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菁專欄|最高品質的照顧,是不能言語我依然懂你!父母生病前,就該累積理解與體貼的存款

陳乃菁專欄|最高品質的照顧,是不能言語我依然懂你!父母生病前,就該累積理解與體貼的存款
2022.09.11
26,909
作者|陳乃菁

作者|陳乃菁 2022.09.11

26,909

文章用聽的
00:00 12:44 1

文/陳乃菁 圖/Shutterstock

編按:長輩有異狀,家人才是最能察覺異狀的人。同樣地,當失智或失能的長輩無法順暢表達,家人也是最能理解他的人。陳乃菁醫師體會到,最好的照顧是符合被照顧者需要的照顧,而這份「了解」至為關鍵。未來某一天,我們都可能成為被照顧者,你渴望被了解嗎?不妨趁早布局。

我常跑居家醫療,黃奶奶就是申請居家醫療的患者,她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由老伴黃爺爺來照顧。我去黃家好幾年了,彼此間早已熟識,或許因此我竟比黃家的兒女輩更早發現老父親的健康出了狀況。

平時熱忱的黃爺爺突然寡言  竟然是腦中風了

事情是這樣的,我一進入黃家總會去拜訪躺臥在房間內的黃奶奶,而通常黃爺爺都會跟著我走進房間,一邊熱忱地與我說東說西的、一邊協助我們為奶奶進行醫療照護。可是這次拜訪,黃爺爺只是盯著電視看、根本不搭理我。

我私下向黃家聘僱的外籍看護打探;「阿公很奇怪呢,怎麼都不進來房間呢?」外籍看護絲毫沒把這樣的行為看作異狀,聳聳肩說:「可能因為電視很好看吧。」對這樣的答案,我可是不相信的,因為從外籍看護的描述中,我知道黃爺爺在這兩天都是少言寡語、整天多半坐在電視機前。

這樣的黃爺爺和過去那個黃爺爺有明顯的差異啊,於是我私下打電話給兩位老人家的女兒:「黃小姐,我覺得妳爸爸怪怪的,讓我擔心,我知道妳沒有和他們一起住,但能不能找時間去看看?」

黃小姐一聽也擔憂起來,立刻回老家探望,而後馬上來電找我,語氣中有藏不住的驚慌:「乃菁醫師,我爸真的怪怪的!我和他對談,發現他不是不想說話,就是講話變得不太正常。我就叫他寫字給我看,結果,他連自己的名字都寫得歪七扭八的,這根本不是我父親的正常狀態啊。」

確定黃爺爺出狀況,家屬飛快地把他送到醫院住院,一系列檢查下來後發現黃爺爺不知何時發生了腦中風,影響到的部位剛好是語言區域。家屬們一方面很自責為何沒能早一點發現,但一方面也慶幸至少已經發現了,可以盡快展開復健。

對長輩的了解  有助察覺異狀、及時就醫

為了幫助老父親恢復語言表達和書寫的能力,黃小姐用心設計了個好方法:她買了國小二年級的數學和國語課本,帶著黃爺爺開始讀,一路讀上來的黃爺爺進展到國小五年級的教材,他的語言和書寫能力恢復得很好,連老人家自己都說至少也找回了九成的過往能力,他很滿意了。對女兒來說,爸爸最近跟他吵架時,用詞之犀利,讓她一邊生氣這個講話讓人傷心的父親,又一邊又覺得會說話的爸爸總比傻爸爸好。

能意外發現黃爺爺健康出了狀況,一部分是運氣,但一部分也因為我和他之間有足夠的認識,才能對比出行為上的差異。但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所以若要發現老人家的異狀,多半還是要靠家屬的細心、耐心和關心。

拔管後的高爺爺靠家人當翻譯官  家人張羅美食助擺脫鼻胃管

例如高爺爺在86歲高齡時來到醫院,起先是因為肺炎狀況緊急而需要插管。後來狀況穩定了,我們盡快協助他移除喉嚨中的管路,管路一移除,高爺爺開心得說個不停,但圍繞一旁的醫護人員都聽不懂他到底在說什麼,還好他的女兒立刻轉頭問:「醫師啊,我爸講一堆是說,他想吃奇異果,可是他有糖尿病,那麼還可以吃水果嗎?」

我馬上點頭:「去買去買!食物部分交給妳處理,就把血糖問題交給我處理吧。」有了我的背書,高爺爺卯起來點菜,兒女們也很配合,幾天內蛋糕、冰淇淋、水果拼盤等各式美食輪番出現。或許正是因為對吃的喜愛,黃爺爺心中充滿了鬥志和執念,沒幾天他就脫離鼻胃管,很快地搬出加護病房轉往一般病房,不多時就能返家休養了。

護理師私下問我:「他不是糖尿病患嗎?為什麼可以讓他這樣大吃特吃啊?」我說:「打胰島素就能控制血糖,可是願意與疾病和衰老對抗的鬥志可不是任何藥物可以做到的呢,所以讓他吃得開心最重要!

但光有美食就能帶回高爺爺的生命力嗎?其實他的家人更是居功厥偉,因為高爺爺說的話只有家人能一看嘴型就懂,早摸熟他偏愛的口味,還以最快時間買來讓老人家開心,這不正是最貼心的照顧嗎?

因為我常看顧失智症家庭,所以我更體會到:有沒有能理解長輩習性和脾氣的家屬,真是太重要了。最好的照顧一定是奠基在長輩失智前就和家屬間有良好的互動和豐厚的感情,所以在長輩失智後,遭遇語言表達上的困難,能懂得他長年習慣的家屬就能成為他最好的翻譯官和代言人。

感情是雙向的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須相互體貼

當然,只有懂得還不夠,懂得後還要能接受,所以有沒有感情很重要啊,這裡說的感情可是雙向的,家屬要對患者因病受折磨而心生愛護,而患者更要心疼家屬為了照顧自己而勞累所以願意多加配合。彼此間都要找到互相配合的方式,才能長久走下去

例如那天陳太太帶著失智的陳先生來到診間,一見面就說:「陳醫師,我先生脾氣不好、很容易生氣,能不能開些藥讓他情緒穩定點呢?」我能體會陳太太的苦惱,因為陳先生的脾氣真的讓大家印象深刻,上回他住院時剛好是我主責照顧,我第一回到病房時,陳先生正是整個人的手腳和身體都被約束在床上的狀況。

那天一踏入病房的我就開始為陳先生鬆綁,讓他能自由活動。當身體上所有綑綁都被鬆開後,陳先生竟然給了我一個好大的笑容,無論我要求他做什麼,他一律點頭答應我。所以我提醒陳太太上回住院的經驗,然後問:「或許我們盡量順著他,他就不會生氣了。」

這下陳太太也想起來了:「這樣說也沒錯,可是不容易呢。」

於是我轉頭對陳先生說:「請你回家後不要愛生氣啊,乖乖聽太太的話,盡量不要讓太太困擾,好嗎?」陳先生臭著一張臉對我發出生氣的「啊啊」聲音。

我只好嘆口氣對陳太太說:「妳先生語言表達上有困難,可是他還是聽得懂啊,即使我笑咪咪地請他要乖一點,他還是生氣了。我相信妳一路照顧他一定很辛苦,畢竟要委屈自己去配合他,真的很不容易,或許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有沒有不委屈自己、但也不勉強他的方法?

従現在就好好與家人互動  累積對彼此的理解與體貼

我進一步解釋:「因為妳若感覺受了委屈,一定也不會有好心情的,即使妳沒說出口,可是失智患者還是能感受到身旁的人的情緒的,當他看到妳不開心的表情,一定也會不開心,如此一來你們兩人間要和平相處就更難了。」

最後我勸陳太太:「你們畢竟是相處了一輩子的夫妻,現在妳願意這樣照顧他,我知道妳不容易,但也代表妳愛他。結婚這麼久了,妳是世界上最了解他的需要和喜好的人啊,正如他也正是世界上是最知道妳的個性和習慣的人,所以希望你們可以一起努力找到雙方都舒服的照顧方式,未來的日子還很長,一定要照顧和被照顧的雙方都舒服,才能走得長久喔。」

照顧的路漫長,被照顧的路也漫長。今天我們都有可能成為照顧人的人,或是需要被照顧的人。我們可能因為車禍、感冒腦炎、或是年輕就中風,又或者老的時候慢性疾病的折磨而成為需要被照顧的人。我們渴望著自己的需求、喜好還有習慣被知道與了解,那麼,就應該從年輕時,就好好跟我們親愛的另一半、我們的孩子,用心、用生活互動。我懂你,你也懂我

陳乃菁醫師的建議:善用對長輩過往的了解提升照護品質

1. 家人突然不一樣了!可能是中風

突發的狀況(中風、癲癇等)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會在一瞬間長輩從很會說話變成不會說話。因為病人無法表達所以不會求救。所以,當你覺得家人跟原本的他不一樣的時候,要注意是不是腦部發生臨時的狀況了。中風就像一陣風,說來就來沒有預兆,一分鐘前跟一分鐘後完全不同,尤其當中風不是手腳沒力時,很不容易發現阿。

2. 最愛的人傷我最深?也可能最懂你

不知道你的媽媽(爸爸,或是另一半)有沒有哪一句話特別容易引起你突然生氣。相愛相殺,熟悉你的人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挑起怒氣,因為他懂你。照顧的過程也很雷同,有時候,因為眼神不對、聲調不對、甚至於感受不對就讓敏感的失長輩情緒暴動。但是也有可能是因為,正是親密的人所以因為親密而要求更高。

3. 珍惜正確的紅蘿蔔

要找到努力活(吃)下去的動機,就跟要找到想認真減重(讀書)的動機一樣困難。需要有一個很懂我們這隻兔子的人,拿著正確的紅蘿蔔,掛在我們眼前引導著我們傻傻向前衝。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