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平靜,身體會誠實反應! 許瑞云、鄭先安:如何調整飲食、情緒,讓自己活得舒服?
心舒服了,身體就舒服。
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頭痛、疲憊、焦慮、失眠⋯⋯身體總是有些小毛病,卻找不出明確的病因?醫師許瑞云、鄭先安觀察,許多人身體上的病,其實和「心念」大有關聯。如何讓自己情緒平和、身心健康?
採訪許瑞云、鄭先安這對醫師夫妻檔,還未開口,已能感受兩人自在的氣場。許瑞云盤腿坐在椅子上,套上棉麻外套。在診間,她習慣穿沒有綁帶的涼鞋,方便自由行動。「我不虐待自己的身體,我喜歡讓自己舒服。」她微笑說。
讓自己舒服,正是兩人近年推動「心念醫學」的核心。鄭先安觀察,每位來到診間的病人不分年紀,總有一些長年的毛病,卻找不出明確病因。例如焦慮、失眠、頭痛⋯⋯等。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心生病了。
「人可以說服自己沒事,但身體非常誠實。身體從不說謊。」許瑞云意味深長地說。
心念浮動,讓健康失衡!養身,必須先養心
身體健康與否,為何和心靈有關?鄭先安解釋,大腦就像人體的總統府。腦海中的一個念頭,就能引發一系列的身體反應。例如,肌肉收縮、緊繃、呼吸速率改變、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開始分泌⋯⋯等。長期浮動的心念、糾結的情緒,都可能為日後的疾病種下病因。
即使不生成疾病,心念和情緒也會改變一個人的外貌。許瑞云拿出手機相簿,和我們分享她的觀察到的路人面孔:一位在捷運上陷入夢鄉的女子,緊皺雙眉、嘴角往下沉。哀愁的表情,就像在控訴對人生的不滿。
「一個人臉部的表情紋路,如實反映了個人生命旅程修習的結果。」鄭先安解釋,人在微笑時,嘴角肌肉會往上提。反之,時常擔憂、煩惱,會讓人不自覺地皺眉。次數多了,便在眉宇間刻下深深的眉心紋。心對身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肌肉動作反應情緒,而情緒則伴隨心念升起。心念平靜,身心靈才會健康。想讓自己活得舒服,怎麼做?
期望愈高的對象,讓我們失望愈深?以祝福取代擔憂,讓彼此都舒服
人生在世,煩惱不盡相同。但許瑞云和鄭先安觀察,父母、親子、伴侶這三種關係,對多數人的影響最為深刻。最親密的關係,往往也蘊含了最難解的課題。
在診間看過許多個案,許瑞云和鄭先安認為,浮動的心念常是致病原因。
兩人常遇到不少女性個案,兼具媽媽、女兒、妻子等多重角色,生活中少不了各種擔憂:煩惱爸媽的身體健康、孩子的未來成就、希望先生能照自己的意思行動⋯⋯。然而,對重要他人的期望愈高,往往失望愈深。
「擔憂,是一種很沈重的能量。」許瑞云說。在診間,她會請個案「轉換位置」,親身體會不同情緒所帶來的能量。例如,讓媽媽坐在代表孩子的椅子上。當眼前的人面露愁容、以憂心的口吻說話時,接收者會下意識地想躲開。反之,若談話的內容是表達肯定、鼓勵,兩人便自然地靠近彼此。
許瑞云說,人們常認定際遇有好壞之分,期望他人有「好」的發展。然而,許多看似「不好」的經歷,才會帶來寶貴的生命禮物。「最漂亮的花,也是從牛糞中長出來的呀!」因此,比起擔憂,送給你在意的人一個單純的祝福,更能傳遞輕盈喜悅的能量。
回想往事仍糾結,如何療傷?事實無法改變,但自己的情緒可以釋放
有些關係中的不愉快,會在事過境遷多年後,仍持續影響當事人。許瑞云舉例,她看過許多個案,因為童年時父母一句無心的話而深受打擊。過了數十年後想起,仍會悲傷落淚。
許瑞云分析,人們對往事耿耿於懷,往往是因為「事實」與「期待」不符。例如,有些子女會埋怨父母曾虧待自己,沒有給予足夠的愛。然而,「父母不是你期待的父母,就如同你也不是他們期待的孩子。」
往事如鬼魅般糾纏,怎麼辦?許瑞云指出,既成事實無法改變,他人也很難變成你期待的樣子。但,我們可以選擇釋放情緒,不再讓往事持續造成傷害。
她曾遇過一位和母親關係緊張的個案。他深信在嬰兒時期,媽媽只看過在保溫箱中的自己一眼,兩週後才回來照顧他。事實上,剛出生的嬰兒是看不見的。這段「被遺棄」的記憶,完全是個案的想像。由他人點出這個事實後,他才豁然開朗——原來,是自己困住了自己。
覺察、面對、處理、放下。總有一天,受傷的人也能心平氣和地回顧關係中的傷口,真正療癒自己。
知道要「放下」,卻很難做到?刻意練習,改變大腦的思考迴路
明白自己不需操煩、糾結,實際上卻很難做到?許瑞云認為,練習處理情緒,如同學一項新技藝。起初,必須刻意且持續的練習。「就像你看書學游泳,沒下過水,不可能會游。但不斷練習,遲早有天會游得很好。」
她舉例,有些媽媽容易擔心孩子,且一時很難改變碎念的行為模式。剛開始,她會請媽媽刻意找理由,給予孩子肯定。時間一長,鼓勵就成了自發的習慣,親子關係也有顯著的改變。
鄭先安解釋,人的大腦具有可塑性。以新的習慣取代舊的習慣,練習愈多次就會愈自然。當腦中思緒混亂、湧上焦慮、不安等強烈的情緒時,他推薦可做一個練習:將思緒拉回當下,自問我在哪裡?眼前看到哪些事物?「刻意不想房間裡有大象,很難;但你去看房子裡的其他家具,大象就不見了。」
在兩人合著的新書《心念自癒力,逆轉慢性病:21世紀最新心念醫學》中,許瑞云寫下一段她和個案的對話:「人本來就不必擔心以後會怎麼樣,擔心只是讓自己困在想法與恐懼裡。⋯⋯如果我們能夠專注在每個當下,就什麼問題都不會有。」一次又一次,練習放下生命沈重的包袱,人也會活得更加輕盈。
飲食是身體組成的原料!吃得好,身體健康心情好
人的身心健康總是相互影響。日常生活中,許瑞云和鄭先安也注重飲食,長期吃蔬食降低身體負擔。身體舒服了,心情也會更加平穩。
「吃完大魚大肉,自己會覺得很累。」許瑞云回憶,她在就讀哈佛大學期間,營養學系的派對絕不會出現紅肉,只有各式蔬菜、水果、海鮮。因為,許多醫學研究都提到,攝取過多紅肉會導致多種慢性病。有次,她和同學在走廊上吃軟餅乾,馬上被系主任提醒:「你們難道不知道,這裡面有氫化油嗎?」
許瑞云指出,受到恩師影響,她購買食物前必先看成份。「畢竟,吃進去就吐不出來了。」除了大量攝取天然蔬菜、水果,兩人每天早上也會喝一杯用黃豆、黑豆、糙米、黑芝麻等多種豆類、堅果打成的飲品,正餐多吃豆腐、豆皮、碗豆等豆類食材,避免因純蔬食導致蛋白質攝取量不足。
事實上,健康飲食也需「刻意練習」。鄭先安開玩笑說,自己原本愛吃的蔬菜種類不多,頂多就是高麗菜、莧菜、菠菜、地瓜葉等常見蔬菜。但自從認識許瑞云後,「許醫師會讓我吃一些,她覺得我該吃的食物。像是我們在外面吃飯,我的餐盤就會出現一小條苦瓜。」
年過50的兩人,雖然不做醫美,仍顯得精神奕奕,毫無老態。好好吃飯,時時觀照自己的情緒,自然能活出健康!
相關閱讀:許瑞云、鄭先安著,《心念自癒力,逆轉慢性病:21世紀最新心念醫學》,天下文化出版
2022/07/1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