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CT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陳晉興醫師:50歲後每3人就有2人會有!一張表了解後續對策
正視健康風險,及早正確檢測。
文/陳晉興、梁惠雯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肺癌已成新國病,肺炎、肺纖維化、肺腺癌之間有何關係?胸部X光正常就不必擔心肺癌?前副總統陳建仁、陳文茜罹癌都找他的陳晉興醫師,提醒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的重要性,早點揪出肺結節、腫塊等肺癌可能徵兆,有助早期治療。
肺炎和肺癌是兩個不同的病。
肺部長期慢性發炎易致癌 肺腺癌占肺癌7成以上
肺炎為肺部發炎,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肺炎常見是微生物感染所引起,包含細菌、黴菌或病毒的感染,這種肺炎惡化迅速,且致死率高,因為致病細菌或病毒侵入人體後,會在短時間內引起肺部細胞大量破壞,使肺功能喪失,讓人體無法進行氣體交換,最後導致全身器官缺氧、壞死。
另外還有慢性的肺炎,像是長期抽菸的癮君子,吸入有害氣體及致癌物質,久了之後,肺部長期慢性發炎,導致肺功能變差,甚至也有可能到最後演變成肺癌。
肺癌是細胞出現突變。癌症的發生,來自身體細胞出現變異。細胞長期受到致癌物破壞,可能有一天會造成細胞基因突變、產生癌症。我在解釋肺癌的發生時,常比喻說,就像自己的小孩原本品行良好,但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外在因素影響,產生偏差行為;癌症其實就像這樣,它不會突然之間發生,而是受到長期不良影響,漸進產生壞細胞,最後演變成了癌症。
有統計資料顯示,長期肺部的慢性發炎,是造成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肺炎與肺癌,兩者間具有因果關係。
至於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種,且是目前占比最高、最多人得到的肺癌類別。得到肺腺癌的人數,約占肺癌總人數的70~80%。此外,肺腺癌的特色是,發生原因和抽菸沒有明顯關係,在台灣不抽菸的肺癌患者中,90%都是罹患肺腺癌,尤其好發於女性。
肺纖維化
很多人知道,肝病病人有「肝炎→肝纖維化→肝癌」三部曲,其實肺炎病人也一樣。
當肺慢性發炎時,長期暴露於發炎環境的傷害下,會留下「疤痕」,這就是所謂的纖維化,就像皮膚上的皺紋,較深的就不可逆了。疤痕累積久了、多了,不僅影響肺功能,也可能成為癌症。
此外,肺癌也和肝癌一樣,不是每個病人都會經過纖維化過程,可能直接從慢性發炎就跳到癌症,就像很多肺腺癌病人的肺看起來都好好的,可是裡面卻長了癌症,導致不容易防範。
胸部X光正常就不必擔心肺癌?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才能幫忙
許多人誤以為胸部X光可以照出胸腔內各種異常。因此,臨床上看到非常多案例是,明明才剛做過胸部X光,檢查都正常,卻被宣判罹患肺癌,令患者錯愕不已。
以X光做檢查,雖然輻射較低,方便又便宜,卻是2D平面顯像。以胸部X光來說,檢查時最多從正面、側面拍兩張,因而有許多限制和死角。除了太小的腫瘤照不出來外,胸部、腹部重疊器官多,若腫瘤剛好長在骨骼或某個器官的後面,很容易被遮蔽,就可能因此遺漏,沒有檢查出來。
一般來說,X光的死角高達3成,能夠稍微看淸楚的地方只有7成,這是相當「致命」的問題,許多時候,躱在死角的肺癌可能都4、5公分大了,X光仍不容易發現。畢竟人體是3D立體的,在胸、腹部裡有太多器官是交疊在一起的(肺臟、心臟、骨骼、橫膈膜、肝臟、胃等都是重疊的),從X光2D影像無法區隔,也看不淸楚死角位置;如果運氣不好,腫瘤就剛好長在那重疊的30%的部位,就有很高機率看不到,錯失及早治療的時機。
早期經常有健檢中心發生相關的案例,患者做過胸部X光沒看出異狀,後來卻發現確診肺癌,衍生許多醫療糾紛。
臺大醫院健檢中心針對肺癌項目,近年也已取消胸部X光檢查,改以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做篩檢。當然,胸部X光還是有其他的醫療用途,例如來到我門診的病患,如果已經很喘、病情很顯著時,就會安排照X光來進行診斷及收住院,只是用於篩檢早期肺癌,X光是不適合的。
許多醫學實證已顯示,不論是定期或不定期做胸部X光檢查,都無法降低肺癌死亡率,也就是這項檢查對於肺癌防治完全無效。目前唯一證實能有效揪出早期肺癌的,僅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在歐美有非常多研究數據發現,高風險族群定期接受篩檢,5年存活率可增加20%、10年存活率增加26%。
LDCT提早5~10年發現肺癌 早期發現存活率較高
對抗肺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早期發現,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約可比胸部X光提早5到10年發現肺癌,幫助我們在肺癌早期、腫瘤還很小的時候就「攔截」下來,治療成效會差非常多。
根據統計,如果能早期發現,第一期肺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第二期肺癌也有60%以上,甚至到此都仍有機會根治,一旦到第三期、第四期才被發現,通常就拖不過2年了。
所以我一再提醒民眾,不要誤以為胸部X光檢查沒事就可以安心,有抽菸史或直系親屬罹患肺癌的高危險群,應及早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倘若忽略了篩檢,腫瘤大到開始會轉移,可能就得面臨一路治療到生命終點的處境,不僅飽受病痛之苦,存活率也很低,徒留遺憾。
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一張表了解基本處理原則
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3公分的稱為「腫塊」,小於3公分的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
一般來說,50歲以上的民眾,有2/3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20、30顆的都大有人在。
這其實就很像我們的皮膚隨著年紀漸長,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疤痕般,不一定都有問題,而是必須依結節的大小、型態等來做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而已。
結節的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2種,前者在X光片或電腦斷層上是呈現顏色極白的小點,小的實心結節偏向是發炎後留下的疤痕,大的就比較可能會是肺癌;而後者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8、9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的階段,尙不會發生轉移,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
不論是實心或非實心的「肺結節」,臨床上都會視其尺寸大小及特徵來做為後續處理之依據。但因結節特徵的判讀非常專業,一般民眾及非專科醫師不易判斷,因此我只用結節大小做區別,讓讀者可以簡單瞭解的處理原則。
‧ 結節<0.6公分
後續處置:追蹤觀察即可,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LDCT。
‧ 結節0.6~0.8公分
後續處置:每3~6個月就以LDCT追蹤檢查一次,若有變化(結節變大,或非實心結節之實心比例增加),就要進一步切片或開刀處理;若無變化就持續追蹤檢查。
‧ 結節0.6~0.8公分
後續處置:可能有長大或轉移風險,須找胸腔專科醫師評估,必要時進行切片或開刀切除。
大部分小於0.8公分的「肺結節」不是肺癌,民眾在健檢時若發現有結節先別驚慌,先透過追蹤檢查觀察其變化即可。
倘若一段時間後,結節變小或消失,那麼就可以判定只是發炎,或是肺炎感染後所留下來的疤痕;如果結節變得更大、更明顯時,才需要考慮是否有惡性的可能。
但即使如此,肺結節這個階段,仍多屬於疾病早期,還來得及做相關處置,配合醫師做後續觀察或治療,都有很大機會可以根治。
(本文摘自陳晉興、梁惠雯著,《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台灣新國病》,天下文化出版)
2022/08/2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