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人活夠久就有可能罹癌,怎麼辦?蘇連瓔:做到4件事,不怕癌症破壞你的人生
下一篇

培養遇到人生變故的韌性!《醫龍》坂口憲二事業高峰卻生病:咖啡與大海,幫我找回內心平靜

人活夠久就有可能罹癌,怎麼辦?蘇連瓔:做到4件事,不怕癌症破壞你的人生

癌症不是絕症,如何與它和平共存?

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癌症,是當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之一。陪伴癌友25年,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直言:「癌症這種病,只要活得夠久,人人都是候選人。」面對可能的罹癌風險,如何做最好的準備,將癌症對你我的人生衝擊降到最低?

根據國健署的最新統計,台灣的「癌症時鐘」愈來愈快,平均每4分20秒就有1人確診罹患癌症。人到中年,癌症和我們的距離似乎又更近了一些:媒體上不時有新聞報導,資深藝人因癌症過世;身邊的親友中,可能不只一人罹癌;自己難免也會擔心,下次健康檢查結果會不會發現疑似癌症的病兆⋯⋯。

「癌症這種病,只要活得夠久,人人都是候選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直言。她一畢業就擔任癌症病房護理師,在癌友關懷組織工作25年。人生中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幫助罹癌的病人和癌友家屬。

她指出,從統計上來看,癌症發生的最高峰是60~65歲,其次則是50~59歲。然而,50歲就罹癌的人,會受到更強烈的衝擊。一方面,大家上有老、下有小,還有許多人生任務待完成。再者,年輕時辛苦工作,此時事業表現達到頂峰,才正要開始享受努力的成果。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多數人一時很難接受。

她比喻,罹癌就像是一台車開了40、50年,難免會發生的故障。故障沒人喜歡,但很難完全避免。如何保養這台車,延長它正常運作的時間?

逃避檢查不是豁達!寧願擔心假警報,也不要延誤治療時間

年紀愈大,不願健檢的人愈多。蘇連瓔觀察,有些人堅持自己一切都好,何必接受檢查?萬一發現異常,反而更讓人擔憂。然而,做健檢就像汽車進廠保養。若檢查發現問題,當下的確會忐忑不安,但及早處理才是上策。

6年前,她接到醫院通知,乳房攝影檢查結果異常,建議進一步做切片手術檢查。即便她有護理背景,理性上知道不必擔心,但聽到「異常」的當下,心中仍然一片茫然。

「因為家族史,我覺得有很高的機率是惡性腫瘤。接下來那週,我雖然還是照常上班、生活,可是超級煎熬。」蘇連瓔坦言,在癌症面前,醫護人員也和一般病人一樣會恐懼。在還不確定是否為惡性腫瘤前,心中的小劇場就開始不斷預演罹癌後的場景:去哪裡治療、要做什麼手術、如何安排工作、小孩怎麼辦⋯⋯。

另一次難忘的檢查經驗,是2年前她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追蹤10幾年前發現的肺部結節變化。醫師發現結節的型態有變,要她進一步切片檢查。沒想到切片完成後,她發生了罕見的氣胸,需要立刻住進加護病房。她回憶,當時插著胸管,看著病房白板上明明白白寫著「肺腫瘤」。她既要忍受胸痛,又要擔心切片病理報告的結果,可說是雙倍的煎熬。

2次「假警報」,讓蘇連瓔對人們的健檢恐懼有更多的理解。但她呼籲,癌症發現的時間點愈早,治療效果愈好。「有些人覺得不檢查,就可以舒服等到離開那一天,眼睛一閉就走了。其實不是,癌症會破壞健康、影響生活品質,你會歹活!

她鼓勵民眾,30歲過後就該有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以她自己為例,從35歲開始,她就自費做全身健康檢查。除了血液、肝腎功能、胸部X光等基本檢查項目外,也特別針對有家族病史的乳癌、大腸癌進行篩檢。「就當投資一點小錢,送給自己一個生日禮物。」

50後如何降低罹癌風險?日常可做的3個飲食、運動與紓壓習慣

2度與癌症擦身而過,也讓蘇連瓔反省自己生活型態。第一個改變,就是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她坦言,平日工作大多坐在電腦前,偶一為之的運動,就是1個月和朋友爬山一次。但光是爬陽明山這樣的淺山,對她而言已是累人的挑戰。「那時才驚覺自己體力很差。醫護人員常叫別人運動,自己卻沒做到。」

前年,她開始到健身房,跟著教練上課。為了避免自己半途而廢,她還特地找了一位朋友當「運動伴侶」,彼此互相監督。當她想偷懶時,朋友就會提醒:「妳都花了錢,怎麼可以不去?」就這樣維持了2年的規律運動習慣。不給自己壓力,但持之以恆,也會感受到身體逐漸在進步。

第二個改變,則是吃飯時多叫一盤青菜。她年輕時無肉不歡,又愛吃米飯、麵食,且大多數時候是外食。近年來,她更注意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在外用餐時,會先吃蔬菜、肉類,最後才吃半碗飯。此外,她也刻意減少應酬,以免聚餐時吃下比平時更多的食物。「有人約我吃飯,我會說可不可以約不吃飯的時間?」

多吃蔬菜、減少澱粉、降低吃大餐的頻率,都是為了控制體重。蘇連瓔指出,肥胖是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既有研究也指出,癌症病人若體重控制不佳,日後復發機率更高。

因此,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非常重要。無論是癌友或想防癌的一般人,一週都應有3次、每次75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她提醒,「日行萬步也可以,但要流汗才算運動,逛街、普通的走走路可不是喔!」

最後一個改變,則是找到與情緒共存的方式,允許自己釋放壓力。她回憶,年輕時積極投入工作,就算是假日,也時常是在參加研習會、活動當中度過。「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拚命的機會,覺得應該要多看、多學。」

現在,她不再勉強自己,假日就窩在家中追劇、做些和工作完全無關的事,讓平時高速運轉的腦袋換個頻道放空。此外,她也笑說,隱忍情緒是潛在壓力源。「如果要發脾氣就發,不要過度壓抑!」

罹癌不等於邁向死亡!人人可能罹癌的時代,如何過幸福的癌後人生?

如果已盡力過健康的生活,仍然罹患癌症,怎麼辦?

蘇連瓔指出,癌症的確和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或家族史等因素有關;然而,也有很多人罹癌的原因是「不明」。她曾聽過有人問癌友:「你人這麼好,也沒做傷天害理的事,怎麼會得癌症?」人們總認為,罹癌是先前犯錯的結果,其實未必如此。

沒有明顯危險因子卻罹癌的案例,比大眾想像中還常見。蘇連瓔舉例,兒子的一位朋友,平時熱愛運動、身材健壯,也沒有家族病史。28歲生日前夕做健檢時,竟發現腹腔內有個15公分的淋巴瘤。

「如果一直糾結自己為何會罹癌,可能是找不到答案的。」蘇連瓔認為,癌友比起執著原因,更重要的是規劃罹癌後的人生。一般而言,病人從發現罹癌到療程結束,最少也要半年才能回歸正常生活。期間,不少人會受化療、放射線治療或其他藥物的副作用影響,覺得疲憊、無力、焦慮,因為失去生活主控權而挫折。

她建議,癌友可善用資源,降低罹癌對生活的衝擊在癌症希望基金會所建構的「台灣癌症資源網」上,就搜羅了超過百家協助癌友的單位資訊。從治療方式說明、認識副作用、飲食營養注意事項,到如何租借輔具、假髮、找看護、找心理諮商⋯⋯等,大大小小的需求,都有人能提供協助。

隨著醫學進步,蘇連瓔強調,癌症不再是絕症,罹癌也不等於死亡。她看過許多癌友,在病後展現強大的生命韌性:有人為了健康開始自炊,變成善於廚藝的大廚;有人登玉山、跑馬拉松、投入志工活動幫助病友;也有人學作畫、攝影,將病中的情緒轉化爲創作能量。原本各自忙碌的家人,也可能因爲一場病,意識到時間有限,有更親密的對話與連結。

「癌後,你還是可以過精彩的人生。」蘇連瓔說。55歲的她知道,日子還很長,這一生會不會罹癌誰也說不準。但只要做好準備、積極面對,就無需太過擔憂。與癌和平共處,好好過日子!

2022/03/2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培養遇到人生變故的韌性!《醫龍》坂口憲二事業高峰卻生病:咖啡與大海,幫我找回內心平靜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