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菊仙 圖/Shutterstock
編按:與伴侶交集不多,是好還是不好?彭菊仙認為,錯把「密合的兩個生命」當成是自己,反而容易忘了,這生命終究也只有自己。這輩子是一門愛的功課,不只被愛與愛人,其他必修課還有⋯⋯。
有朋友聊天時跟我說,她覺得和老公有交集的部分不多,這是她心頭的一大遺憾,因為興趣不同,所以她都自己追求自己的興趣、自個兒去旅行,夫妻各忙各的。
你們覺得這樣好不好呢?
與伴侶的交集不必太大 走出相互依賴的舒適圈
在剛結婚黏TT的早些年,我可能也會被制約的想法所束縛,也就是所謂夫妻就該同心同意同床共枕同進同出,每天必要牽個老手散個小步、一起爬山玩耍、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心有靈犀、互換一個眼神就能啟動一零一天方夜譚。夫妻要能成為身心靈各層面上的「靈魂伴侶」才是進入婚姻的真諦。
但如今半百已過,我不羨鴛鴦只羨仙,射手座如我,需要的與熱愛的,首要是自由,而非神仙伴侶。夫妻各有一片天空,慢慢各自獨立,此乃半百之後也很完美並且需要練習的夫妻相處模式。
畢竟,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伴侶和自己,不知道哪一個先走!我看我想看的書,你追你的劇,你信你的宗教、我研究我的喜好,我跟閨密三姑六婆,你跟哥兒們豪氣爬大山,各自讓給彼此奔放無罣礙的第二人生。吉霸婚!只要知道有個人始終在身旁,就很好。
兩個圓圈不必完整重疊,彼此密合度太高,就始終錯把「密合的兩個生命」當成是自己,而忘了,這生命,終究必須是自己、終究也只有自己。有交集的部分就好,那個交集不需要太大太滿,才讓得出「舒適感」,而這舒適感才能讓人有機會練習擺脫相互依賴的「舒適圈」。
人生大冒險 終究只有自己能陪伴自己
我更年期毛病特多,因此該做的、不該做的、不知道該不該做的檢查,各科醫生都幫我排了,我也都乖乖的去體驗了。記得在做腦部磁振造影、心臟640切斷層掃描時,會緩緩、孤獨地進入一個全黑的機器洞穴,那一刻,我突然聯想到,人走的時候是不是就像這樣,要獨自穿越一個全黑的、深邃的隧道?眼前的一片黑、四周圍的不知究竟,都只剩下自己陪著自己,沒有人可以扶、沒有手可以牽。於是,檢查這件事情突然變得很酷,我居然把它當成「瀕死微體驗」!
當時,除了機器ㄎㄧㄥ ㄎㄧㄥㄎㄧㄤㄎㄧㄤ的掃描聲音之外,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人,真的是赤裸裸地一個人來,然後,玩了一場精彩刺激的人生冒險大遊戲之後,就撒手一切,得孤獨的、一個人離開。朋友再真、家人再親、愛人再愛,最後,只有自己能夠陪伴自己。
我這才開始真正反芻著婆婆媽媽們最常互勉的一句話——大家要多愛自己一點啊!畢竟人到最後,終須自己承擔一切病老的過程,即便身邊多個幫手、多了陪伴,但世上沒人能把自己的病痛頂讓給他人承受。多愛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讓這個過程儘量在可控制、可承受的範圍。
然而,呼來喊去「多愛自己一點」的這句話,其實和「早安、晚安、你吃飽了嗎」等不加思索的招呼語也差不多,字面下其實非常空洞,特別是孩子還小需要我們照顧的時候,到底有多少人能迫切體會到「愛自己」的重要?
一輩子忙著被愛與愛人 中年後才明白還有「依附自己」這一課
打從出生,我們就在感受著「被愛」——被父母家人長輩呵護疼愛,但「感受被愛」不等於「了解被愛」;直到當了父母,我們可能才能深刻參透「自己被愛得有多深」、才知道被愛著是多麼值得珍惜感恩。隨著成長,我們也開始懂得愛是相互的,被愛,也要愛人。但也是當了父母之後,才體會到原來「愛人」的層次可以提到「無條件地愛人」這麼高遠有神性的層次。
而直到孩子長大、巢空了,我們才頓然發現,原來,人生走這麼長,我們忙著愛人與被愛,卻忘記了自己,然後才開始把焦點轉移到「尋找自己」。此時,折騰幾十年的身心毛病一個個跑出來了,這才發現「愛自己」不是招呼語,不是口號,而是必須的現實,是人生的課題。
人從天地而來,先依附著父母、再依附著朋友、然後再依附著伴侶。最終,人回過頭來,發現,依附的課題還沒了結,還有個「依附自己」的必修課。但學習依附「自己」,實在不比依附父母、依附朋友或依附伴侶來得輕鬆簡單啊!
這就是我要回答朋友的:夫妻各自空出空間很好啊,正是因為,學習依附自己,是需要機緣與充足的時間,一點一點練習的啊!
我也需要練習。
當然,人來自於天地,最終也要回歸於天地。依附自己還不是終點;發現自己與學著愛自己也不是最後的功課。我們帶著初心來,終究要帶著初心走。愛自己的最終點,是放下自己,最後,依附天地宇宙或是你心裡最高的神性。
總之,人這一輩子,說穿了就是一門「愛」的功課:感受被愛、學習愛人、愛自己、愛天地自然。
(本文轉載自彭菊仙FB,原文標題為〈一輩子是愛人被愛與愛自己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