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的關鍵不是際遇,是態度!吳娟瑜:候診室老人、68歲同學、朋友車禍重生,3段生命故事的啟示

我們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我們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2022.09.27
66,743
作者|50+選讀,50+書摘
責任編輯|陳莞欣,吳丹華

我們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作者|50+選讀,50+書摘 2022.09.27

責任編輯|陳莞欣,吳丹華66,743

文章用聽的
00:00 12:37 1

文/吳娟瑜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別人的生命故事,有可能啟發自己的一生。作家吳娟瑜回憶留美期間遇見的3個人,候診室老人、68歲同學、坐電動代步車的朋友,就算是10分鐘的交會,也能帶來人生低谷時的慰藉。如何活得好?不一定是際遇,態度更勝一籌。

人生無法假設,更不能重新來過,面對關鍵轉折,賭徒性格者孤注一擲,悲觀主義者預留退路、躊躇再三,我剛好介於兩者之間——謀定後動,勇往直前。

為了「此生無憾」,走過補習班的「淬鍊」、千迴百轉的掙扎交戰與生涯取捨,1994年1月10日,我終於踏上新的「征途」——赴美留學。

除了對學習新事物的憧憬外,藉形單影隻遠走高飛的機會重新跟自己對話,在陌生時空中探索自己的潛在能量,用更清明的心跟世界溝通,是此行的隱性課題。「恐懼」是人類面對不確定未來的本能反應,我在《國語日報》家庭版「敢於夢想」的專欄,也為了完整保存這趟壯遊的見聞及當下感受,正式啟程。

配合學程安排,我的校園生活幾乎都落在天寒地凍的冬季,喜歡早上一睜眼就可以欣賞窗外彷彿畫框框出的景緻,單人房宿舍的窗帘總是敞開的,假日與多數夜晚,校園是空寂的,宿舍是空寂的,連路過的雲朵與雪飛雪落都顯得空寂,面對一屋子的寂寞與整條街的孤單,「這一生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是對自己的尋常叩問。

時空倒置才明白,這段「留白」是異鄉生活中最美好的際遇——我終於有時間停下腳步,認真聆聽別人笑中帶淚的生命故事。

候診室10分鐘聽他一生故事  「This is life!」的隨遇而安

在醫院實習時,有一天在等待指導教授的空檔,偶遇一位白髮皤皤的美籍老先生,老人家獨自坐在候診室,我們相互微笑示意,老先生的笑容與眉宇間帶著一抹親切善意,我傾身向前,他露出濃重笑意,招手要我坐在他身旁的位子。

「Hello, how are you?」我的問候像一支開啟時光列車的鑰匙,滿臉鬍渣狀似疲憊的老先生,倏地目光炯炯神采飛揚,滔滔不絕地講述逝水流年裡的這些那些:二次大戰在歐洲戰場擔任坦克車戰士,衝鋒陷陣的英勇往事、5年前先一步移民天堂的太太、獨生子一年多前摩托車事故,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去年動了2次心臟手術的無奈與冷清獨居的晚年……。

聽著聊著,護士叫他的名字了,老先生起身,拖著蹣跚步履遲緩地踱向診療室,進入診間前,回首望著我笑笑地說:「This is life!」曾經英姿勃發少年郎,再回頭已百年身的起伏迭宕,猶如舊式電影膠卷在眼前倍速轉動,老先生渴求得到理解關注,又不得不向命運低頭的眼神,至今仍在心中停格。

多年來人生遇到紅燈時,「This is life!」總像布穀鳥時鐘般在耳際迴盪,是提醒也是慰藉——人生本就是一連串際遇的組合,迎風招展時毋須躁進,彎腰、低頭不是認輸,因為「This is life!」10分鐘的交會,「老戰士」卻成為生涯路上寶貴的印心石。

68歲每週到大學聽課  「為自己而活」的永恆信念

目標不明確、續航力不足,讓許多人對「終身學習」淺嚐即止,我的同學蓓蒂卻是位不折不扣的實踐者。

芳齡68,還風雪無阻每週到大學聽課,讓我對這位身型嬌小、皮膚光潤且活力充沛的美國「老太太」好奇不已,當她在我身旁的空位坐下時,還忍不住向她扮了個鬼臉。

蓓蒂在課堂上積極發問、主動分享的學習態度,頗受教授肯定,還曾採納她的建議,帶同學們到市政機構參加講座。有一次,熱心爽朗的她專程開車載我去聽婦女參政座談會,途中聊起她的成長故事與令人感佩的學習動力。

即便從小立志「不要像媽媽那樣」做個以夫為天的保守女性,蓓蒂念大一時還是礙於母命難違,嫁給只有高中學歷的先生;憑著「女人可以靠自己維生」的信念,她在商業學院讀夜校,白天努力拼經濟,當過老師、店員、打字員、秘書,終於在39歲取得教學碩士。

20歲左右丈夫車禍喪生,10年後她再婚並得一子,第二任丈夫「只要做個好太太」的要求,與蓓蒂的價值觀完全背道而馳,孩子5歲時她選擇離婚:「前夫是個好人,但我們之間沒有真愛。」兒子16歲時離開她,與梅開三度的父親一塊兒生活,「離婚總比當寡婦好!」「我不欣賞前夫的第二任太太,卻很喜歡他現在的太太;我們像好朋友,有時還一起慶祝耶誕節。」我眼中錯綜複雜、難以思議的關係,蓓蒂顯然樂在其中。

蓓蒂母親80多歲時住進養老院,年邁體衰、脾氣不好,常對蓓蒂大吼大叫。

「看到母親心情不好,我很難過但不願意哭,於是試著吹口哨轉移她的注意力;我很慶幸自己夠堅強,可以不受周圍人事物的影響。」與老母親相處的經驗,讓蓓蒂對生命有更深刻的認知:「堅強的人才有能量幫助別人」,在反家暴機構擔任總務義工,正是她「活著要懂得愛其他人」人生哲學的具體行動。

用「求知若渴」來形容這位20歲開始就不間斷地到大學選課旁聽,有空就到處聽演講的女性,再貼切不過了,聊到對「學習」的想法,蓓蒂立即提高聲量,唱歌般連說3次「Fun, Fun, Fun」,同時不忘補充:「我們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誓言不做委曲求全的小婦人,「獨立自主為自己而活」將是蓓蒂生命中永恆的烙印。

重大車禍後樂觀以對  「感謝我還活著」的生命轉折

跟死神擦身而過的人,比我們都懂得感恩並珍惜當下,珍的重生正是一個值得分享的故事。

父親是牧師,母親是護士,珍.愛默爾是典型美國中產家庭備受寵愛的小么女,天賦優異閃閃動人的珍,17歲已半天讀高中,半天念大學,朝會計師之路前進。

抵不住愛情誘惑,花樣的女孩19歲就經歷了結婚、懷孕、家暴乃至離婚的「成人禮」;2年後,8個月的兒子與情投意合的未婚夫,讓21歲的珍又成為人人稱羨的幸福小女人。送未婚夫回軍隊基地,次日開車趕往學校參加期末考的路上,死神悄悄逼近沉浸在美好未來中的珍——高速行駛的車瞬間撞上橋邊圍欄,又朝山坡翻滾了30多公尺……。

一個小時後,躺在車外,耳朶不斷出血的珍才被人發現,躺在急診室的她,頭部、頸部、腦部都受到嚴重撞擊,幾乎沒有知覺,即便醫生直言「沒有希望」,珍的父母仍懇求院方派直升機,將寶貝女兒送往更具規模的聖路易大學醫學中心,進行精密檢查。

各種緊急救援只換來醫生隨時宣布死亡的絕望,信奉基督的父母及親友仍緊握一線生機,天天為珍禱告,母親時刻守在床邊呼喚珍,並告訴她:「你一定會好起來,賓(珍的兒子)很好,護士正在為你做……」,與命運拔河後的3週,珍終於張開雙眼,看著雙親、未婚夫與親友卻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駭人的車禍與種種醫療救治,都像被刪除的檔案,完全不存在珍的記憶庫。

清醒後的珍必須面對更多的不堪:頭頸無法移動,說話、咀嚼及吞嚥功能停擺,得靠胃管灌食維持生機,眼珠不自主跳動卻不能正視眼前一切,更別說大大小小的重建手術。

重大事故後的心理復健,向來被視為漫長崎嶇、成效有限的療程,珍卻以「感謝上帝,我還活著!」化解了親人與醫護團隊的憂慮;「病人不放棄自己才能期待奇蹟出現」,也在這位樂觀的甜姐兒身上應驗了。

有一次母親外出時阿姨來探望她,並留下一罐果凍,不明究裡的清潔婦人隨手將果凍丟進垃圾桶,待母親回到病房,珍才指著果凍請母親揀回來。

這幕有口難言的情境,讓珍下定決心要重新學說話;2週後母親問她:「剛剛誰來過?」珍回答:「Don came!」Don是珍的好友,從單字到簡單句子,珍的語言能力漸進回復,手指也可以緩緩轉動,4個月後,她可以自己吃東西了。走過5年復健路,未婚夫取得珍的諒解另組家庭,兒子上小學一年級後,26歲的珍回到大學念社會工作系。

我們不同系卻很投緣,總像久別的老友,有說不完的話。那天在校園餐廳裡,坐在手控電動車上笑盈盈的珍,娓娓敘說了上帝交付給她的「任務」。她燦然的笑與滿懷感恩的「感謝上帝,我還活著!」也成為我留學生涯中一幅美麗雋永的畫。

習慣了不斷與陌生人擦肩的城市樣貌,這3位不期而遇的「偶然」,與他們生命中的磕碰轉折,不只是我追求自我成長路上的明燈,也讓我更懂得心存感恩,珍惜當下。

(本文摘自吳娟瑜著,《最好的自己,正在來路上:不設限才能活而無憾,吳娟瑜實踐C型人生的生命故事》,好的文化)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