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要快樂,媽媽必須「提早斷奶」!丘引:孩子有工作住家裡請付房租,結婚後就得搬出去

你要離開你的父母,和另一個人組成自己的家。
你要離開你的父母,和另一個人組成自己的家。
2022.08.11
86,108
作者|50+選讀,50+書摘
責任編輯|陳莞欣,吳丹華

你要離開你的父母,和另一個人組成自己的家。

作者|50+選讀,50+書摘 2022.08.11

責任編輯|陳莞欣,吳丹華86,108

文章用聽的
00:00 15:22 1

文/丘引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熟齡、高齡期要過得自在快樂,除了把自己的健康、財務、人際關係等面向打理好,還要留心成年子女的啃老風險。作家丘引分享她在美國生活的觀察,與她對待兒子的實際作法。

我一直警告我自己,沒有提早做斷奶的媽媽,我的老年有可能不快樂

第一次聽到「啃老族」3個字時,讓我異常訝異。

「啃老族」的話是從中國傳到台灣的。中國有「啃老族」,因為一胎化的關係。當6個老人(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伺候一個小孩,他們對這個小祖宗伺候得無微不至,要什麼給什麼,不要什麼也給什麼,反正,就是一直給、一直給,長久下來,小祖宗長大了,他們一路上是讓6個大人「給」過來的。一個習慣「得到」的人,又在蜜罐下長大,久而久之就不知道該「給」,也欠缺對生命的體悟。

在美國的文化中,給和得(Give and Take)之間,講究的是平衡關係。因此,美國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就教孩子要給,如父母給你,你要給別人,給父母,給祖父母。

晚年要過得快樂,就不能有啃老的成年子女。要如何杜絕孩子啃老呢?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何時才願意靠自己?

「啃老族」的產生,父母要負很大的責任。父母從小保護孩子,為孩子做牛做馬,還一味地餵養孩子在蜜罐中,讓孩子心智上弱智地認為,靠父母就行了。

不只這樣,台灣社會一直強調「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更是將人的獨立性降到最低。一路都「靠」人,就是沒有靠自己,這種社會價值觀,是不是偏差了?

撫養孩子長大,不是只給孩子吃的,也要教導,最重要的是教養孩子成為獨立的大人。所謂的獨立,就是獨立自主、獨立生存,對自己負責任。

有一對台灣夫妻移民美國多年,他們逢人就抱怨,說他們在美國的親戚沒有幫助他們,讓他們在美國過得很不如意。我問清了詳細情況,他們移民美國是手足幫他們申請的。而他們所謂的沒有幫忙,意思是沒有幫忙他們找房子、買房子、找工作、為孩子找學校,以及給他們所有他們需要的資訊……

原來如此!我終於豁然開朗了。他們的抱怨,主要的關鍵點,還是依賴心在作祟,即便到了60歲了,他們移民美國還想依靠手足的幫忙。但這和美國的獨立精神相衝突,美國的社會不會保護一個人無微不至。手足幫忙申請移民美國,讓這對夫妻有機會成為美國公民,住在美國,又可以合法找工作,這就已經足夠了。其他的,當然要靠自己了。

一旦人有依賴心,責任感就不會建立起來。每個人都是要靠自己的,而這個靠自己,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任。你要過好的生活,你要去努力工作,要想辦法開創自己的事業,而不是坐在家裡不學新的語言(如在美國,就應學英文),不入境隨俗(參與社區和社會),不找工作(為自己找出路)。

責任,是伴隨獨立而來。責任,也和自由度相輔相成。要多大的自由,就要負起相當的責任。一個人長大了,不為自己負責,卻抱怨別人沒有為自己負責,基本上,觀念上就大錯特錯了。你的人生,你負責,不是嗎?

凡事靠自己  放手讓5歲孩子採藍莓,15歲少年下廚

我在美國的人生導師安妮塔告訴我,前幾天她的67歲兒子亞倫對她說:「媽媽,我還記得我大約5歲時,有一次,大家都在吃藍莓,而我問妳,我的藍莓呢?妳說,你的藍莓還長在叢林裡,你要自己去採藍莓。於是,我自己就在那附近的叢林採藍莓。」

那次的採藍莓經驗教會了亞倫一輩子為自己負責任的觀念。他開始養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習慣。

我的朋友喬治60歲生日派對時,邀了60個人參加他的007生日化妝派對。生日派對上提供了很多食物,都是喬治和他的手足及各家孩子一起自製的。派對過後,他們甚至舉辦了家族的烹飪大賽,每一家都要做出一些食物讓被邀請來的鄰居們品嘗,評分。我是品嘗人和評分者。另外,還有模有樣的設定品評人、頒獎人、獎品,和節目主持人等。

我問喬治,怎麼他和他的弟弟妹妹都那麼會做菜,而且很欣然愉悅地做菜,甚至是享受做菜?

喬治對我說,當他15歲時,有天他母親對他說:「你肚子餓了吧?喬治。」

喬治點點頭,說:「是的,媽媽。」

他沒想到他媽媽指著廚房的冰箱說,那裡面有你需要的食物。另外,他媽媽又指著爐子附近的一些佐料說:「那些佐料是你做菜時讓菜更好吃的好東西。」

指完冰箱和佐料,喬治的媽媽接著說:「喬治,從現在開始,你肚子餓了,就自己下廚吧!你不下廚,就餓吧!」

喬治的媽媽說完話,兩手一揮,繼續坐著。

從那時候開始,喬治開始自己下廚學做菜,也從那時開始跟著媽媽學習做菜。結婚後,喬治和太太一起下廚做菜,他甚至連麵條都從麵粉做起。

如今,喬治在孫子女來訪時,還會教孫子女做菜。也因為喬治和太太在婚姻中,一直是兩人一起做菜,他們的3個女兒有樣學樣,也跟著爸爸媽媽學做菜,也愛做菜。甚至在我與他們相處時,他們一家5口一起在廚房做菜時,3個女兒和太太還在廚房一邊做菜一邊跳舞。

什麼是天倫之樂?那就是我看到的天倫之樂。3個女孩在廚房跳勁舞,還做了一桌的美味。60歲的女人,一邊做菜,一邊跳舞,那就是浪漫,就是年輕

兒子退伍就業仍住家裡  請他付房租

美國人的文化,孩子一旦18歲,父母會將孩子踢出門。就算父母沒有將孩子踢出門,孩子自己也會為了自己的自由,而搬出父母的家獨立租房子。

那些和父母共居的成年人(18歲以上),會換來別人異樣的眼光,人家會想:「你這個人怎麼了?是不是有毛病?這麼大了,還和父母住一起?」不獨立的人,在美國會生存得很不自在。美國整體社會,從小到老,都要大家獨立。當每個人都獨立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就提高了,而且,大家也因獨立而更自由了。

在台灣,年輕人或年老父母會說,房價那麼高,買不起,就和父母一起住吧,大家又有個照應,還免付房租。就這樣,大學畢業了,找到工作了,住在家裡,吃在家裡,用在家裡,而工作所得是放到個人的皮包去了,還認為理所當然。

奇怪了,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嗎?為什麼父母會給孩子白吃的午餐呢?這不是害孩子嗎?萬一這樣的人成為台灣未來的領導人,你不怕嗎?我嚇得屁滾尿流。

2013年,我在台北看表演時,遇到了一位到台大當交換學生的瑞士人,他告訴我,瑞士的房價太高了,高得可怕。

「我再怎麼努力工作,也不可能在瑞士買房子,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在瑞士比比皆是。所以,我們就不買房子,而用租的。我們的收入,一定要計算一筆租金在內才行。」

我問他,既然瑞士的房價那麼高,他的父母會讓他和父母一起居住嗎?

他說得很巧妙,「那不是我們的文化。」

我的兒子從軍中退伍後,就找到工作了。他一直住在家裡,我對他說,他需要支付房租。而我給他的房租彈性很大,在那之間,他可以選擇他要支付的額度

結婚,就得搬出父母的家  一個蜂窩不能有兩隻母峰

《百歲姊妹有話說》一書中,德拉妮的哥哥醫學院畢業後要結婚了,當時整體美國社會種族隔離還很嚴重,黑人在外面並不好過。因此,他要將妻子帶回家住,但他們的牧師爸爸立刻阻止,「不行。這個房子是你們媽媽的。一個蜂窩不能有兩隻母蜂。」

結婚和成家是一體兩面,就如德拉妮的爸爸說的。結婚,就得搬出父母的家。

在我的兒子要結婚之前,我告訴他,結婚後他就得搬出去,建立自己的家。2013年,我特地從美國回台灣幾個月,請孩子們搬出去。在做這件事前,我曾對一些朋友和親戚談起,有人不以為然,認為我太過分,太沒人情味了。

我這麼做,是非常有正當性的。我16歲就離家到台北半工半讀。我獨立了一輩子。而我的孩子長大了,自然要獨立。而結婚,代表的就是要成立自己的家了。雖然有正當性,但我的內心不是沒有掙扎。可是,一個聲音不斷地在呼喊:「要幫助孩子獨立,才是真的愛他們。要不然,有一天妳離開這個世界了,孩子怎麼辦?」

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我非常喜愛《聖經》裡說的,「你要離開你的父母,和另一個人組成自己的家。」

長大,不是只有身體形狀變大而已。內心也要長大。而長大絕對和獨立是相等的。我們一路教養孩子,不是在教孩子獨立嗎?這個獨立,當然一定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才是。而獨立和責任則是雙胞胎。要獨立,就要負起自己的責任。獨立的定義是什麼呢?就是自由,就是負責任的開始

孩子搬出父母的家成立自己的家庭時,也表示跟父母完全斷奶了。我非常深信美國人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No Pain, No Earn)。從英文字面上來看,「沒有痛,就沒有賺」,那才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啊!

父母須與成年子女建立界線  孩子獨立自給自足是終極目標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也是電視主持人菲爾博士(Dr. Phil)處理不少成年子女要自由卻不願獨立的事件,他主張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需要有界線,而在建立這個界線時,父母不需要有內疚感

成年孩子會說:「我辦不到,我必須住在這裡。」上了年紀的父母聽到這樣就有罪惡感,就想:「對啊!房租那麼高,孩子幹嘛要付租金?」

菲爾博士說,成年子女沒有獨立,就會成為跛腳的成年人。「他們必須要計畫過自己的生活。父母可以指導和支持,但不能替子女規劃和負責。一旦成年,他們必須搬出父母的家和學習成熟,探索自己的未來。」

西方古諺說,為孩子做多,害孩子也多。菲爾博士主張父母要讓成年子女認識真實的世界是怎樣。「如果你幫助孩子是在讓自己感覺良好,你並不是真的在幫助孩子。」他說。另外,菲爾博士強調,父母一定要思考幫助的「意義」是什麼。愛孩子,就是為他們獨立做準備,教他們獨立的能力。唯有「自給自足」,才能真的提高人的自尊心

「我們幫助人的時候,並不剝奪一個人『自給自足』的能力。如果沒有思考幫助的深層意義時,父母對成年子女的幫忙,可能就會讓孩子跛腳。」菲爾博士建議父母一定要思考,幫助成年孩子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本文摘自丘引著,《與快樂共老:15個活出自我的後青春提案》,寶瓶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