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給獨居者與渴望獨處者的建議!哲學家們如何論「照顧自己」?
下一篇

不必向人開口!洪蘭: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時有不做的自由

給獨居者與渴望獨處者的建議!哲學家們如何論「照顧自己」?

學著管理自己的生活,好好訓練它。

文/朱立安.巴吉尼、安東尼雅.麥卡洛 圖/Shutterstock

編按:獨居的人,如何讓精神生活滿足豐盛?非獨居的人,又如何讓自己保有獨處之樂?人生沒有使用說明書,但從古希臘至今的哲學家們,千年來無不絞盡腦汁在探究人生百態:怎麼做才是真的照顧自己?

「照顧自己」是各大書系與部落格的熱門主題,不少讀者趨之若鶩。這沒什麼不好,每個人都要多照顧自己,關鍵在於怎麼做。醫生會鼓勵你多注意健康,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有的人從社群媒體找到動力,認為活得光鮮亮麗、開心快樂才對得起自己。

照顧自己  柏拉圖:不要過分在意健康或財富,多多照料靈魂

柏拉圖在2篇對話錄中,透過蘇格拉底的提問,重新詮釋了照顧自己的含意。在〈艾爾奇比亞德斯篇〉(Alcibiades)中,蘇格拉底主張,重點不在於保養身體或管好財務,而是要努力滋育靈魂。在〈申辯篇〉(Apology)中,蘇格拉底則重申:「不要過分在意健康或財富,多多照料靈魂,才能帶來最真實的幸福。」換言之,日子快不快活不是重點,而是要多做公義、善良的行動。對柏拉圖來說,照顧自己有道德上的含義,而不是縱情享樂或是保養身體。

因此,培養德性十分重要,這樣就不會變得自我中心或自私自利。事實上,唯有修身養性、多跟外界交流,才不會變得自以為是。

柏拉圖強調靈魂的重要性,雖然論述稍嫌薄弱,但其箇中真意不無道理。人類的身體和心智結合成完整的有機體,而錯綜複雜的生理系統與心理狀態在其中緊密交織。唯有修身養性,才能全方位地照顧自己。

古希臘哲學人大多認為,要透過具體的練習法才能照顧自己,哲學理論反而幫不上忙。身體力行才是王道。斯多葛學派主張,監督自己的生活、檢驗自己的言行,就是照顧自己最主要的功課。塞內卡說:「每一天都要全神貫注地活著。」舉例來說,哲人賽克提俄斯(Sextius)每天晚上都會留點時間來反省當天的一言一行,真誠地悔過以改進自己的行為。

這種練習非常有用。除此之外,閱讀深具啟發性的文章、寫日記或冥想,也都是照顧自己的方法。亞里斯多德也不諱言,人類不光是理性的動物,也需要滿足身體的需求。要為完整的人,就需要全方位的自我照顧,發展德性是首要任務,而健康飲食、適當休息與體能活動則同樣不可或缺。

英國哲學家彼得.戈迪認為:「想要深入了解某人的人格或性格,就把他看做是獨立的生態單位,就像一座花園那樣。」每個人都是一套生態系統,在其中,價值觀、情緒、感受、人格特質和習慣環環相扣,任何一處有變化,就會啟動連鎖反應,繼而影響整體的運作。照顧自己就是照料靈魂的花園,需要你我付出心力投入其中。

獨處是正面且值得追尋的  許多哲學家都過著獨居生活

許多新聞報導都指出,近日出現了一種慢性又會致死的流行病——孤獨。上百萬人深陷孤單的深淵,其連帶產生的負面情緒,對健康的殺傷力十足。有些人發現,原來寂寞的不只有自己,便感到寬慰許多。有些獨居的人活得開心又自在,但看到相關的新聞後,不由得煩惱起來。

事實上獨處和孤獨是不一樣的。獨處是個人所處的環境與狀態,孤獨是一種渴望連結的疏離感。獨處和孤獨未必會同時出現,而後者會造成心理問題。孤獨感不見得在獨處的時候出現,身處人群中,反而更容易感到孤單。正如許多人交友滿天下,卻找不到一個知己。

存在主義哲學家談到,人類天生有一種擺脫不掉的疏離感。田立克說:「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一副軀體,這就是人與人最基本的隔閡,因此才產生孤獨感。」我們無法完全體會他人的思緒和感受,人與人之間有一道永遠無法完全跨越的鴻溝。所以,生而為人必須承受一點孤獨感,這是活著的必要條件。

面對孤獨的辦法之一,就是將它視為正面且值得追尋的生活狀態。歷史上不少傑出的哲學家都過著獨居生活:笛卡兒、牛頓、洛克、巴斯卡、斯賓諾莎、康德、萊布尼茲、叔本華、尼采、齊克果和維根斯坦,族繁不及備載。許多哲學家也都提到,練習獨居也是種不錯的挑戰。

獨處  蒙田:享受與人交流,只是懂得留一點空間陪伴自己

蒙田認為:「幸福靠自己去實現。」所以他真心地享受自己的孤獨生活。他也建議大家,不妨做好獨自生活的準備「學著管理自己的生活,畢竟你就是自己的管家,要好好訓練他」。

我們不一定要去當隱士,提倡獨居的哲人們也認為,這種生活方式不適合所有人;我們總是需要他人的陪伴。蒙田接著說:「時而獨處、時而找人作伴,這對生活才有益。獨處的時候,我們會想念親友;跟親友相處太久,就會想回到自己的空間。兩者相輔相成。討厭人群時,就用獨處來恢復對人的好感;獨處太苦悶時,一定要尋求朋友的陪伴。」

感到孤單的時候,不妨雙管齊下。大家都知道,生活太苦悶時,就該多與外界交流,參加社團或學習新知,試著走出自己的世界。不過,即使有人陪,有時也會覺得孤單。因此,我們也不妨反思一下,自己需要多少的情感交流。既然孤獨是自然狀態,除了尋求陪伴,培養獨處的能力之外,我們還需要一些實際可行的措施。說到底,孤獨是好是壞,取決於你怎麼看待它。挪威的哲學家史文德森因此才說,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孤獨負責。

最重要的是,好好經營和自己的關係,學會享受獨處以及它帶來的正面意義。蒙田說:「靈魂會陪伴自己。大家不妨在心裡留一點空間,供你進行真心的自我對話。這個空間極其隱密,外部世界的種種交換與交流,都會被隔絕在外。」換言之,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零社群媒體的生活空間。

不斷進行自我對話,就能培養獨處的能力。科技與網路如此便利,你我才會不斷分心、難以專注於內心世界。透過內省、冥想、閱讀和散步,就能學著陪伴自己。史文德森感嘆道:「現代社會最嚴重的問題,也許不是孤獨成疾,而是缺少獨處的機會。」強化和內在自我的關係,放下孤單、學會獨處,才能填滿內心的空虛感。

(本文摘自朱立安.巴吉尼、安東尼雅.麥卡洛著,《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時報出版)

2022/03/1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不必向人開口!洪蘭: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時有不做的自由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