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黛羚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人生來到不同階段,不免會遇到搬離或賣掉老家,老家充滿與許多親愛家人相處的回憶,突然間斷捨離,心中的不捨與遺憾該怎麼辦?林黛羚整理了6個適合台灣人的方法,讓大家好好與老家道別。
我們常說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即使老家早已人去樓空,看到已經積了灰塵的搖椅、就想起阿公悠閒地看報紙,看到空蕩蕩的廚房、就聽到阿嬤當年揮汗下廚的鍋鏟碰撞聲。老家是我們人生的DNA,不是新屋、豪宅可以取代。然而,在這個充滿變動的時代,有各種原因促使屋主不得不割捨老家。
搬離、出售充滿回憶的老家 如何處理內心的不捨?
4月時,老讀友阿倫來電,問了我上述這個問題。阿倫從小在新竹跟阿公同住、即使畢業到台北工作,仍然每天辛苦通勤,只為陪伴年老的阿公。直到阿公過世,他才正式在台北落腳。新竹老家也從此閒置放空。
時隔幾十年,他評估未來不可能再回新竹,在發佈出售消息後、很快就找到買家。「現在只差我簽字就成交了,」阿倫電話中說,「可是,內心卻湧現無法描述的不捨感,不知道要怎麼面對這種心情?怎麼處理這樣的感受?」
我搜尋著腦海中的類似經驗,唯一想到的是我從小到大第二常住的外婆家。外公外婆相繼過世後,親戚無預警地把外婆家賣掉,有一種無以名狀的遺憾感。經過那間房子時,內心有著「那已經不是外婆家了」、「我還來不及再撫摸一次屋內那不平整的隔間牆」微微的遺憾與呢喃。
原來,阿倫所描述的,就是類似這種遺憾與不捨吧?當下,我無法具體回答他,只建議他在心中默默感謝並祝福那間房子。但一直覺得還可再做些什麼,於是查詢了「how to say goodbye to your home」,沒想到,在國外早已有許多人分享他們與老家道別的經驗。
其中一位Gary Sweeney*,老家位於加州曼哈頓海灘。那房子歷經祖父、父親及他本人三代,不過Gary早已離家在德州工作幾十年,父親過世後加州老家就沒人住、年久失修。
最終,Gary決定賣出。他特別跟買家談條件:給他一個月的時間辦展,讓他透過展覽好好的跟老家道別。他精選全家過往的100張生活照、將之大圖輸出,貼滿房子的外牆、並在屋外辦小型發佈會。結果吸引好多已經各奔東西的同鄉專程回來參觀,包括他的小學老師、家族親戚等。而那個月,也是他最後一次睡在老家裡面,讓他重溫和老家相處的時光。
適合台灣人、好好告別老家的6個方法
透過國外案例整理及網友回饋,我整理出幾個適合台灣人的方法:
1. 辦道別派對或展覽(Make a farewell party)
邀請親友長輩們回到老家聚會、回憶敘舊,或像Gary Sweeney辦個時效性的展覽,對外開放。阿倫也在房子交接前,與全家及姑姑專程回老家一趟,在露台上野餐。他們講述著過往時光、孩子們聽得開心,對於曾祖父也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2. 從心裡面真誠的與之道別 (Say Goodbye from your heart)
如果不方便回去、就在心裡面深深的給予老家感謝與祝福。
3. 拍下或錄下老家的空間影像(take video or photos)
選擇合適的光影時段,拍下對自己別具意義的空間、場景。甚至可以錄下聲音(如鳥鳴、馬達聲、車水馬龍聲等)。目前,阿倫找了一位畫家,與之長談、打算把老家場景轉為畫作。
4. 帶走老家的一小部分(Take a piece of your home)
取下老窗框、欄杆、磁磚、植物盆栽等,不會影響房子結構的小配件,並把它妝點在新家。老家移植的植物種到新家讓它繼續成長茁壯。
5. 請專人做老家建築模型
有讀者說,曾有日本屋主委託模型師做老家的縮小比例建築模型。諸如衣櫃、書架、生財工具一一呈現,委託人說每次看模型、都好像回到當初的美好時光。
6. 與新屋主分享點滴、並給予祝福
這是阿倫額外的作法,覺得很好所以順便收錄。阿倫的買家是一對年輕夫妻和可愛的女兒,阿倫分享了房子過往的美好時光、並致贈一盆花籃給他們、給予新屋主最誠摯的祝福。
也許可以藉由上述行動,我們得以正式地、好好地對老家給予感謝與道別。
好好的道別過往之後,我們就能放心地迎向未來、不再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