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手做衣服20年!吳玉真:穿自己做的衣服,好看、舒服又療癒心靈
最了解你的服裝設計師,就是自己。
文/陳莞欣 圖/出自《好想自己做衣服3》,麥浩斯出版
編按:手作老師吳玉真,投入手作30年,親手縫製超過200件衣服。她指出,自己做衣服有許多好處。不只可根據自己的身材,作出舒適又好看的衣服。更重要的是,手作的過程本身即是療癒。在一針一線之間,集中精神,讓雜亂的思緒沉澱。自己做衣服,就是創造幸福。
大量製造的時代,添購新衣服既方便又平價。但對手作老師吳玉真而言,最愛的衣服,永遠是自己做的那一件。身上素雅的背心裙、甜美的洋裝、休閒的褲裙,全都是她親自選布、剪裁,一步一步地踩著縫紉機完成。「穿自己做的衣服,好看又舒服!」她笑說。
接觸手作逾30年,吳玉真親手做的衣服超過200件。有些是送給家人、朋友的禮物,有些則是常駐她衣櫃,日日穿著。她認為,自己做衣服,不僅能依個人喜好做出獨一無二的美麗衣物,一針一線縫製的過程本身即是療癒。可以說,「手作是製造幸福的!」
熱愛手作的吳玉真,從刺繡、娃娃、生活日常布用品到手作服,都難不倒她。(出自布田手作FB)
從鄉村娃娃到自己做衣服 手作是下班後幸福的紓壓管道
吳玉真回憶,自己在學生時代就喜歡家政課、美術課,還一度動念想報考家政系。可惜,在升學體系下,這些技藝只被視為課餘的興趣消遣。當年父親也質疑她,「念家政,出來要做什麼?」
她大學主修資訊管理,畢業後在學校的電腦教室工作。有天下班,她偶然經過一間手作教室。漂亮的櫥窗佈置,重燃她對手作的熱情。白天繁忙的工作結束,自己動手做娃娃、杯墊、抱枕等小物妝點生活,可以舒緩一天所累積的壓力。特殊的日子,她也會親手縫製禮物給朋友,得到有別於工作的成就感。
28歲那年,大女兒誕生,她起心動念想做給孩子的衣服。她回顧自己的童年,家中有8個小孩,身為老六的她常要接收姊姊們的舊衣。那時能得到一件媽媽親手縫製的新衣,是莫大的喜悅。初為人母的她,希望能將這份幸福傳遞給女兒。
「小孩的衣服容易做,寬鬆就很好看。且就算做得不好,她也不會知道。」吳玉真笑說。當年手作衣服教學並不普遍,必須看著日文書摸索自學。雖然看不懂日文,但透過學習縫製娃娃的技巧,也完成多件小洋裝,其中一件粉紅燈芯絨洋裝,是她和女兒的最愛。口袋、裙襬都有小花點綴,穿在女兒身上顯得相當可愛,更飽含了新手媽媽的心意。
送給女兒的衣服,是吳玉真最愛的手作服作品之一。(吳玉真提供)
前幾次成功經驗,給了她不少自信。從女兒的小洋裝,進一步挑戰大人的孕婦裝。同樣是寬鬆的版型,只要加一條綁帶就很好看。連路人都稱讚她,「這是妳自己做的?怎麼這麼厲害!」
最了解你的設計師是自己!如何選布料、尺寸,做出凸顯身材優點的衣服?
從事資訊工作15年後,吳玉真離開學校,成立了自己的手作教室「布田手作」。無論是上課、外出,她大多穿著自己做的衣服。特別是版型簡約的背心裙,內搭不同風格的上衣,或者加件外套,出席正式或休閒的場合都不突兀。打破「手作服登不上檯面」的印象,自己就能做出時尚又實穿的衣服。
背心裙是吳玉真的最愛,可休閒可正式,視覺上很減齡。(麥浩斯提供)
「買成衣是很方便,但你無法讓那件衣服完全符合你的心意。」吳玉真舉例,女生逛街時,或許常有這樣的經驗:看到一件款式不錯的衣服,可惜口袋太小、領口太低,或者剛好沒有自己喜歡的顏色。此外,她的腰圍是S號,臀圍則是L號。市面上的零碼衣物落在她身上,比例很尷尬,常需要修改才能穿。
相對的,自己做衣服,領口、袖長、裙長都可以「分分計較」。按照自身喜好,為身材隱惡揚優。例如,鎖骨漂亮的人,可設計較低的領口。想穿公主袖、又不希望手臂顯得圓潤,試試調整皺摺的位置至手臂兩側,而非落在肩上。小腹豐滿的人,選用硬挺的布料、以寬褶取代細褶,都能減輕下半身的分量。
調整腰圍褶子的寬度,可改變下半身的視覺分量。(麥浩斯提供)
此外,同樣的版型只要變換顏色、布料,風格就截然不同。像是近年流行的寬褲,以亞麻布縫製顯得優雅,丹寧布帥氣、雙層紗則柔軟舒適。學會一種版型,等同於會做好幾件新衣,非常划算。
吳玉真也指出,自己做衣服,更應該跳脫穿搭的習慣圈。像是她過去習慣穿大地色系的衣服,衣櫥裡的顏色以咖啡色、卡其色為主。為了鼓勵學生嘗試多樣的選色,她開始用黃色、綠色、紅色的布料做衣服,才發現這些明亮大膽的顏色能讓人氣色變好。「每種配色都有它的美,不要侷限自己。」
自己做衣服,不妨嘗試平時不熟悉的顏色,新鮮的組合會帶來驚喜。(麥浩斯提供)
擔心自己欠缺美感,做不出好看的衣服?吳玉真認為,對美的敏感度,是可以學習培養的。認真留意,日常處處皆美:一朵野花、一片落葉,都是造物主的巧妙設計。她也常翻閱日系時尚雜誌、看流行節目、在逛街時觀察專櫃的服裝搭配。時間久了,自然知道顏色如何搭?高矮怎麼穿?
專心做衣服,連頭痛都能忘記!不容易的年代,更要讓心平靜
除了做出好看的衣服,吳玉真認為,手作的另一大好處,是能淨空雜亂的思緒。縫製衣服時,為了處理手中的布料,必須全神貫注。她笑說,自己常會因為太享受做衣服的時間,忘了要煮飯、做家事。甚至有時頭痛、心情不佳,只要做點小東西,就會忘記了身體的不適。手作對她而言,是一帖萬靈藥。
2021年中,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那段不方便出門的日子,她更感受到手作穩定人心的力量。她的女兒喜歡刻印章、做甜點,大兒子擅長料理,小兒子熱愛園藝,先生則會做木工。一家五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能享受獨處的時光。
「這是一個不容易的年代。每個人都要有讓心平靜下來的能力。」談到這兩年來外在環境的變動,吳玉真有感而發地說。她發現疫情期間,大家在家看新聞,卻愈看愈慌亂。因此,她透過視訊軟體,教學生善用家中碎布做隔熱手套、小零錢包,2~3個小時就能完成。手上有事做,緊繃的心也變得輕鬆。
心情煩亂時,自己做點小東西,有助於放鬆。(出自布田手作FB)
雙手不靈巧、沒用過縫紉機的人,也能自己動手做衣服嗎?吳玉真強調,做衣服真的不如大眾想像的困難。裁兩片長方形的布,布的寬度大過或等於臀圍,腰圍處縫上一條鬆緊帶,就是一件非常舒適的拉皺裙。學會基本款以後,只要再加長裙長、袖長,就能做出洋裝、長短袖上衣等不同款式。
「我開教室17年,指導過很多學生,常有學生說她手很笨、沒拿過針線,但我從沒遇過把事情搞砸的學生。」吳玉真指出,她的學生中,有人年僅11歲,也有人因為遭遇火災意外,一隻手萎縮,仍做出非常漂亮的作品。只要學會使用縫紉機,最快一天就能完成一件自己的衣服。
當然,做出一件完美的衣服前,多少會經歷失敗。吳玉真回憶,早期她也曾做出領口過低、袖口太緊,甚至腰圍過窄穿不下的衣服。然而,每一次錯誤,都會讓人學到更多知識。她笑說,有些學生失敗重來的次數多了,連市售成衣都能自行修改。不管是腰圍太寬改窄,或者裙襬太短接布、加蕾絲,都難不倒她們。
投入手作逾30年,吳玉真形容,自己做衣服是一次又一次享受的過程。從選布開始,懷抱著做一件漂亮衣服的期待。製作時,感受全心投入的放鬆與平靜。最開心的時刻,莫過於穿著自己縫製的衣服逛街時,被服裝店老闆詢問:「妳這件衣服在哪裡買的?不錯耶。」自己的美麗,自己創造!
相關閱讀:吳玉真著,《好想自己做衣服3:超圖解!量身、版型修正到縫製,手作衣完美技巧小課堂》,麥浩斯出版
2022/02/03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