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魯皓平(遠見雜誌提供) 內文圖片/《初戀慢半拍》甲上娛樂提供
編按:演員于子育從錦繡二重唱時期的歌手身分轉型為演員,以精湛的演技廣受觀眾喜愛。螢幕形象開朗的她,也曾有一段低潮期,自認凡事比人笨、容易出糗、被人嘲笑。但生命到了谷底,看似放棄一切後,她卻開始懂得放鬆。如何走出憂鬱,找回自信?
50後的人生,如何愈過愈好?
採訪演員于子育時,她和我們分享一個小故事:愛畫畫的她,隨身帶著一本空白筆記本。有次,她作畫用的筆不知怎麼地漏水,墨水弄髒了筆記的空白頁。她捨不得撕掉,決定把暈開的痕跡畫成喜歡的圖騰。愈畫愈開心,「本來是汙點,最後變成我喜歡的一幅畫。」
這個小插曲,也像她人生的隱喻。她在90年代以歌手「琇琴」身分出道,和搭檔錦雯組成錦繡二重唱,「琇琴」之名廣為歌迷所知。之後,她擔任節目主持人、演出戲劇,也將藝名恢復為本名「于子育」。近年,她演出台劇《俗女養成記》、電影《孤味》、《初戀慢半拍》等,表現備受肯定,更因常演出母親角色被稱為「國民媽媽」。
于子育近年在戲劇、電影中,常演出不同類型的媽媽。圖為電影《初戀慢半拍》。
在螢幕前落落大方的她,其實曾有好長一段時間,對自己缺乏信心。她也不諱言,前幾年的低潮期,她自覺「人生來到谷底」,幾乎已是憂鬱邊緣。所幸,她最終找到方法自我肯定,愈活愈開闊。這條探索自我之路,怎麼走?
從小自認是「最笨、最慢」的孩子 出道走紅仍對自己沒信心
于子育自言,她從小就是家中「最笨、最慢」的小孩,不像姊姊、弟弟般聰明,成績也比人差。長期以來,她自覺不如手足,性格也相當內向。
唱歌,是她少數有存在感的時刻。高中畢業、準備重考的暑假,她去上吉他課。老師看出她的天分,邀她到民歌西餐廳搭檔演唱。但她因為害羞,竟用歌譜蓋住臉,除了唱歌外,一句話都不敢講。
好不容易決定成為歌手,她的職涯卻頗為顛簸。曾經簽約準備發片,唱片公司卻倒閉,而後恩師又意外過世。前後等了10年的時間,錦繡二重唱才真正出道。這段期間,即便身邊的人都勸她轉行,她也不願放棄。
她曾在節目上談及此事,「人在脆弱的時候反而有種固執。老天爺考驗我,我就是想堅持試試看。」發片後,錦繡二重唱的組合大紅,〈明天也要作伴〉、〈情比姐妹深〉等歌曲,都成為膾炙人口的金曲。
儘管如此,她仍對自己沒信心。于子育回憶,發行第一張專輯上通告,企劃常念她:「為什麼都不說話?」她想改善自己反應慢的問題,開始拼命說話,事後看節目又懷疑:「我到底在說什麼?」
後來,和唱片公司的合約到期,她因緣際會轉入戲劇圈,挑戰愈來愈多。轉型為演員不久後,她演出綜藝教父王偉忠執導的情境喜劇《住左邊住右邊》。因為非科班出身,她在演出現場壓力極大,「我甚至不敢抬頭看偉忠哥!」
低到谷底時,決定不再逼迫自己!失敗是經歷也是過程,生命最終會開花
儘管累積了多部作品,演技也逐漸受到肯定,于子育坦言,隨年紀增長,恐懼揮之不去:「雖然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好像跳不出過去的框架,有種無力感。」工作上遭遇瓶頸,一向疼愛她的父親也在2016年過世,讓她陷入更深的低潮。
在那段黑暗的時光,別人的每一句話,她都會放大檢視。因為在意他人的眼光,不論做什麼,她總覺得自己不夠好、輸人一截。「失去親人又自我否定,人生真的來到谷底。」
然而,人的韌性常超乎想像。于子育回憶,情緒盪到谷底時,她反而察覺心中的魔鬼,不再用力勒緊自己。「我想,好吧,我就是這麼差、比別人笨、容易出錯。」看似放棄一切的心態,卻讓她從谷底反彈,用更放鬆的心情面對人生的挑戰。
當時,幾個不錯的戲劇邀約需要用台語演出。身為眷村孩子的她,雖然一句台語都不會,仍勇敢接下戲約。她坦言,起初心情多少有些排斥,「因為我覺得,以我的腦袋不太可能學得會。」
自認資質不如人,她便加倍努力。她請人念出台詞,錄下後反覆聆聽多次。就像聽音樂,慢慢背下一句又一句。2019年,她演出《俗女養成記》,飾演女主角陳嘉玲在台南生活的媽媽,台詞幾乎全是台語。出色的表現,也讓她隔年在金鐘獎拿下迷你劇集女配角獎。
演藝之路如倒吃甘蔗,于子育認為,自信是可以培養的。每個角色,都讓她有不同的學習,發現自己勇敢又堅強的一面。日前,她在社群媒體寫下一段文字,鼓勵挫敗的人:
面對生活覺得精疲力盡或感到絕望時,就先擺著吧!也許會長出一堆雜草,也或許慢慢地長出一朵花。至少會是一個獨特的樣貌。失敗是經歷也是過程,用自己的步伐走自己的路。你花時間在哪,就會在哪開花。
從嚮往結婚到快樂單身中年 一個人的自由有錢也買不到
在電影《初戀慢半拍》中,于子育演出一位控制慾強、會插手兒子戀愛的母親。現實生活,她則是自在的單身女子。于子育笑說,其實她年輕時也嚮往婚姻,一切以戀愛為重。工作一結束,她便飛奔到男友身邊,「他在哪裡,我的心都在他身上。」
在電影《初戀慢半拍》中,于子育飾演一位控制慾強的母親,會干涉兒子(柯震東飾演)的感情生活。
但30出頭時,她結束了一段長達10年的感情。除了因為演藝工作,兩人生活作息差異愈來愈大,她也發現自己的價值觀逐漸改變。比起依附伴侶,她更想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我不再認為,要成為完整的女人就一定要結婚。」後來,她主動和男友提議分開,兩人和平分手。
她恢復單身後,爸爸仍有些擔憂,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見她步入婚姻,過著幸福的生活。她則理性分析,結婚未必等於幸福。與其「為結婚而結婚」,不如在對的人出現前,先好好陪伴爸爸。「真正的快樂是自己做選擇,而不是為了婚姻犧牲自己。」爸爸最後也釋懷,告訴她,「好啦,你開心就好。」
對她而言,單身生活最美好之處,莫過於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她興趣多元,喜歡畫畫、做菜、看電影,最近還迷上茶道。早上起床擺好茶席,為自己靜心泡杯茶,一天的開始就充滿儀式感。于子育笑說,雖然和別人在一起時也開心,但獨處的時光,才是真正完全滿足自己。
「一個人的自由買不到、從別人身上取得不了。只有當你獨處、安靜體會當下,才能感受到。」于子育說。現階段的她不排斥戀愛,但也不會強求。在碰到對的人之前先愛自己,緣份何時來都不擔憂。
脫線女子的智慧!50後該學會自在、放鬆與自信
在演藝圈,于子育是有名的「脫線大王」。工作幹練的她,生活上卻不時有些無厘頭的行為,連經紀人都忍不住笑說,「她每天都出槌!」
于子育坦言,她記性不好,又容易緊張。有回,她在開車時聽到廣播節目,介紹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小說《廚房》。她急著到書店找,卻忘了作者的全名,問店員:「有本書作者是什麼什麼芭娜娜⋯⋯」。店員回答「吉本」,她卻誤聽為「幾本?」,直說「一本就好。」讓對方非常無言。
還有一次是在工作現場,前輩洪都拉斯經過她面前。她腦袋一下子短路,竟然脫口叫對方:「瑪爾濟斯!」于子育回想當時的尷尬,直說:「那次真的是非常丟臉。我就是這樣常出糗、被笑,很難有自信。」
不過,隨著年紀增長,她逐漸釋懷:犯錯也沒什麼,笑一笑就算了,人生並不會因此變得失敗。年輕時她在意他人眼光,朋友聽到她的糗事大笑,她難免自卑,認為大家都在取笑她。現在的她,已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性格。「朋友笑我也會笑,因為我真的愚蠢到自己都覺得很好笑!」
「我隨時做好失敗的準備,但也隨時讓自己有精進的可能。」于子育說。她曾在低潮時,在書中翻到靈性大師奧修的一段話,對她影響甚深:
禪要你去生活,豐富地生活,全然地生活,強烈地生活,生命要洋溢。你的喜樂和你的祝福不應該就像一顆種子一樣,只是包含你自己在裡面,它必須像一朵花綻放一樣,將它的芬芳散佈到周圍的每一個人─ ─不僅散佈給朋友,也散佈給陌生人。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她持續在戲劇之路上精進,也收到愈來愈多正面的回饋。有觀眾告訴她,看她的戲不只感動,還因此和家人和解。也有人從劇中獲得勇氣,終於懂得如何和家人表達自己。
走過低潮,于子育在50後找回自信與自在。(魯皓平攝)
「不是當一顆種子,而是像花朵散佈花香、給人正面的影響。這就是我現在想做的事。」于子育說,打開心的枷鎖,人生也變得開闊。當年內向的女孩,終於找到自己最自信自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