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圖/王錦俐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根據統計,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人、老屋愈來愈多,在宅安老未必是人人可實現的理想。倘若老後想搬進養生村、銀髮宅、共生宅或其他高齡住宅,有哪些優缺點?實際入住機構,生活又是如何?《50+》採訪有實際參訪經驗的讀者,以及養生村住戶的家屬,分享他們對高齡住宅的第一手觀察。
老後的日子,你想住在哪?《50+》日前在臉書上提出這個問題,引發熱烈迴響。逾百則留言中,不少人提及「喜歡住家裡」。衛福部在2018年發布的《老人狀況調查》針對65歲以上民眾所進行的抽樣調查也顯示,在生活可自理的前提下,僅12.7%的人願意住進老人公寓或安養機構。
在熟悉的家中度過老年生活,是多數人的盼望。然而,隨著年齡增長,人的體能可能衰退,生活型態亦隨之改變。倘若原有的居家環境並不適合老人安住,我們該何去何從?
獨居太寂寞、擔心昏倒沒人顧 不住自宅有更好的選擇嗎?
73歲的Gino,曾在美國工作多年。前幾年回台後,他一個人住進台中的公寓,生活卻愈來愈孤單。他形容,自己的活動空間幾乎只剩飯桌和床鋪。「走出房門想與人互動,也只有路人甲」。有次撞到廚房設備,頭破血流無人照看。最近,他決定搬入長庚養生文化村。不只是出於安全考量,也期待能有更多參加活動、與人交流的機會。
養生村專為老年人設計的環境、活動以及餐食,是吸引Gino入住的原因。圖為長庚養生村內部環境與飲食。(Gino Wey提供)
59歲的退休國小教師王錦俐,同樣打定主意要搬進附有24小時服務的養生村或高齡住宅。她提到,有次先生半夜腹痛到幾乎要休克的程度。她動念想叫救護車,又擔心自己小題大做,浪費社會資源。但若在機構,隨時有人可以協助。
她設想過各種老後可能發生的情境:夫妻當中,總有一人會先走。和孩子同住,白天年輕人上班,自己仍需獨自待在家。請看護照顧,若被不當對待,獨居老人也求救無門。和朋友住同一棟大樓聽起來不錯,但老人照顧老人並不輕鬆⋯⋯。
為此,她和先生約好,現在就要為老年尋找合適的住所。「如果有一天,我或他覺得照顧對方很辛苦,就是該搬家的時候了。」
養生村、安養中心、共生宅 市面高齡住宅選項有哪些優缺點?
目前國內較具知名度的高齡住宅,包括新北市林口的長庚養生文化村、三芝的雙連安養中心等。這些機構的共同特色是硬體空間採用無障礙設施,並提供全天候的醫療、生活支援服務,保障長者安全無虞。而若有朝一日,住戶體能衰退、生活無法自理,也可搬入機構經營、合作的養護單位。
乍聽之下,只要財務允許,高齡住宅似乎是老後最佳的居住方案。但王錦俐坦言,參觀過前述幾個機構後,她仍無法決定未來的落腳之地。在她看來,目前市面上的高齡住宅選項有幾個問題:
第一,具一定規模的養生村、銀髮宅數量太少,且大多位於市郊。王錦俐提到,她和一群同樣住在新竹的朋友本想就近養老,熟悉的社區卻找不到符合期待的高齡住宅。
國內目前較具指標性的養生村、安養中心多位於市郊。圖為位於新北市三芝的雙連安養中心。(張國耀攝)
她認為,總有一天,人會衰老到無法自行開車。日子要過得充實,機構周邊環境必須有良好的生活機能、便利的大眾運輸。她形容,不少養生村有如「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雖然院方規劃了許多適合長者參加的活動,選項仍相對有限,也缺乏和社區的交流。
再者,市面上的銀髮宅、養生村,收費並不平價。最基本的單人住宿單位空間約10幾坪,每月收費約落在2~5萬,且膳食費、水電費、管理費另外計算。王錦俐坦言,她和先生雖算中產階級,這筆費用仍是不小的支出。她預計,老後房租、飲食的開銷,一個月不能超過5萬。「以我們年輕時的財務準備,這是我們可以負荷的。但若物價持續通膨,我就不知道了。」
為了找到老後居所,王錦俐(蹲姿紅外套者)常積極與友人參訪台灣各種高齡宅或養生村,然而目前還沒找到真正合適的。
住進養生村就高枕無憂?健康、獨立、積極仍是必要條件
在許多人的想像中,老後搬進養生村,不用煩惱吃、住問題,又有各種專為長者規劃的活動可參加,生活理應安全又愉快。但《50+》讀者何小姐以父親的經驗,提醒其他有意入住的人,養生村的生活並非如此輕鬆愜意。
她指出,90歲的何爸爸原本在南部的公寓,因為爬不動樓梯,才有了搬進養老機構的念頭。在參觀過幾間機構後,他選擇了長庚養生文化村。在軟硬體的規劃上,養生村的確是面面俱到:有無障礙設施、寬敞的走道和淋浴間、各式各樣的才藝課程如繪畫、書法、麻將、太極拳等。「你想到的它都有,甚至比你想得更清楚。」
何小姐觀察,爸爸在養生村住了4年,起初確實很快樂。然而,由於聽力衰退,再加上性格較為內向,他很難與人打成一片。此外,80、90歲長者的行動能力不比壯年人,連想叫車出外走走都是問題。
她發現在養生村,和爸爸一樣寂寞的男性長輩並非少數。「日子能不能過得好,跟你個人心態、健康狀況關係很大。不管住哪裡都一樣。」
此外,包括長庚養生文化村在內,多數養生村、銀髮宅,多要求住戶必須有自理生活的能力。若在入住期間發生失能等無法自理生活的狀況,就得搬入養護單位,或者聘請看護照顧。何小姐也提到,爸爸雖然沒有大病痛,但上了年紀,體能難免退化。她已申請長照2.0服務,請居服員到院內幫爸爸買飯、簡單清潔環境。若有更多需求,也可申請院方提供的在宅服務,但費用必須另外自付。
她建議,不論老後想住在哪裡,中年人都應及早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活躍的社交網絡。就像她80多歲的媽媽,從30多歲時就熱愛運動,至今仍會打網球,和左鄰右舍關係也不錯。她到今日仍獨自住在老家,過著快樂的老年生活。
老人老屋愈來愈多 台灣高齡住宅市場應有更多元選項
根據國發會統計,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全台人口中,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老人、老屋愈來愈多,過往「長者排斥住機構」的觀念已逐漸改變,民眾對高齡住宅的需求勢必增長。
然而,Gino和王錦俐都認為,對多數人而言,現有的高齡住宅仍然費用太高、選項太少。想在喜歡的城市安老,當地卻沒有適合老人居住的住宅;醫療資源完備的機構,能不能有更多樣的活動?生活機能方便的市區,若能有更多高齡住宅,青銀世代會自然地交流……,這些問題都值得公、私部門進一步思考。此外,不少機構收取高額的入住保證金,也需要建立監督機制,確保其能永續經營。
「希望在未來,台灣的高齡住宅會愈來愈好!」王錦俐如此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