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高愛倫
編按:說話的發音與表達,與一個人能不能建立好感度大有關係。近來Podcast流行,「聽」的時代再次來臨,然而,如何透過聲音表達來傳遞訊息,甚至讓人感到舒服歡喜,則是一門學問。高愛倫分享了身邊幾位50後的朋友,如林青霞、甄珍等,她們獨到的說話聲調與方式,如何讓人留下好印象?
如果一隻鸚鵡可以唱歌,一個人就理所當然可以發揮「聲控」魅力;沒錯,音質是天生的,但是,口條、腔調、斷句方式,卻是可以訓練的巨大能力;只是長久以來被人們忽略了重要性。
試著體會:某人說話,一聽就霸氣;某人說話,一聽就豪氣;某人說話,一聽就惹氣;某人說話,一聽就順氣;配上表情手勢與肢體語言,很多人擅長透過聲音帶出自己設定的形象,但很多人也可能完全不理解:自己的優劣社交關係,跟不悅耳的音頻有關係。
近日看到《50+》開班授課聲音表達工作坊,我頓然想起50而後的幾個朋友,其曼妙語音,的確是迷人所在。
只要你注意,你會發現,喜歡說是非的語言模式,和喜歡散播快樂的語調慣性,真的會以腔調改變聲線的限制,甚至凸顯性格上的特質。
病啞也要從容優雅 說話時留心過濾負面情緒
早年主持過電影介紹之電視節目的馮澐鐘,除了聲音好聽、字正腔圓,而且絲毫沒有北平話過度標準的誇張,所以她多年教授「正音學」,的確用完好發音與語言表達提升了學員的氣質。
2年前,馮澐鐘喉頭長繭,被迫做內視鏡手術,結果因為諮商不足,未做萬無一失的十字定位,以致傷及聲帶,音色受到極大影響,對一個靠聲音討生活的人而言,聲帶受傷是很致命的。
將近一年時間,馮澐鐘聲音暗啞,音量微弱,但是即使如此,她說話的時時刻刻仍會過濾掉負面情緒,換言之,她的病嗓並不會影響她的樂觀與自在,我想這就是:只要學藝已精,所有特質都會內化成一種神髓;馮澐鐘銀鈴悅耳的也許不再是音色,而是音韻照樣起承轉合得充滿識別度。
現在馮澐鐘的聲音已完全恢復正常,聽她說話是一種享受。
不必大聲、強勢 聲音穩重自有威嚴
10年前包辦小巨蛋演唱會全程實錄的首席導播白汝珊,有著極高顏質的美貌,卻又有著極低沉的沙啞聲音,她說話緩慢,在工作場合也有過紀錄:「我氣得開麥大罵『你有沒有用心呀!』」
但,不急著把話說完、不做持續性的糾正,讓白導播指責團隊的教誨方式不會流於戲劇性的酷吏,不大聲、不強勢,從來沒有影響她首席的地位,在電視金鐘獎多屆評審陣容裡,因為她習慣輕聲細語,反而造成每個人傾耳專注聽取她的分析。
白汝珊出聲的時候,通常也都是大場面有結論的時候,特殊穩重的聲音撐起她當有的地位與威望。
甄珍的快樂聲音 很痛的際遇也能說得輕
甄珍的聲音清脆嘹亮。
也曾聽她述說不如意,但所有很痛的內容,都被她説得那麼「事不關己」,我往往笑她:罵人也像在唱歌。
在年輕歲月演了上百部喜劇的甄珍,讓快樂因子在心中生根,雖然早期的演員並沒有受過正規發音訓練,甚至所有電影都是由配音員主述角色,但是每個演員都明白聲音表演依然是自己事業的表現主力,尤其在大量粉絲面前,要掌握張口就能加分的實力。
甄珍兒子章立衡在國外受教育,但是入行影藝圈時,甄珍親自陪他讀劇本,一再叮嚀他必須把國語練到達標。
偶爾,甄珍模仿什麼人說笑話,不經意地沒能省略粗口部分,結果把大家笑個半死,如果腔調改變,粗話真的就不會像粗話了。
林青霞朗讀個人作品 帶給聽者各種不同的樂趣
林青霞口音很「北方」,連出3本書之後,她才嘗試有聲書,自我朗讀個人作品在大型平台上分享。
從寫到讀,同樣一篇文章,因林青霞讀念的斷句與情緒的投注有別,「閱」與「聽」所產生的印象,也理所當然帶給讀者不同的況味。
最近的林青霞,很喜歡在大型平台上「耍寶」,她用山東土話念書、與讀者對談、甚或以文字直譯語言發音;這在在都是延展語音的功能、寬闊平面之外的魅力。
從廣播電台到Podcast 「聽」的風潮下聲音表達更重要
正聲電台主持人秋華,「午后兩點」一個節目主持40餘年,不是打破同業紀錄,是打破世界紀錄。
秋華聲音之美,實際得來不易,她自幼身體孱弱,母語為台語,但因熱愛廣播,一再訓練自己發聲的換氣方式與音準,如今聽眾已累積三代,所有的求見都被低調的她委婉拒絕。
廣播節目主持人方笛寶刀未老,自費錄製三毛的作品朗讀,字字清晰,整本書只靠聽聞,就能全解,沒有一個口語會模糊字意。
自媒體平台的網紅發展、Podcast的風行廣及,開發出年齡層幅員很廣的市場,青年壯年的口語水準也變得日益重要,廣播收音機的時代似已逢春重回,年輕人老年人都越來越愛「聽」節目。
如果每天看報紙雜誌網路新聞時,願意嘗試把默讀改換成朗讀,自我糾正發音、強化聲音表情,真算是找到新的娛樂項目。
聲音咬字精準的魅力 是人際關係的重大輔助
一個公司主管,如果不具備帶領團隊的魅力,真的只有累死自己。
帶團隊,要的是智商、要的是專業、要的是說什麼都能讓小夥伴理解的技能,因為,表達能力才是為實際能力加分的虎翼長才。
心靈課程與企業講座都是老師級職業別,可是即使他們的專業無懈可擊,奉行的門派一脈相承,但是,有些老師上課鮮活動人,有些老師上課則暮氣沉沉。因為透過語言表達論述時,每個人掌握的發聲能量是不同的,當聲音在迴盪時,知識被潤飾的功力立見高下。
有些行業是靠聲音服務客戶、交涉商務、爭取結盟;可是,這些前線人員究竟有並沒有受過語言訓練?他們如何在未謀面的情況下施展自己的行銷理念呢?
經常接到電話行銷,普遍的問題:
1. 無聊報號
迅速報告自己在公司的工作證編號,霹靂啪啦一輪講完,還是沒聽懂他是哪家公司?自己叫什麼名字?
工作證代號聽起來好像很安全,但實際上毫無意義,既不能徵信,也無從求證,一切慌亂的自我介紹,會讓行銷對象失笑。
2. 不允插嘴
行銷受拒的確是相當受挫的績效,或是因此,一旦電話連線,行銷者無不連環珠炮的想盡辦法「灌」內容給隨機對象,被點選對象即使希望以較禮貌的方式掛斷電話,仍遺憾自己說什麼都無法插播,對方不停地喋喋不休,很像是跳針或播放錄音機。
3. 欠缺禮貌
發現選樣對象年齡或職場不符合取樣對象的設定條件時,居然不由分說直接掛掉電話,讓被開發的客戶「人在家中坐,遭人掛電話」,惹來莫名其妙的閒氣。
如果利用電話進行工作任務的從業員,都開始進行聲音訓練,幫助他們在非面對面的工作關係裡,養成以聲音製造愉悅舒適感的業務態度,他們工作的成功率是不是會有較大的成功機會?
對藝人而言,聲音表演是才藝的一部分,對一般行業,聲音咬字精準的魅力是重大的輔助工具。說到這,有個小小遺憾,我家姑娘花了大錢箍牙,可是牙齒漂亮了,說話的標準度卻依然扣分中。
「把話說好說清楚」並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