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平靜,身體會誠實反應! 許瑞云、鄭先安:如何調整飲食、情緒,讓自己活得舒服?
心舒服了,身體就舒服。
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頭痛、疲憊、焦慮、失眠⋯⋯身體總是有些小毛病,卻找不出明確的病因?醫師許瑞云、鄭先安觀察,許多人身體上的病,其實和「心念」大有關聯。如何讓自己情緒平和、身心健康?
採訪許瑞云、鄭先安這對醫師夫妻檔,還未開口,已能感受兩人自在的氣場。許瑞云盤腿坐在椅子上,套上棉麻外套。在診間,她習慣穿沒有綁帶的涼鞋,方便自由行動。「我不虐待自己的身體,我喜歡讓自己舒服。」她微笑說。
讓自己舒服,正是兩人近年推動「心念醫學」的核心。鄭先安觀察,每位來到診間的病人不分年紀,總有一些長年的毛病,卻找不出明確病因。例如焦慮、失眠、頭痛⋯⋯等。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心生病了。
「人可以說服自己沒事,但身體非常誠實。身體從不說謊。」許瑞云意味深長地說。
心念浮動,讓健康失衡! 養身,必須先養心
身體健康與否,為何和心靈有關?鄭先安解釋,大腦就像人體的總統府。腦海中的一個念頭,就能引發一系列的身體反應。例如,肌肉收縮、緊繃、呼吸速率改變、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開始分泌⋯⋯等。長期浮動的心念、糾結的情緒,都可能為日後的疾病種下病因。
即使不生成疾病,心念和情緒也會改變一個人的外貌。許瑞云拿出手機相簿,和我們分享她的觀察到的路人面孔:一位在捷運上陷入夢鄉的女子,緊皺雙眉、嘴角往下沉。哀愁的表情,就像在控訴對人生的不滿。
「一個人臉部的表情紋路,如實反映了個人生命旅程修習的結果。」鄭先安解釋,人在微笑時,嘴角肌肉會往上提。反之,時常擔憂、煩惱,會讓人不自覺地皺眉。次數多了,便在眉宇間刻下深深的眉心紋。心對身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肌肉動作反應情緒,而情緒則伴隨心念升起。心念平靜,身心靈才會健康。想讓自己活得舒服,怎麼做?
期望愈高的對象,讓我們失望愈深? 以祝福取代擔憂,讓彼此都舒服
人生在世,煩惱不盡相同。但許瑞云和鄭先安觀察,父母、親子、伴侶這三種關係,對多數人的影響最為深刻。最親密的關係,往往也蘊含了最難解的課題。
在診間看過許多個案,許瑞云和鄭先安認為,浮動的心念常是致病原因。
2022/07/1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50+線上學校|林麗琪的植物水彩畫】!影音課程永久觀看
→https://pse.is/4bx9r4
加入50+LINE!你的老後不一樣!
→https://pse.is/4dj4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