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子惠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近來「獨立到老」的想法,在熟齡世代間漸成共識。讀者鄭子惠來稿分享她的觀察,雖說獨立到老很重要,但台灣的大環境是否真能讓人安心?
經常聽朋友說:「恐怕我們這一代(約60~70歲),是會奉養父母,同時又是會照顧孫輩的最後一代了。」也就是說,我們是照料父母到送終的子女,而且又是極樂意體貼下一代,處處為他們考量,願意幫忙帶孫輩的祖父母。
上對高齡父母、下對童稚孫輩 照顧心態差很大
雖說看起來有這種趨向,但據我的觀察,我們這一代人,在孝養父母和帶孫輩的心思上,兩者有很大的差別;血緣上下相連、且都是與關係密切濃厚的家人,我們在對他們的照顧上,卻常是兩種不同的心情和態度,值得重新思考和調整。
不知你是否曾看到,面帶微笑、言語柔軟照顧父母親的子女;但你絕對看過,面對著已經睡著的孫兒,還不忘定睛看著、痴痴地笑不合嘴的祖父母。
你可曾看到,幫父母穿脫尿片,絲毫沒有嫌惡作噁的子女;但你絕對看過,突然大夥聞到屎臭味,祖父母哈哈大笑,今天寶貝終於大便便了,還一邊換著尿片一邊笑著說:寶貝真乖、真香啊。那情境絕不輸古代劇裡,跪著的御醫親看親聞皇上的屎,來得誇張。
你可曾親眼看到,親自陪著生病不舒服的父母親,一邊細心餵飯餵藥、邊說著安慰話語的子女;但你絕對看過,把飯菜剪成一小片一小片,將它吹涼一口一口地餵著孫子女,滿心歡喜的祖父母的嘴臉。
你是否曾看到這樣的風景,子女攙扶著步履蹣跚但還算健朗的父母,在公園散步聊天;但你絕對看過,推著娃娃車或牽著小手手的祖父母,晨昏定省地在美麗綠地、空氣清新的公園裡,逗著、繞著孩童轉、嘻笑玩樂的場面。
鼓勵年邁父母獨立 莫忘評估身心能力與周遭環境
有一說,要提倡「為父母親建立一個獨立自主、有品質的晚年生活,並達到減短死亡前臥病在床需要他人幫助的養病時間」; 或說「我們的父母親,要學會像歐美國家的老人一樣能健康自理生活,要訓練他們養成不依賴家人,且能自行料理的健康老年生活。」
若要做有關「訓練年邁的父母親」的這種想望之前,請先評估你的父母親身體是否健康無恙、心智是否清醒無慮、還有他們所居住的大環境、小環境是否安全衛生。
大環境是泛指,從居住點到附近能提供活動的公共空間,在這範圍內,是否有完備且符合安全衛生的各樣公共設施;小環境是指住家內的基本設備,是否合適老人家的健康情況與精神狀態,且足以達到安全衛生和舒適方便的生活起居。
請注意:台灣目前的各種狀況,例如,人行道、公共活動空間的設施與福利制度等,並不及歐美國家來得完備,且有很大的落差。簡單舉台灣的馬路狀況來說,至今仍沒有行人專用道、沒有行人步行專區的地方比比皆是。
相信你很熟悉台灣交通的實際狀況,你的老爸爸老媽媽要出門散步,過個馬路都是風險;更不要說是行動不便,要靠柺杖一拐一拐地走路,或是已經生病意識不清的長輩,不乏發生被撞或是跌落水溝,甚至走失找不到路回家。
當衰老程度已阻礙獨立 溫柔陪伴勝過強制訓練
再說要訓練老人家,以避免退化太快或臥病時間過長才去世,面對這些,獨居或是幸運能跟著家人同住的他們,有可能已經覺得力不從心、覺得整天都沒人能說話和陪伴。請先假想,當你連吃飯走路都沒力氣、會喘會累會覺得孤單,那時的你,會希望子女如何地對待?是否能先觀察且同理在你眼前的老爸爸老媽媽,也曾是年輕身強體壯的,把屎把尿地把我們拉拔長大,不圖為自己享受;如今他們衰老了,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協助」,不是「強制性的訓練」。
而我們這一代比上一輩幸運的多,享受到各式各樣的進步與發達,我們可以藉助科學及醫學的各種工具,讓我們的老人家,在晚年的生活過程中,活得輕鬆愉快且有尊嚴。
請回頭看看,養育我們這一代長大的父母親,年輕時吃苦耐勞、從事很多的勞動以及經歷過戰爭,是最能適應艱苦生活的上一輩,如今他們是不是已經皺紋滿面、白髮蒼蒼、他們和你所正在餵養的孫子女一樣沒有牙齒。父母親不是偷懶、不是不願意保持乾淨衛生、不是不能獨立,而是因為他們已經老了、病了、孤單寂寞了。
期盼,所謂要訓練父母的這種「新不孝論」,不要成為我們這一代人「不孝的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