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在台灣,不動產一向被看作是穩定生財的投資工具。學者章定煊和太太,曾經各自有房,卻在中年之際為了實現志業、和家人創造回憶,決定賣房租屋生活。如今,他名下無房,卻不後悔自己的決定。賣掉房子以後,如何將錢用在更有意義的事物上?
在台灣,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深植人心。《50+》曾做過調查,詢問讀者回首過去,最後悔年輕時沒有做到的理財決策為何?最常見的答案,包括「後悔沒買房」、「當年該多買一間房」。買房,真的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決定嗎?
有別於一般人渴望擁房,長年研究房地產的學者、景文科技大學財金系副教授章定煊卻反其道而行。他和太太名下曾各有一間位於新店的大樓和天母的公寓。然而,兩人在10年前賣掉房子,開始租屋生活。沒了房貸壓力,多了資金可以四處旅行、完成太太創辦特教學園的志業。
「即使我們賣了兩棟房,如果要買一棟理想中的房子,就沒錢出去玩了。想想,錢還是花在自己身上。」章定煊說。名下無房的中年,人生有哪些不一樣的可能?
現在沒買房,以後會後悔嗎?社會環境改變,房子未必是養老最佳選擇
傳統觀念總認為,房地產是穩定的投資工具。過去20~30年,媒體上常見買房致富、退休族收租養老的故事。然而,章定煊指出,「以前買房地產萬事順利,不代表未來也會一帆風順。」
他分析,過去30年台灣房地產的好光景,主要和幾個因素有關:90年代後台灣人口大幅成長、開放資本流通。同一時期的國際社會,蘇聯解體、中國改革開放,釋出大量勞動力,刺激市場持續成長。這段期間,房地產價格雖有漲有跌,基本上仍是多頭走勢。
然而,少子化的趨勢,使得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階段。「如果沒有新的、革命性的技術突破,這30年的好光景已經結束了。」章定煊指出,光是人口減少,就會讓不少區域逐漸衰敗。現在可以穩定增值、收租的區域,日後未必如此。
他以80年代套房林立的西門町獅子林、林森北路為例,這兩個區域曾是台北套房最密集、最容易收租的地方。但到了2022年的今日,兩地的租金行情早已不復以往,甚至出現許多找不到房客的空房。他認為,若想靠出租房子養老,必須慎選區位,「現在看得到的租金,不表示以後一定有。」
其實,從理財的角度來看,買房也未必是投報率最高的選擇。章定煊舉例,10年前若沒買房,將資金投資在一張股價平均80多元的台積電股票、或者匯率約10美元的比特幣,持續持有至今都能大賺好幾倍,報酬率高於投資房地產。「投資的得失可以檢討,但不要因為後悔,現在才去做過去沒做的決定。」
不買房,錢如何花得有意義?創造家人的重要回憶,人生活得沒有遺憾
賣掉房子以後,章定煊和太太並未再買入新的物件,而是將錢花在兩人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情上。
首先,不用付房貸,居住品質反而提升。章定煊笑說,過去幾年來,他住過好幾棟「一輩子都買不起的房子」。例如,天母磺溪旁的房子有無敵河景,還可以天天泡溫泉;台中的房子對面就是佔地千坪的豐樂公園,社區還有標準泳池,讓孩子很早就學會游泳。「我是沒買房、沒賺到錢,但我住的房子就是很好呀!」
此外,喜歡海島的他,有段時間週末總會到墾丁度假,暑假則租間房子在當地小住。一家人也曾好幾次到帛琉、峇里島、泰國,玩遍各國海灘。他笑說,「墾丁的繁榮,我們家也有小小的貢獻。」
除了享受人生,關懷特教議題的太太一直希望能為身心障礙的孩子開創庇護社區。於是,一家人搬到雲林,創辦了「晨光學園」。在果樹環繞的小小學園中,有烹飪課、音樂課、馬術課⋯⋯。特殊需求的孩子生活在其中,可以自由地跑、躺、吃,而不是勉強自己融入「正常」的教育體系中。
章定煊坦言,夫妻兩人財力有限,學園規模並不大。但4年前,太太因病過世,離開前仍慶幸自己創辦了學園。「投資這些錢,完成了她生命的意義。」從經濟理性的角度來看,賣房辦學園無法帶來最大的利潤,卻是對太太而言效益最高的選擇。
老後換屋怎麼選?在方便、熟悉的生活圈買間小宅就足矣
如今,56(2022年受訪時年紀)歲的章定煊名下沒有房產,和孩子借住在永和親戚家。他也清楚知道,年紀愈大,將來愈可能遭遇租屋歧視,不容易找到願意出租物件的房東。他直白地說,「人到最後沒有自己的房子,可能也不知道在哪裡死才好。」
因此,他存下一筆錢,計畫到中南部買間小房子作為終老的家。若身體還不錯,就在墾丁買間套房,看海慢活。健康有狀況,就搬到彰化、雲林或嘉義的區域醫院附近,走完人生的最後。
他指出,50後若真有換屋需求,在挑選物件時有幾個重點。第一,隨著年紀增長、行動能力減退,步行可達的生活圈內最好有超市、銀行、醫療院所等設施。他認為,部分銀髮宅強調有如世外桃源的好風景,其實並非退休居住最大的需求。「比起住青山綠水的房子,你應該去住生活機能方便、室內外都有無障礙設施的物件。」
如何判斷一個地區的生活機能是否成熟?章定煊指出,可觀察內政部公布的「低度使用住宅比率」。這個指標是以用電量判斷房屋是否有人居住,在雙北地區,低度使用住宅比率約為7~8%。若一個區域的低度使用住宅比率高達15~16%、甚至20%以上,代表空屋率高,生活機能可能不夠完善。
最後,適合熟齡族的物件坪數無需太大,以20~40坪為佳。房子的面積適中,可減少清潔負擔。而從統計上來看,這類「正兩房」、「正三房」的物件市場需求最高。日後若需要現金流,也較容易轉手。
50後最重要的不是拚財富 把一件事做好就是功德圓滿
賣掉房子後,章定煊每個月仍保留一部分的收入,投資ETF、股票,作為孩子的教育基金和自己的退休金。「我現在不是有錢人,但也不窮。這些錢大概夠我活30年吧。」
他自言,過去10年間,該玩的景點都去過、該吃的美食都享受過,活著有意思的事幾乎都經歷過了。退休後,他估計每月不會有太多開銷,約2萬元的生活費就已足夠。他笑說,「我現在的消遣就是看小說、去健身房運動減肥,也不花什麼錢。」
走過人生的折返點,讓中年人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章定煊感嘆,自己參加的喪禮已多過婚禮。每有名人過世的新聞,也再再提醒他生命有限。剩餘的人生,怎麼活才算值得?
他想起太太過世前一年,瞞著他抱病工作,無論如何都要完成學園的工作。後來,太太在睡夢中安詳離去,享年40多歲。「但她不覺得自己短命,因為她想要的都得到了,想成就的都成就了。」
世間常以財富多寡,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然而,身為名下無房的中年人,章定煊對於成就自有一番看法。50歲以後,未來的時間或許比活過的歲月更少。拚財富,已不再是最重要的目標。「所謂人生成就,就是完成一件你想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哪怕再小都可以。」他說。一生做好一件事,就是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