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如何活得健康?73歲曹汶龍醫師:退休不當廢人,用40歲的心態過70歲的生活
心態減齡,就會發現有好多事可做!
文/曹汶龍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如何老得好、老得有意義?電視劇《你好,我是誰?》主角原型、失智症權威醫師曹汶龍分享他對「老」的看法。他在門診會遇到「假性失智」的病患,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反而失去生活能力。走出家,走進社區,創造新的記憶,減少回憶的時間,與人面對面互動,才是增強記憶力的良方。
人老了,難免病痛不離身。以「病」為友,是老年人活得健康的秘訣!車子老了,零件一個一個換,最後再換一台新車開;人老了,器官一個一個退化,不得不進醫院修補。到了醫院,若發現血管硬化,還要用藥把血壓降到年輕人的標準,根本是一個假象,是不接受老化,更不敢面對退化的假象。長此以往,只見時間不停往前奔駛,苦惱、煩憂卻不離身。
一、跟上時代潮流,能活化你的大腦
看看百歲老人,有幾個還行動自如?只能憑藉藥物,維持殘年歲月嗎?絕對不是!人老了,可以學習把自然老化當成朋友,有時它跟著我,有時我跟著它。交幾個知心老友,串串門子,喝茶聊天;多與年輕人互動,你付出慈愛的光輝,會得到他們青春活力的回報,一起做一點利他的事。
因此,人老了不要離開年輕人,跟年輕人打交道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請他們教你新的AI人工智慧手機功能。什麼錢都可以省,手機要常換新,就有機會接近年輕人,成為活出自我的現代老人!
「老人」的定義很難說,有些90多歲的老人,耳聰目明,生活自理,還會上網傳資訊給孩子,他還不認為自己老了;有的人不到80歲就走不動了,生活中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吃藥、上醫院,最好居住的地方能靠近醫院不遠處。老有所安,除了物資精神照顧之外,生病時的醫療照顧與資源也是「安」之所在。一個「老」字,說得容易,認真對待,真是個大學問。
常聼人説,看電視會把人看呆,那是過去的老年人只會看幾台,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看電視要懂得換台;手機或電腦最好下載YouTube,隨時找你喜歡的節目影片;也可以放一段你喜歡的歌曲,跟著一起唱兩段;花點小錢訂Netflix,看看世界各國拍的影片,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總之可以選自己喜歡、想看的節目,思考這個「選」,就能活化你的大腦!
現在是資訊科技時代,只要活著的一天,不要放過從手機上找樂趣。與朋友聊上幾句,問聲好;每次開了手機,朋友的名字就出現,天天看見,名字就忘不了了!還要學著上網購票、購物,還能用手機付費;手機中的APP隨時更新,只要有需求,APP就會創造出你所想要的。
一個手機在手,服務就可送到家來,何須住到養老院等死!只是,只是,不要忘了陽光!每日要走到戶外讓陽光照照,免費又健康。
我的LINE朋友有一位88歲的老伯,他是好友的父親。每天早上他總是第一個傳可愛早安圖給我的人,讓我一整天都感覺幸福。他每天還在平板上看股票或追劇,他的餘生,沒有平板活不了!
二、靠人不如靠己,讓生活簡單規律
我等60、70歲小老人,照顧90歲老老人,有外籍看護在旁幫忙,等20年後我生活失能,要如何自理?子女、政府何在?所以靠人不如靠己,安排老年生活就從現在開始!例如尋找老伴,老來一起生活、一起吃飯,喝茶聊天,同歡笑,共病苦,相扶持到終了。
我認為,大概就是70歲能做60歲人的事,就年輕10歲;70歲能做50歲的事,就年輕20歲;70歲能做40歲的事,就年輕30歲;70歲做40歲的事,就能活到百歲。孔子說,「不知老之將至」,就是因為他做不停啊!
人老了,但記憶力還好時,能不能學習訓練把記憶力慢慢磨平,把日常生活變得簡單規律。如此,當失智來臨,日常生活機能需要的不多,因此在日益減退的功能下,仍然能輕安的過日子,平靜走完一生。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
三、創造新的記憶,不要只是想當年
人老了,步伐不能停。人要是停了步伐,就開始回憶。退了休,離開職場,離開人群,只有回憶在身邊。有的人,退休就開始旅遊,步伐沒停下來,可是一旦生個病,走不遠了,生活就在家裡面打轉,回憶占據了大半的時間,回憶愈多,行動愈少,久而久之,腦也就不動了。
所以趁步伐還俐落,要多走動,但別走太遠,多注意身邊的朋友。老年階段,已不再是走訪親戚的時候了,親戚是愈走愈遠的;要學著走「鄰居」,鄰居可以愈走愈近。把眼光收回來,看看周遭的朋友、鄰居,這才是真正的安老生活。不要停了步伐,多關懷自己住的社區文化,為周圍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服務,少一點時間坐在客廳發呆。
孩子們要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老年自己的生活要自己來安排。走出家,走進社區,創造新的記憶,減少回憶的時間。生活是創造新記憶的活動,人與人面對面的活動,就是增強記憶力的良方。
四、退休不當廢人,活出有意義人生
門診中,除了診治失智症的病人,我還遇到另一種病患,那就是「假性失智」。造成「假性失智」的因素,有更大的層面是來自於環境。
有一位退休長者,第一次來到記憶保養班的時候,他是坐著輪椅,旁邊有位外籍看護,無微不至地照顧他。但所有活動都由看護幫著,退休長者自己幾乎不太動,像是到椅子上要看護攙扶,甚至吃飯也是張嘴就行。經過幾次活動後,他發覺周圍和他狀況差不多的老人家,都是自己吃飯,於是就不給看護餵了,覺得要自己吃。
在更久之後,他竟然可以自己走路進來,家人才發現原來他還可以自行吃飯、自行走路,只是家庭的環境,把他變成「廢人」,看似認知障礙很嚴重,但卻可能只是輕症,是環境把他變成重度。一個人如果長時間不使用某個功能,那個功能就會變差,如果又欠缺與人互動,那麼整體的身體機能就會退化得更多。
現在的醫療技術,活到80、90歲不是難事,但是活得久、活得老不是要你待在家裡休息,而是要出來付出。以我來說,把50歲拿掉,就剩下20多歲,我們哪有20歲的體力啊!但我們卻有70歲的經歷和智慧。所以要用如同20歲的心態,再闖一個50歲。
老友住在附近,晚飯後一起散步。(原水文化提供)
很多人退休後,只想著要去哪裡玩,但是如果在心態上把年紀減下來,就不會想玩了,因為會發現還有好多事情可以去做,而會找一些可以發揮所長的地方付出,把自己變成一個忙碌的人,看哪裡需要,就去開心付出,可以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本文摘自曹汶龍著,《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原水文化出版)
2022/07/13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