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羅霈穎!詩人羅青:整理妹妹一屋子遺物,我才真正認識她
一個人的肉身會消失,但意志永遠留在親友心中。
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如何學做小妹妹的大哥哥》印刻出版提供
編按:藝人羅霈穎2020年猝逝,她的哥哥、知名詩人羅青出版了《如何學做小妹妹的大哥哥》,記錄兄妹相處的點滴。羅青自承,即使親如手足,妹妹仍有許多事情是他所不知道的。在幫妹妹辦理後事、整理物品時,他才慢慢還原妹妹生前的生活樣貌。「不經一番細心撫摸遺物,多次沉思敲擊回憶,不能真正深入理解懷念一個逝去人。」
真正認識一個人,往往是在離開後才開始。
2020年夏天,藝人羅霈穎羅在60歲生日前夕獨自於家中猝逝,讓各界愕然惋惜。一輩子獨身的她,後事主要由長兄羅青負責打理。在喪事結束一年多後,羅青接收了妹妹的一屋子物品。睹物思人,遺物也召喚回憶,讓他重新回顧這一甲子的手足情誼。
當低調學者遇上犀利女王 一甲子的兄妹情深
74歲的羅青,曾任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也是知名詩人和書畫家。早期,羅霈穎剛出道時,人們常稱「羅霈穎是羅青的妹妹」。後來,妹妹的知名度水漲船高,介紹方式便反了過來:「羅青是羅霈穎的哥哥」。
羅青是家中長子,羅霈穎則是最小的妹妹,兩人相差12歲。羅青回憶,爸爸40多歲、媽媽32歲才生下女兒,以當年的社會氛圍來說已是「老來得女」。妹妹出生後,家中一改過往陽剛的氛圍,多了洋娃娃、鋼琴、時裝雜誌等精美的玩具書報。父母過往教育兒子的嚴厲家法也廢而不用,對女兒極盡疼愛之事,「我們這些哥哥連忌妒的機會都沒有!」
童年時的羅霈穎與羅青合影。
在大哥眼中,妹妹從小古靈精怪。羅青年輕時從文人畫大師溥心畬學畫,有次在家習作,畫了頭水牛。畫作還沒完成,羅霈穎竟在上方塗了一團墨。正當羅青準備興師問罪時,妹妹卻機靈回答:「我讓牠躲到大石頭後面睡覺去了!」
成年後,兄妹兩人各有發展。羅青先赴美國留學,回台後在大學任教。羅霈穎則先後演出電視劇、電影、主持節目,日後成為觀眾耳熟能詳的「羅姐」。哥哥是雅好文藝的低調學者,妹妹則是辛辣直率的八卦女王。兄妹倆雖從職業、朋友圈到處世哲學都大相徑庭,其實生活仍有不少交疊。
羅霈穎出道多年,個人形象鮮明,也吸引一群死忠粉絲。
早年,演藝圈英語流利的藝人不多,羅霈穎常有機會訪問國外名人。羅青不時為妹妹出主意,甚至在她忙不過來時,抓刀擬定英語專訪的題綱。他也因此認識不少西洋流行文化,像是紅極一時的魔術師大衛・考柏菲,就曾接受羅霈穎採訪。「如果不是因為她,我永遠不會接觸這些事。」
此外,兄妹倆都雅好書畫。羅青自言,他教書多年,收入大多花在收藏上。人生一大樂事,便是欣賞滿室的山水、人物、花鳥。妹妹受他影響,也對中國古代書畫產生興趣,偶爾也到他的藏室「突襲」,挑走哥哥心愛的藏品。「她跟我要畫,我沒辦法,只能雙手一攤說:妳看看吧。」羅青說。語氣雖然無奈,對妹妹的疼愛卻表露無遺。
羅青曾以對聯「考藏醉墨 散盡黃金」形容自己。為了名家書畫,不惜一擲千金。(影巷26號攝)
如何重新認識一個人?整理遺物,才知妹妹愛買名牌更常做善事
羅霈穎過世,是娛樂圈的大事。她身後留下的大額遺產,也是外界熱議的話題之一。但羅青直言,「有人說她的遺產上億、多少金銀珠寶,我都不回應。因為外面亂七八糟的傳言很多,我本來還擔心會發現她的債務!」最後,他和媽媽拋棄繼承,將妹妹留下的財產全數交由會計專業的弟弟處理。
對羅青而言,接收妹妹的遺物,最大的收穫絕不是錢。他藉由整理遺物,重新還原妹妹生前的樣貌。「我們都以為,自己的家人應該是最了解的,其實並不。」
在外人的印象中,羅霈穎打扮入時,吃穿用度皆是精品。羅青形容,妹妹的家確實如一間小型美術館,服裝、首飾、鞋子、皮包,都是他叫不出名字的國際名牌。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羅霈穎除了愛買名牌,更從事公益多年。她的信箱不只有精品型錄,還有好幾家公益團體的感謝函。羅青一對流水帳,才知道她已匿名捐款多年。行善不欲人知,連家人都不知情。
羅霈穎的壁櫥鞋櫃,足見其個人風格。
他也在遺物當中,看見自己在妹妹生命中留下的痕跡。好比臥室的書架上,有一本他所著的英文文法書;牆上貼著60年代搖滾樂團「門戶合唱團」(The Doors)主唱墨里森的海報,正是多年前,他推薦給高中生妹妹的西洋樂團之一。
最讓他訝異的是在羅霈穎的衣櫃間,找到一大袋過去送給妹妹,被她挑走的藏畫。妹妹曾笑他把字畫當寶,捨不得賣,嚷嚷:「我買東西,是想發財耶!」卻沒把哥哥的禮物轉售給他人。多年來,這些字畫被收藏在24小時除濕的乾爽空間,狀況良好,甚至比他還用心。
羅霈穎收藏書畫的名章印。
恩仇隨風雨而逝 為妹妹辦後事,看見朋友與家人的真心
羅青不諱言,一向直來直往的妹妹,多年來得罪了不少人。「她年紀愈大,脾氣不是頂好,發起脾氣誰都受不了。」但這樣的羅霈穎,也因真性情、講義氣,容易和人打成一片,結交了許多真心的朋友。在她過世後,好幾位朋友主動聯繫羅青,表示願意出錢出力協辦後事,甚至有人直接簽了支票,讓他訝異又感謝。
他也在妹妹離開後,看見她的影響力。報紙連續2~3週刊出相關新聞、粉絲弔念的訊息從倫敦、紐約等全球各地傳來;在火葬場等待遺體火化時,現場工作人員紛紛跑來致意:「我們都是最支持羅美眉的!她太棒了!」犀利的羅霈穎,的確說出了常人所不敢言的心聲,成了台灣近代新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最後,在熱心好友的協助下,羅青和家人為羅霈穎舉辦了一場盛大而隆重的告別式。他也以〈盛夏最高亢的蟬鳴〉為題,寫了一首弔念妹妹的短詩。其中一段,傳神地寫出羅霈穎的性格:
「讓閃電倔強
在黑夜裏突破陳腐的偽善禁忌
任笑聲豪爽
在風雨中泯滅無謂的蒜皮恩仇」。
羅青解釋,演藝圈如同所有江湖,自有其凶險難測之處。妹妹不是完美的道德楷模,也曾和人結下恩怨。但人走了,這些愛恨情仇終將隨風而逝。
此外,母女間的衝突,也在妹妹離開後畫下句點。羅青回憶,妹妹生前和媽媽時有爭執,從兒時學琴、髮型、服裝的選擇,到成年後的戀愛、婚姻問題,兩個女人處在不同時代,各有無法退讓的堅持。母親一向期待女兒能有完滿的婚姻,專心相夫教子。羅霈穎卻寧願一輩子單身,更曾說出「我是找伴不是找老公」、「我自己就是豪門,我幹嘛還嫁入豪門」等名言。
「誰也沒辦法改變誰,只能求表面上的緩和。」羅青感嘆,媽媽和妹妹互相爭取認同,做哥哥的只能盡量調解。但妹妹離世後,95歲的媽媽哀痛不已。她用3天的時間,親自為女兒挑選家祭和公祭用的照片。叛逆的女兒,終究是媽媽的掌上明珠。
羅霈穎的喪禮,在友人的協助下辦得盛大而隆重。
妹妹留下的最後遺產 一輩子學做小妹的大哥
羅霈穎過世後的一年半,羅青推出新書《如何學做小妹妹的大哥哥》,記錄兄妹相處的點滴。這一生,他和妹妹學習有兩次。第一次是童年時,他學著扮演大哥的角色。第二次則是妹妹離開後,他因為整理遺物,看見妹妹真實的處世為人。
「我感動的是,不管她在螢幕上怎麼演出,都沒有拿做善事來表演。她保有了自己最完整的善心。」羅青說。
2022年初,他將妹妹的藏品分門別類,舉辦了一場以她為名的公益拍賣會。123件精品和50件書畫,吸引了踴躍的人潮。拍賣所得,將用於公益捐助,延續羅霈穎低調行善的精神。羅青也計畫成立一筆研究經費,供各大學進行演藝人員的學術研究,記錄台灣不同時代流行文化的縮影。
人的肉身終會消逝,但意志卻能延續。這是早逝的羅霈穎,留給家人和世人最後的遺產。
相關閱讀:羅青著,《如何學做小妹妹的大哥哥:誰在懷念羅霈穎》,印刻出版
2022/03/3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