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世代變開明,為何婆媳問題未絕跡?心理師洪培芸:不強求自己當好婆婆,先快樂才能善待他人

50+世代變開明,為何婆媳問題未絕跡?心理師洪培芸:不強求自己當好婆婆,先快樂才能善待他人
2022.09.06
24,307
作者|陳莞欣
責任編輯|陳莞欣

作者|陳莞欣 2022.09.06

責任編輯|陳莞欣24,307

文章用聽的
00:00 13:02 1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社群媒體上,偶爾會看見年輕媳婦自嘲,「我就是逆媳」、「早黑早享受」。為何時代在進步,婆媳問題卻仍然存在?心理師洪培芸提醒,不論是好媳婦或好婆婆的自我期待,若當好人意味著沒有界線,反而會造成自己的痛苦。付出是自願而非犧牲,關係才會健康。

「現在當新婆婆的壓力,比當年我們自己當新媳婦還大!」日前《50+》在FB粉絲頁「50+好好」上詢問大家對婆媳議題的想法,即有讀者提到新手婆婆的心情。媳婦難為,但做好婆婆又何嘗容易?

時代改變,五、六年級生的觀念已不若過往保守。晉升為新手婆婆後,也理解要尊重下一代,甚至提醒自己不要常對年輕人「情緒勒索」。儘管如此,為何婆媳問題仍未絕跡?

「談戀愛都會有摩擦了,何況婆媳關係?」臨床心理師洪培芸直言。她觀察,如今5、60歲的新手婆婆觀念確實開明不少。但人與人相處,因為性格、習慣等差異,本就不一定能完美地契合。婆媳之間也是如此。

50+世代,如何扮演婆婆的角色,才能讓自己快樂、兒媳也快樂?

兒子、媳婦請我贊助買房、幫帶孫  婆婆拒絕就是無情嗎? 

相較於幾乎無人探討的岳婿問題,為何婆媳問題較常被提及?洪培芸指出,其中一個原因是女性較容易將他人的期待,內化為自我規訓的教條。女性想當好媽媽、好媳婦、好婆婆,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壓抑自己真實的意願,最後導致痛苦、失落。

社群媒體上,常見媳婦抒發對婆婆的抱怨;其實,婆婆對下一代的要求也可能有苦難言。洪培芸舉例,不少50+或許樂見家中有新成員誕生,但含飴弄孫和把屎把尿是兩回事。在台灣社會,往往享受祖孫之樂的是爺爺,實際幫忙帶孫的卻是奶奶。

面對下一代的請求,身為母親、婆婆,有時很難說不。一位《50+》的讀者即表示,「兒媳要求幫忙帶孫,不管願不願意、體力能否負擔,都得硬著頭皮接下重任呀。」

好人,不該是別人說什麼我都好,無止盡地完成別人的期待和要求。」洪培芸建議,婆婆也該讓下一代知道自己的界線,且無需感到抱歉。在日常互動中,即可一點一滴地傳達這樣的訊息,例如:「以後你們有小孩,我可以幫忙到某個程度,但更多就是你們要處理。」

除了帶孫,當成年子女開口請爸媽贊助買房,究竟該不該幫?洪培芸觀察,愛孩子的父母常不忍心拒絕,「他都來開口要求了,我有多少錢就挖出來給幫他。」但不論是帶孫或買房,50+世代都該量力而為。尤其不少人容易低估養老所需的費用,確實清點自己的資產,才能決定能幫忙的程度。

她建議女性,無論當媽媽、做婆婆,每個決定都該幫年輕人邁向獨立,而非讓他們習於依賴長輩。例如,贊助下一代買房,可以用「無息借款」的方式,待他們日後經濟較寬裕時再還給父母。50+本身較有社會歷練,也可轉介年輕人好用的資源,像是介紹可靠的保姆、幫忙找貸款成數、利率較低的銀行等。

若不方便介入年輕人的難題,也可傾聽他們的心情、給予鼓勵。「我們也要讓孩子學習接受,生命中有些事情不會如他所願。例如,他只想買大安森林公園旁邊的房子,大概要認別人當媽才有可能」洪培芸笑說。

她強調,做個友善的婆婆,不需要有求必應。幫助下一代很好,但前提是自己心甘情願。否則,自覺犧牲地付出,只會愈做愈不開心。

當媳婦自稱逆媳、認為我情緒勒索  婆媳如何以平常心相處?

近年來,「情緒勒索」等心理學概念大為流行,幾乎人人都能朗朗上口。50+或許有這樣的經驗:沒有惡意地表達自己的期待、想法,卻反被年輕世代指責,「你這樣講就是情緒勒索!」有趣的是,現在50+世代的父母也開始使用相同的語彙,「子女也該尊重父母是獨立的個體,切勿對父母情緒或物資勒索!」

洪培芸認為,大眾心理學的觀念,可以幫人們了解自我、學習覺察。但人們也該理解,「情緒勒索」不是擋箭牌。「聽到自己不愛聽的話,就說對方情緒勒索,這是一種概念的誤用。」

她分析,人或多或少會有情緒。不論是婆婆或媳婦,溝通當下若情緒較強烈,也別急著將「情緒勒索」帽子扣在對方頭上。「當你認為對方在勒索你,溝通就很難進行下去。」她認為,溝通時盡可能只陳述自己的感受,像是「你講這些話,我聽了覺得不太好受。」,會比評價對方來得有效。

此外,現今年輕世代在談論婆媳關係時,也常有年輕媳婦自稱「逆媳」、「早黑(被婆婆視為黑名單)早享受」。洪培芸坦言,儘管這類說法或許只是年輕人的自嘲,但聽在50+世代的婆婆耳裡,難免有些刺耳。特別是婆媳之間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被放大檢視。媳婦無意間的一句玩笑話,也可能引發婆婆內心的小劇場:「她說自己是逆媳,是不是預設我就是惡婆婆?」

她建議,婆婆聽到這類說法時,先別「對號入座」。有時年輕人口中的「逆媳」、「早黑早享受」,只是社群媒體上的玩笑話,並非有意針對長輩。若真的覺得不舒服,也別壓抑負面情緒,可以找心理諮商師或有智慧的朋友談談。從不同觀點看待問題,可避免一個人鑽牛角尖,更加痛苦。

追求完美,只會抵達痛苦  婆媳關係也要容許試錯空間

婆媳問題的討論,為何總是歷久不衰?洪培芸指出,任何關係都需要磨合,婆媳亦然。只是,「很多人會期待關係要完美,哪怕只是一點摩擦,都覺得這是關係中的汙點。」

她觀察,現今的50+世代的確比上一個世代的長輩開明,但世代之間的價值觀仍然存在落差。光是一句「開明和尊重」,50+世代和20、30歲世代的想像可能非常不同。

例如,在智慧型手機問世以前,人們很習慣有事找人,打一通電話便是。然而,對今日的年輕世代而言,打電話前若沒有先傳訊息詢問:「現在有空,可以打電話給你嗎?」,便是失禮的行為。

洪培芸指出,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本就會經歷試錯、學習的過程。和年輕人相處,宜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彈性,「對方真的因為你的行為不開心,說聲不好意思,講開就是了。不用覺得,以後跟對方的關係就搞壞了。」她形容,所有關係都是動態的。即使先前曾犯錯,日後也可以累積好的互動,讓關係持續進步。

千萬不要執著完美的婆媳關係,沒有任何關係是完美的。追求完美只會抵達痛苦。」洪培芸笑說。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開心或難過的經驗、美好或不好的關係,都是構築我們生命的磚瓦。人生不可能完美,但可以過得完整。

3個小技巧,婆媳相處更和睦

1. 兒子/先生不要亂傳話

洪培芸指出,很多婆媳間的衝突,常常源於兒子/先生的一句「我媽說…」、「太太說…」。透過第三人的溝通,容易引發誤會。因此,婆媳要相處和睦,兒子/先生的角色相當重要,「有些事情不需要讓對方知道。真要傳話,一定要講得更好、更漂亮。」

2. 以「做善事不求回報」的心情,對媳婦釋出善意

「禮多人不怪」是老話,卻也是真理。多稱讚媳婦,絕對有助於促進雙方關係。特別是心理學上有個「溫莎效應」的說法,透過第三者的稱讚,效果更佳。例如,在兒子面前誇獎媳婦,讓他回家告訴太太:「我媽說你很棒」,媳婦會更開心。

不過,洪培芸也提醒,對媳婦的善意舉動,必須出於自願才做。若期待每個友善的舉動都能得到同等回饋,最終很可能會失望。例如,收到禮物或讚美時,媳婦可能同時煩心其他事、心情不好,反應比你想像中冷淡。「當成做善事,自己會比較開心。」

3. 文字訊息易引發誤會,善用貼圖緩和氣氛

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LINE群組。不過,相較於當面談話,同一段文字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以文字為主的溝通,有時也是造成誤會、摩擦的原因。

洪培芸建議,傳遞文字訊息時,不妨善用「喔、哦、囉」等句尾語助詞,或者表情符號、貼圖,都可以緩和語氣、傳遞善意。特別是一時情緒湧上,文字語氣太衝的時候,再傳個貼圖、多一點說明,都有助於打圓場。

最後,她提醒,50+成為婆婆的角色,不一定要求自己當「好婆婆」,但可以自勉做個「快樂婆婆」。畢竟,「你自己不快樂,就會覺得別人都辜負你,不幸都是別人造成的。」做個快樂的人,更有可能善待他人!

相關閱讀:洪培芸著,《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