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茱莉・史密斯 圖/Shutterstock
編按:人生下半場只想過得快快樂樂,反而愈來愈沒勁?英國人氣心理師Julie Smith指出,這種狀況往往是因為和自己的核心價值失去了連結,逐漸忘卻了自己真正在意的東西。
當我在諮商室和個案討論他們未來應該怎麼做,並請他們想一想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時,經常會聽到他們說:「我只想過得快快樂樂的。」但這些年來,「快樂」這個概念已經被扭曲了。
許多人以為所謂「快樂」就像童話故事的結局,生活中總是充滿了樂趣,而且所有的願望都能得到滿足。你只要稍微瀏覽一下社群媒體,就會看到許多叫你要「正向思考,保持快樂的心情,不要有任何負面想法」的貼文。
這類訊息會讓我們得到一個印象:快樂,乃是人生的常態。如果你不快樂,可能就是有心理問題。此外,我們一直被灌輸一個觀念:如果有錢,就可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為了生存,我們必須面對各種挑戰,因此不可能一直處於快樂的狀態。我們的情緒會受到我們的身體狀況、行動、信念,與周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會不斷變化,因此我們的情緒自然也會起起伏伏。
帶給我們最多快樂的事物 往往伴隨不快樂的情緒
羅斯.哈里斯(Russ Harris)在他的著作《快樂陷阱》(The Happiness Trap)一書中指出,我們的情緒就像天氣一樣變動不居,有時可以預測,有時卻令人猝不及防,但都是我們人生經驗的一部份。不過,它也像天氣一樣,有時令人舒爽愉悅,有時教人難以忍受,有時則難以用言語描述。
當我們認清這一點之後,就會發現:如果「快樂」意味著一個人沒有任何不愉快的情緒,那麼所謂「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說法,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即便我們過著快樂而充實的生活,仍然有可能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情緒。如果我們相信「快樂」就是一直充滿正向的情緒,那麼當我們情緒低落時,就會認為自己失敗了。我們會懷疑自己有哪裡做得不對,或者擔心自己可能有心理問題,於是就變得更加憂鬱了。但事實上,有時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人生原本就充滿艱辛。
在我們的一生當中,那些帶給我們最多快樂的事物,往往也會讓我們產生其他許多並不快樂的情緒。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們的親朋好友。比方說,你的家人固然對你非常重要,但他們做錯事時,也可能會讓你非常惱火。為人父母者固然會覺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很有意義,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也會感受到強烈的愛與喜悅,但有時他們也會被痛苦、恐懼與羞愧感所折磨。
因此,如果說我們的情緒是一大束五彩繽紛的鮮花,那麼快樂就只是其中的一朵。你不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要這個,不要別的。
覺得沒勁?先釐清自己的核心價值,盡力而為
有些人之所以會尋求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有一種失落感。他們不確定自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但就是覺得自己不太對勁,因為他們對所有事情都興致索然,提不起勁。由於不知道原因出在哪裡,所以他們很難解決這個問題,也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前進。他們不是無法達到成目標,而是根本不確定自己應該設定什麼目標,也不知道哪一個目標才值得努力。
他們之所以會如此,往往是因為他們和自己的核心價值失去了連結。他們在生活的壓力之下,逐漸忘卻了自己真正在意的東西。如果他們能夠釐清自己的價值觀,就會知道他們應該往哪一個方向前進,或者哪些目標最能為他們帶來成就感。當他們陷入困境時,也會比較能夠堅持下去。最重要的是,他們會提醒自己:即使遇到難關,他們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價值觀和目標並不相同。目標是具體明確、可以努力達成的,而且一旦達成了,便到了終點,然後你就必須去找尋下一個目標。所謂的「目標」,可能包括:通過某次考試、完成所有代辦事項,或表現出自己最好的那一面。
價值觀則不是你可以完成的一些行動,而是你的一套理念。包括:你想要過著怎樣的生活、希望成為哪一種人,以及你有哪些原則等等。
如果生命是一趟旅程,價值觀則是你所選擇的路線。這條路線永遠沒有盡頭。它只是你旅行的一種方式。當你依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時,你便是在這條路線前進。路上充滿了各式各樣你必須跨越的障礙。那些障礙便是你在這條路線上要達成的目標。有些障礙可能很巨大,你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跨過去,但你會盡力而為,因為你認為你不能離開這條路線。
當然,世上還有其他許多路線,而且各有各的障礙與挑戰,但當你選擇了這條路線並且決定要一路披荊斬棘、克服難關時,你所做的那些事情、所採取的那些行動,便有了意義與目標。你之所以能夠突破那些你或許從未嘗試跨越的障礙,是因為這條路線是你的選擇。比方說,如果你服膺的價值觀之一是終生學習、不斷成長,你便會不斷努力研讀,讓自己得以通過許多考試。
所謂的「價值觀」,就是你所做的事情、你做事的態度,以及你做事的動機,和你是什麼樣的人無關,也和你的財富、學識、地位,或成就無關。
有時,我們做出違背自己的價值觀的事情。可能是情勢使然,也可能是我們沒有清楚意識到自己有著什麼樣的價值觀。此外,隨著我們的成長與進步,我們的價值觀也可能會改變。
比方說,當我們離開家,開始過著獨立的生活、向我們所遇到的人學習、對世事有了更多的瞭解,或有了自己的小孩時,我們的價值觀都有可能會改變。因此,我們最好能夠定期檢視自己的價值觀,並且在必要時調整方向,以確保我們能貼近自己所選擇的路線,讓我們的生命具有意義。
享受努力的過程 而不是只有達到目標的一瞬
當我們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時,就有可能會根據我們認為自己該做的事或別人期待我們去做的事,而設定目標,並以為一旦我們達到那個目標就夠了,就可以放鬆下來,並且對自己感到滿意。但這種做法最大的問題便是,它設定了一些嚴格的條件,並且認為自己唯有在達到這些條件之後,才能變得快樂而滿足。其次便是把自己的滿足與快樂寄託於未來(Clear, 2018)。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你不應該為自己訂定目標。但是,當你為你的目標而努力時,最好要清楚自己為何要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並且認清一個事實: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就可以享受生命的美好,並不一定要等到達成目標之後。與其把美好的希望寄託於未來,不如現在就開始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行事,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意義、有目標。這樣一來,在你盡力做出改變或追求成就的過程中,你的生命就已然有了意義。
(本文摘自茱莉・史密斯著,《為什麼沒人告訴過我》,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