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大病決定當個普通人就好!岸見一郎:不再規劃未來,從此反而安心入眠
不再規劃未來,才終究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文/黃惠如 圖/岸見一郎官網
編按:生病、恐懼死亡、害怕自己失能、失去價值……這些煩惱,《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也曾經歷過,甚至每晚要靠吃安眠藥才能成眠。他如何調整心態走過來,甚至在大病一場的7年後,寫出《被討厭的勇氣》,掀起亞洲的阿德勒風潮。
4點,救護車鳴笛聲劃破黎明前的寂靜,岸見一郎被送往醫院急救。「你是心肌梗塞,10個人裡有2個救不活。」醫師這樣說。
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學派為基礎,寫出全球暢銷350萬本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很難想像,岸見的人生曾經數度徬徨,40歲才找到第一份正職的工作。
在他所著的《向阿德勒學習:為活得更好而工作》透露,每年到了就業季,就會接到父親的電話,問他「到底找到工作了沒」,他常覺得自己是「浪人」, 沒有踏上人生正確的路,後來因為一場重病,發現人生沒有規劃的必要,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反而終結了中年的徬徨,找到自己的價值。
51歲心肌梗塞與失能的恐懼 頓悟:今天還活著就是美好
心肌梗塞發病那年,岸見年僅51歲,在數所大學兼任講師,也開始寫書、翻譯。那年兒子剛上大學、女兒還在讀高中,雖然撿回一命,死亡的陰影如影隨行,天黑以後他就不敢入睡,怕一覺不醒,無法看到明天的太陽,每晚要靠吃安眠藥才能成眠。除了恐懼死亡,他還感到極大的絕望,怕自己失能了,失去了價值。
有一天,岸見突然想到,如果主角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家人或好友,聽到消息急忙趕到醫院,只要看到家人、好友活著就感謝上蒼,「你的價值不等於生產力」,活著就是對他人有貢獻,接受自己,擁有身為普通人的勇氣,想通了這點,岸見才漸漸恢復平靜。
住院期間,醫師每天巡房,坐在床邊,和岸見聊聊哲學、音樂,許多護理師得知岸見從事心理諮商,在休假時來病房找他免費諮商。後來他發現,即使病倒在床,依舊能對人有貢獻。
「就算無法見到明天的太陽,但今天還是能幫助人,可以好好過一天,今天還活著就是美好,」岸見寫道,「人生只需要做好眼前能力所及的事就好。」不久之後,岸見不再擔心未來,也終於可以不用藉由安眠藥安心入眠。
主治醫師看到在床上校稿的岸見說,「你一定要減少工作量,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哪些工作要接、哪些要拒絕』,寫書就很好,因為書可以流傳下去。」 醫師一方面暗示岸見的病情不輕,另一方面也鼓勵岸見發揮所能。
活在當下 專注在眼前能做到的事
出院後,岸見不再規劃人生,不只是因為他仍有部分心肌壞死,再也無法像一般人奮力工作,也可能無法長壽,而是一場大病讓他體悟到人生沒有規劃的必要,不要把現在當作未來的墊腳石,活在當下,將人生的焦點放在眼前能做到的事。
其實,研究所就學期間,岸見的母親中風病倒,他曾經放下學業休學3個月,是他人生第一個轉彎,因此放棄學者之夢。
母親生病前,岸見每天都在準備專題研究和口頭報告,主修哲學的他,為走向學者之路而努力。但凝視著躺在病床上的母親,日夜思考像母親這樣昏迷不醒的人也有生存的意義嗎?也有存在的價值嗎?在母親病床邊這3個月,他也發現自己不適合框架,其實並不適合當學者,但也想不出學者以外的出路。
母親去世後,他重返校園,經朋友介紹接觸到「阿德勒思想」喜出望外,和自己在母親病床邊所思所想不謀而合,一翻開書就欲罷不能,深信阿德勒就是他尋找已久的思想家,岸見不再以學者為目標,從33歲開始,寫書、演講幫助別人理解阿德勒心理學。大病一場的7年後,他才寫出《被討厭的勇氣》,之後掀起亞洲的阿德勒風潮。
不觀看過去、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60歲反而勤奮充實
岸見60歲參加高中同學會,同學們已經感嘆人生來到最終階段,聊著退休和年金,岸見因為照護父母、生病和在家照顧小孩,和同學們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徑,現在反而是人生有史以來最勤奮的時刻。
不觀看過去、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一場大病,才讓岸見一郎擁有了當普通人的勇氣,不再規劃未來,才終究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本文摘自黃惠如著,《活好: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和自己呼吸合拍的生活》,重版文化出版)
2022/02/23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