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東縣政府廣告企劃
「移居臺東後,除了能感受陽光、空氣和大自然,還能重新定位自己。」藝術家何家濂20年前有感於工作壓力大與對職場的不適應,和太太搬到臺東,重新找回生活節奏。生活變得更有餘裕之後,他發現不僅能陪伴孩子成長,也找回自己創作動力。他說,臺東讓一切變得單純,就能讓自己找到一件想做也喜歡的事,然後專心去實現。
來自臺北的藝術家何家濂,在接近30歲那年毅然放下臺北的一切,來到臺東重新開始,做設計、教畫畫、還開過公司,回顧這20年的移居時光,他認為,因為在臺東生活變得很有彈性,可以盡情去嘗試,也因此找到自己的「人生角色」。
放下生活 在離山海很近的地方重新開始
13歲學畫,從國中、高中一路到大學都是美術科班,在永和出生長大的何家濂坦言自己從來就不喜歡臺北快又急的步調,反而嚮往小時候苗栗鄉下阿公家的恬適。大學時期認識了家住在臺東的太太,因而有機會一年到東部一兩趟,就此愛上臺東的慢生活。
何家濂剛開始先和朋友開工作室接案,也一邊教畫畫,雖然當時很多人認為在臺東重新開始機會不多,但對他來說,反而是一個可以去嘗試很多事情的契機。「臺北的選擇太多、節奏太快,對我來說無法專注兼顧生活與理想,但在臺東不會因為生活上的壓力而焦慮,自然就會依隨內心去尋求想做的事情。」
像是他曾經在鹿野永安村找到一處廢棄茶廠專心做陶瓷、接公共藝術的案子,或是到臺東的東成技能訓練所教受刑人作畫。「剛到臺東的前幾年喜歡多方嘗試,後來就慢慢刪去不喜歡或不合適的工作,漸漸回歸到自己喜歡的繪畫,一邊教學一邊創作至今。」
時間變多了 就能找回生活與創作的餘裕
因為心境慢下來,可以很純粹、專心去做每件事情,何家濂白天到技訓所教畫、晚上到補習班教課,假日則陪伴兩個孩子到郊外踏青,漸漸找到自己的生活與創作的平衡。
「除了能寬鬆地安排日常行程,也有足夠的時間靜下來思考創作。」他認為,在臺東的這十幾年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正在創作。「我甚至是在快40歲的時候,才開始找到自己擅長的媒材與主題。」
有別於其他藝術家,何家濂認為,離開家鄉後在臺東用第三者的眼光回頭看自己生長的臺北,反而更有感觸。
談到創作,何家濂的作品很特別,不同於其他來到臺東的藝術家多半取材在地元素,何家濂畫的卻是臺北的庶民日常。因為他認為,離開家鄉後用第三者的眼光回頭看反而更有感觸。「藝術創作展現得是生命與文化的壓縮,而臺北就是臺灣的縮影,所以才會以臺北為素材。我希望我能成為紀錄者,畫出當代臺灣的元素,甚至是當時的社會氛圍。」
無論是霓虹招牌、步登公寓或是墓仔埔,都成為他畫筆下魔幻與現實的獨特風景,而這樣的風格則是來到臺東後才漸漸梳理出來。「過去畫畫時間被切割,作品也比較片斷,在臺東可以靜下來思考、看見過去迷失的自己,然後更清楚要走的方向。」
在臺東陪伴孩子成長 為人生留下美好回憶
來臺東,除了重新回到創作者的角色,也讓他找到重要的人生角色,就是成為父親。比起其他父母,何家濂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跟他們一起玩、一起學習,見證他們的成長。因為他的兩個小孩都有注意力缺失的問題,也因此放更多心力在孩子身上。
「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會對每樣事物都很感興趣,但卻容易虎頭蛇尾,也常受到外界干擾。所以我常提醒我的孩子,其實我們不一定要十項全能、想把每件事情做好,一生能有一兩件事做到最好就很好,並用時間去累積一定會看得到成績。」就像他一樣,一幅畫雖然得花半年以上的時間完成,但完成後的作品能帶來很大的能量。
他同時也認為,幸好是在臺東養育小孩,時時刻刻可以接觸大自然,學業壓力也不如臺北來得重,「假日全家都會安排活動,像是帶著全家去釣魚、到海邊淨灘,或是陪他們騎自行車,對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力豐富,身心也就能夠平衡。」
移居臺東後,何家濂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陪伴孩子,也找回自己創作的動力。
到臺東給自己一段空白 思考真正想做的事
「我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篇報導,人在18歲和48歲的時候會想要有新的追求。當時看到那篇文章還沒什麼感覺,但今年滿48歲,我也開始有這樣的體悟。」在坐四望五的年紀,回首過去也想迎向全新的自己,何家濂認為,臺東很適合50歲的人前來探索自己。
「但並不代表來到臺東可以找到新的意義,就算只是空白,但這段空白會讓你看得更清楚、對未來更有動力。」
就像何家濂自己計畫在50歲時要開個展,將這些年累積的創作一次總結。「創作這條路沒有退不退休的問題,只要生命不斷累積,就會有更多想要創作的慾望。對我來說,50歲是總結過去也是新的開始,我知道我需要新的轉換,雖然現在還不確定是什麼,但我知道我想要嘗試也想要去探索,那就放手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