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倫專欄|年紀愈大愈有感!老年生活品質要好,一定要有的5類朋友

高愛倫專欄|年紀愈大愈有感!老年生活品質要好,一定要有的5類朋友
2022.08.23
62,787
作者|高愛倫

作者|高愛倫 2022.08.23

62,787

文章用聽的
00:00 09:39 1

文、圖/高愛倫

編按:你可曾忽略要深交這樣的朋友?他們是生活的根,攸關老後品質,高愛倫說,50後應加強經營5種朋友,愈老愈知道他們的重要。

年過50,別再恍惚,有些朋友需要精心撿回,有些朋友需要淡定鬆綁,在洗牌過程裡,我們已回歸最自然樸質的本能,也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你是社交型個性?還是居家型個性?累積一路走過的痕跡,其實你已完整書寫你個人的自白書。

友情是日積月累的長程旅行,時時都在重新組團;親情是可撕可履的終身契約,講究你情我願。

不管你想繼續左右逢源,還是依然習慣不動如山,你都要開始加強5種類型朋友的固樁,而且固樁的方式唯情是問,這些人,勢必是老年生活品質的重要元素

固樁誰?為何要固樁?

到了一定年齡,一切都已定型定性。如果這時的自己不是達官顯貴,也不必再攀龍附鳳,試想,這時你還能結交高檔次行業的律師、醫師、會計師、設計師嗎?你還可能突然擁有企業家、政治家、趨勢大師賜座請益嗎?

如果你已經是他們其中之一,你在相同籌碼相同優渥的環境裡,還是要把持一種「非金富裕」的朋友,他們是誰?怎樣厚植這樣的類型朋友?為什麼?

你可曾忽略要深交這樣的朋友?他們是生活的根,但我們在習以為常中,忘記正視更大的意義。

非金富裕是我們最該收集的類型朋友

1. 和手足做朋友

手足是我們最原始卻最不花心思經營的朋友,偏偏遠香近臭的人性,有時,就把這天賦最緊密的關係送上末路,一旦怒目責難,猶勝任何仇隙。

年輕時的親戚家人,不過就是親手足與表兄弟、堂姊妹,但50歲之後開枝散葉的家族關係,終將難免趨於複雜,有奉養的權責、有繼承的糾葛、有成就的攀比、有財務的混亂,甚至,還有八竿子打不著的各自姻親交錯不安。

和手足關係生變,舒緩的過程是最容易也最不容易的,通常,愛爸愛媽的子女,手足關係普遍良好;家族裡面,如果不是全家大小都關係緊張,很少見一對一的不和睦。

只要是在乎的關係,總會找到同生共存的和融。

「三顧茅廬」「事不過三」「三番兩次」是一般的大度,但是化解家人的距離或忿怨,至少要做到「事已過十才放手」的努力

如果可以和朋友談笑風生,和手足相親相愛憑什麼這麼困難?

2. 和子女的同學做朋友

和孩子的同學做朋友,就像練習打靶,培訓視力聽力的敏感,讓young世代的風吹草動,成為我們神經心靈領域裡的肉毒桿菌,聊聊天就如同施打美美針,容光煥發活跳跳。

孩子的同學同儕,可以是我們的忘年之交,在這輾轉又勾結的無年限友情巨網裡,我們可以精準瞭解自己孩子的思想主軸,該放心還是該擔心,都能有恰如其分的平衡

大戶人家和小戶人口,常在假日把家庭開放成歡聚樂園,早就不喝碳酸飲料的父母,此時也會湊性坐上餐桌給跟同學們吃Pizza炸雞,讓孩子有光彩,也讓大齡老齡的自己,很有光芒。

子女的朋友一旦成為大家長的朋友,不但視長如親,而且聽命使喚;於是室外的砍樹除草栽果築渠,有他們的熱誠服務,室內的粉刷牆壁挪動家具,他們也能歡喜幹活。

遇到小病小痛,需要小物小件,小青年個個都是好替手,同學幫同學的有一種説法就是:幫張媽媽上網買車票、幫吳伯伯開車接朋友,因為,他們是我同學的爸媽呀!

50到90歲,不是只有同溫層才有話題火花。

3. 和朋友的子女做朋友

自己有直線傳承的社會關係不夠,要把這些關係結合成更多的力量,幫助自己的孩子與幫助別人的孩子,即使他們不能合夥不是搭檔,也可以成為互通有無借力使力的關係人

爸媽的社會關係在50歲前後最成熟,退休之後也還能維持10年使用期限,這個階段好好做球,和朋友共同培養「我們的孩子」。

不管自己孩子多優秀,你都不要讓他成為獨行俠。這個世代需要極致的集智,單打獨鬥,易成困獸。

對朋友讓利,不如助朋友的子女獲益,其中方法之一,就是和死黨的子女發展小死黨的友情,貫徹精神的支持與實質的協力。

4. 和工匠做朋友

家裡添購設備,會快速隨傳隨到的都是配合「採買」,因為肯花大錢才是VIP,但要維修?見諒見諒,工繁潤低,得到的答案:「不是不配合,是人力不夠。」

這個月頭盼到下個月底,説沒空就是沒空,當然不能怪罪他們,心同此理,高溫暑熱中奔波,衡量工時工資再篩選接案,怎樣決定都是合理的。

在瀕老之前,我們居住已完全穩定不再遷徙,所以更要努力和工匠搏感情,一旦做上朋友,自己居家環境的疑難雜症,都能如願請到良醫出診;他們也會有網開一面的情分,提供的效率、品質、價格,讓我們感動,看到機會就忍不住介紹工匠的專業服務。

和工匠做朋友,很簡單,進出之間,夏天備涼品,冬天備熱飲,如果休息時間太緊迫,幫他們準備免費便當並不算吃虧,因為有這樣的工匠,可以節省太多煩擾不悅的等待。

工期結束前,總是若無其事問問工匠:太太幾歲?孩子幾歲?住在哪裡?

然後,安排家裡適宜的現成物件當成禮物相贈,通常,工匠都能接受這樣的誠意與美意,一句謝謝,兩相歡喜。

邀請過的工匠都做成重要名冊,不讓水電空調等故障陷人於焦慮。

理想的工匠朋友,可以把家裡的小問題,在變成大問題之前解決,愈老愈知道:好的工匠是排名很前面的家庭名單

5. 和投身公益的人做朋友

舉凡在做公益的人,都是善良且蒙福的人,靠近他們,一來近朱求赤,二來滌心養性。

優質的公益人,不給人募款壓力,不對人誇耀成績,不讓人自慚形穢,不用自己能付出的標準要求站在身邊的人同進同出

我遇到的公益人,都不説累,也不發牢騷,他們這樣的態度,充滿奇異恩典的安定。

因為靠近他們,確認他們,我產生過主動的募款行為,其中有大額,也有小額,我對同一對象絕不做重複的勸募,除非他們自己想再度主動捐益。

有一天我買了幾本有關腦麻的出版讀物,對於自己家裡有個容易生病但喜樂居多的成員,我們揪心也慶幸他帶來的愉悅是如此不同,我送給姊姊一本書,説:「看看這些孩子,我們真的不是最慘的。」姊姊笑著反問我:「我們有什麼慘?」

是呀!悲若上門,拂塵不驚!

類型朋友。朋友類型。他們才是最常穿梭在現實生活裡的必要角色。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