真理,那麼我會推薦《朝一座生命的山》。本書是台中大里菩薩寺的出版品,談的是佛法、也是人生智慧。我從菩薩寺學到許多醍醐灌頂的領悟,其中之一是「允許經過」。

「當你走進菩薩寺,仔細看,水泥牆面其實有許多不完美……當初建築團隊半畝塘想要拆掉重做,慧光法師卻決定讓它原樣保留下來。法師說,你怎麼面對一個失敗?你先接受它然後改善它,就會變成一根很有力量的柱子。空間是活的,隨著時間變化,它會演繹出新的可能。

意思是,允許生命通過。只要認知到它是一個錯誤,它就不是錯誤了。我們會怕,因為它是扣分,我們就是在這種恐懼下長大的,沒有真正從錯誤中得到啟發。不試著掩藏什麼,就讓它存在,你會得到提醒,也會得到意外的收穫。這是生命的過程。生命的過程本來就不是完滿的,差別在於我們允不允許它存在,如果你允許了,它就會有意義。……正是因為有缺陷,我們才會從中得到學習、成長,它會豐富我們的探索,驚喜會從中誕生。

本書封面使用的是種籽紙,封面上開了一扇小窗,打開後會從底下的鏡面紙看到自己。因為走進菩薩寺就是開啟一段向內的旅程,而《朝一座生命的山》就是能讓你帶著走、陪伴你的菩薩寺。

Info

李惠貞

出版界資深工作者,現以獨立身份推廣閱讀,經營「獨角獸計畫」、「工作相談室」,並擔任台中大里菩薩寺企畫顧問。著有《成為自由人》、《給未來的讀者》,與女兒合著《和媽媽互相喜歡的日子》、《和女兒一起旅行的日子》。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