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艾妮專欄|你的性格,是這輩子真正的成果!別陷入愛的匱乏,成了這9種奇特的人
你能帶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氣。
文/陳艾妮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作家陳艾妮認為,一個人的脾氣與性格,才是這一生真正的成果。人到熟齡,更懂得看人,發現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因為「愛的匱乏」,因而衍生出9種奇特的性格。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嗎?
我超喜歡「隔壁老樊」這歌手的歌詞:「世界上有很多的東西,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能帶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氣。」說得太對了!人生到下半場,應已明白職場、親友、同事員工不是永遠與固定的;也會明白「廣廈三千」仍是「夜眠七尺」,就算坐擁8棟房子但連一間也帶不走……那麼,你還剩什麼?就剩下「脾氣」吧?更精準地說,就是「性格」,對吧?
其實,你的「脾氣/性格」才是你人生的真正「成果」。我看一個人,不看他的名片、頭銜、學歷、財富,而是看他還是否帶面具說話?臉上有沒有自然的笑容?眉目氣色中是烏雲還是晴朗?
人生閱歷至此,看懂每個人都活在他的脾氣性格裡,一個人不是住在「台北」還是「高雄」,而是住在他的「性格」裡,因為每個人的表情及身形全都表露無遺真相。
目前大部份的人物質上都活得還可以,但,我看到的是,有很大比例的人,得到的是比COVID-19病毒更廣泛的「愛的匱乏」症候群。如今我們面對的問題:沒有解決想有人來相愛相陪的需求,情感及價值觀的落空,內在安全感不足,就用各種性格來緩解這種生存焦慮。「匱乏心理學」藏在每個人的言行裡。匱乏感,不是表面的情緒,而非常深沉的一種狀態。
年輕時,我看不懂。輔導諮商時,見到各種性格會分頭去研究,以為它們是不同的東西。現在我看懂了,再奇怪的性格背後都是一樣的,源頭都是「愛的匱乏」帶來的生存應變。
愛得到滿足的人,不會言行離譜,夢想誇張,而是會平和喜樂真實地過日子,更不會有強迫症行為。只要「愛的匱乏」存在,要解決內在這個「空洞」,就得用各種方法填補它,結果不是做傻事就是被騙或被傷害,甚至是去傷害人。
人到最後「剩下」的脾氣性格,就因此「進化」而成。這些被解釋為個性、脾氣的狀況,深化延續久了之後,可能會變成精神症狀,延伸成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強迫症或暴力。
以下純粹是我看人的經驗與觀察,「愛的匱乏」造成的9種性格,不代表社論。
2022/06/2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加入50+網站會員!即享專屬7大權益 實踐夢想的第一步「50X50夢想計畫」
→https://pse.is/3hg64d
→https://pse.is/44efyk
→https://pse.is/3gf6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