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小綠人,縮短行人穿越線!新北市以過馬路少走6秒的體貼,守護高齡者步行安全
友善高齡者,就是體貼每個人的老後。
文/整合傳播部企畫製作
你住的城市與社區,對高齡族群友善嗎?每天出門「行」的安全,大大影響長輩外出社交與就醫的便利性。《50+》2021高齡友善城市的評比中,交通/公共設施友善度,就是一個重要指標 ,而新北市在社區步行友善程度部分拿下優等,如何做到讓長者出門安全、家屬放心?
林爺爺每天清晨都會到住家附近的公園做運動,這天他剛跑完步,回家途中想順便幫家人買早餐,看到路上行車不多,一時貪便隨意穿越馬路,一踏出十字路口,就被從巷弄竄出的機車撞倒,失去了意識……。
像這樣不幸的交通意外不時上演,特別是在轉彎處,車輛容易產生視線死角而造成通行危機,尤其對於行動、應變力較慢的高齡長者風險倍增,所造成的傷害往往也更為嚴重。
高齡者步行事故比例高 常發生於交叉路口行人穿越道
家中長輩的出入安全常常是子女重視的,但是長者的路權往往是最弱勢,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
已經邁入高齡社會的臺灣,平均每7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高齡族群的交通安全更要加強重視。為保障長者行的安全,新北市近年提倡「護老專案」,全面提升高齡者的路權。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105~109年道路交通事故統計,平均每年行人死亡人數為236人,109年高齡者(65歲以上)行人死亡占比高達75.20%,進一步分析行人死亡事故的特性,多數發生於清晨外出運動或買菜時居多,發生的地點則以交岔路口行人穿越道路為主,肇事原因除了車輛搶越行人穿越道之外,行人「不依號誌指示」及「未依規定行走行人穿越道」也是常見原因,而意外事故者年齡偏高的緣故,多半和長者的視聽覺、認知功能及運動反應能力較低,或因疾病造成特定功能障礙有所關聯。
為了守護長者外出的安全,在行人行為部分,新北市招募動健康老師與社區志工加強道安宣導,以多元豐富課程提醒長輩行的安全,像是在相關據點如年長者機構、樂齡學習中心、活動中心、網路平台辦理各種交通安全宣導活動,以及透過宣導影片,傳遞正確交通安全及防禦觀念。 新北市利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宣導道安,設計斑馬線讓長輩實際體驗。
新北市透過文康車由「路老師」到偏區向長輩宣導如何注意交通安全。
5大人本道路規劃 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通行環境
1. 設置行人庇護島,提供高齡或行動不便者穿越路口安全的停等空間
針對運輸場站、醫療院所及行人量較多的場所,以及穿越距離較長且車速較快的主要幹道路口,設置提供行人安全停等的庇護島,減少轉向車輛與行人交織情形。目前新北市約有60處路口設有行人庇護島,並且持續以1年新設20處路口為規劃目標。
2. 擴大路口轉角行人空間,適度縮小路口轉向半徑
在人行道整體改善時,將斜坡道遠離路口設置,另外,如有扇型斜坡道轉角處,前方可設置如號誌桿、路燈桿等車阻設施,可避免車輛轉向時,內輪差壓上臨路斜坡道而撞傷用路人,達到保護行人的效果。
3. 規劃路口最短行人穿越距離行穿線
常見的行人違規穿越路口原因,多是因不想花時間繞行,因此新北市交通局於110年度,針對135處長距離路口規劃最短行人穿越距離行穿線,改善後平均行人所需穿越距離可減少約5公尺,穿越時間可降低約6秒,減少繞行約100公尺距離。
4. 評估及實施觸動延長行人綠燈秒數
有不少高齡族群因視力及肌力退化,步行速度較緩慢,在跨越距離較長路口時,容易因燈號轉變而卡在路中央進退不得,造成每次過馬路時不小的心理壓力。為讓長者有更加充裕的路口通行時間,同時也能保持行車順暢的雙贏用路環境,新北市將以往有需要增加行人秒數的路口,改為更加靈活的綠燈延長押按設施,由行人視需求啟動通行秒數延長裝置,為長輩、行動不便者或是帶著幼兒的家長營造更安全、安心的馬路穿越環境。
5. 路口小綠人升級放大行人燈
考量年長者因為視力衰退常有行人綠燈辨識不易的問題,因此新北市交通局於各大運輸場站、醫療院所、公務機關等60處周邊路口,增設放大型行人號誌燈,以提升行人號誌燈號的辨識度,111年起將另針對路寬20公尺以上路段,檢討改設放大型行人燈。
新北「小綠人轉大人」穩重不跑了,長者過馬路看更清楚。
友善高齡者,也是體貼每一個人的老後。新北市為高齡長者建立友善安全的通行環境,守護每位年長者安心出門、平安回家之路。
(新北市政府交通局廣告)
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