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50後是新自我誕生的最後機會! 蘇絢慧:為付出設停損點,拒絕慣性討好
下一篇

最難還的債是人情!劉軒:不知如何償還恩情時,就還給下一個人吧

50後是新自我誕生的最後機會! 蘇絢慧:為付出設停損點,拒絕慣性討好

熟齡階段,人則更需要「無條件的自我肯定」。

文/蔣德誼 圖/三采文化

編按:你是否經常將別人的需求當成自己的責任,或是習慣性配合別人、忽略自己?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認為,擁有討好性格者大多來自成長階段或原生家庭的形塑,因為缺乏自我主體性或認同,久而久之,便習慣將價值感建立於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跳脫「慣性討好」的迴圈?不妨從重新接受、認識自己開始。

你是否覺得,即使自己內心並不喜歡或不想接受,卻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或是為了避免發生衝突,最後總是自己讓步、犧牲一點?

從近年《被討厭的勇氣》系列著作在書市暢銷觀察,或許顯示出:要接受「被別人討厭」這件事,對多數人來說可能並不容易,人活在群體中,也似乎很難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觀感。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認為,在人際互動或關係中,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這個前提並非出於自身的目的或選擇,而是以滿足別人的期待、要求為優先,習慣性忽略自己,就可能導致失去自我的界線,落入「慣性討好」的陷阱中。

慣性討好如何形成?多來自成長經驗中缺乏愛與安全感

究竟「慣性討好」是如何形成?在蘇絢慧的觀察中,慣性討好的性格形塑,有相當比例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慣性就是一種制約,很像馬戲團訓練動物,透過作用得到反應,久而久之就養成某種固定機制。」

許多有著討好性格的人,因為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足夠的關愛與安全感,久而久之,便認定自己必須「滿足或是聽從別人的要求」,才能獲得正面的評價與肯定。

「很多爸媽會說,你要乖、要聽話才是好小孩,因為想被肯定,當一個聽話的孩子,久而久之這變成唯一一條可以走的路,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選擇、展現真實的自我,因為害怕和對方的想法不一樣。」

因為童年時期形成的創傷或匱乏感,導致過於渴望關係中的重視和愛、在乎,或是受環境影響,選擇忽視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甚至將對方的情緒反應,認定為是自己沒有做好。

以討好來維繫關係的人,往往忽略或是缺乏理解:在關係中,衝突的產生或是彼此間的差異,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們應該學習的是透過對話與溝通改善,而非以討好作為逃避的手段。

害怕破壞人際關係而無法拒絕  卻不斷累積情緒壓力

蘇絢慧指出,慣性討好性格的一個主要特徵是「不懂得拒絕」。和個案諮商的時候,她經常發現他們有著許多矛盾、非理性的信念。一種是正面趨向,例如:要讓所有人滿意,這樣大家才會喜歡我;另外一種則是對負面的預防,例如:如果我拒絕別人,可能就會被討厭。

他們一方面強迫自己完成對方的要求,但面對這樣的處境,又會產生心理不平衡,或委屈壓抑的情緒:「為什麼我的課題要自己解決,其他人的需求就得要我處理?」

比如說在一個家庭中,可能會有一個子女落入這樣的角色,從幫忙其他兄弟姊妹付頭期款買車買房,或是照顧年邁爸媽的責任,都壓在這個「比較容易使喚」的人身上。

她曾遇過一位個案在家中是長女,但因為從小阿公阿嬤重男輕女不得人疼,媽媽失望、不甘心之餘,便從小嚴格要求她各方面都要比人強,「男生做得到的,妳也做得到」。對她而言,討好性格呈現在「不能輸給別人」跟「要幫媽媽爭一口氣、不能讓媽媽失望」,但這其實也是一種沉重的情緒壓力。

「像這類狀況,其實大多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當一方提出索求,在乎關係斷裂,或是害怕對方會用冷落、生氣或忽視等手段表現不滿的另一方,就會容易被綁住。

脫離慣性討好的第一步  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

那麼,如何脫離慣性討好的惡性循環?蘇絢慧認為,首先要有自我察覺。

「回歸自己的真實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具有討好性格的人,可能很少有自覺、甚至不太敢去碰觸自己真正的想法,因為這也許會破壞心裡原本建立起的認知。平心看待、誠實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她建議,與別人互動的時候,不妨保留一些緩衝時間,感受自己的思考或心理狀態,而不需要第一時間馬上做出反應。感到自己出現討好行為時,不妨從4個方向來思考,達到梳理自我的練習:

1. 你的內在動機是什麼,為什麼想這麼做?

2. 在關係中,你希望看見別人有什麼反應?

3. 你希望在關係中得到別人怎麼對待?

4. 思考看看,除了現在的做法,還有什麼不同選擇,讓關係能更正向、平衡地發展?

如何重新建立自我?蘇絢慧分析,人在成長期以至於成人早期(約30歲前),很難完全避免「有條件的自我認同」—也就是需要透過外界的評價或回饋,建立起對自己的認知,此後才會逐漸消化檢視,內化成為自己的價值觀。

到了熟齡階段,人則更需要「無條件的自我肯定」。因為這個時候人在各方面的機能會衰弱、退化,記性、體力也許變差了,可能想做的事沒辦法自如完成,此時如果缺乏自我肯定,會特別容易感到失落、痛苦。

如何建立自我價值感?不妨可以透過人生歷程的自我回顧與整合,例如從求學、工作,或是家庭角色等等各方面的貢獻和努力,或許就能夠在其中找到意義和認同。

50歲是最後一波自我重塑期  獨自自主才是真正的心靈安頓

對於熟齡世代來說,由於過去在家庭中的角色或是傳統教育影響,大多習慣做一個服務者、照顧者,卻很少將焦點關注到自己身上。「應該調整排序、量力而為。為付出設定停損點,先照顧好自己、保有自我之後再給出去,而不是無止盡的掏空。

蘇絢慧指出,50~60歲在自我發展階段當中,是第三次「自我誕生」的重要時期,很多人會在這個時候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或是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事物,而這也可能是生命中最後一次還有能量足以重新審視、改變自我的機會。

「這個年齡層的人,對於『獨立』和『自我』的概念相對陌生,也比較不習慣如何調節、和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但也同時渴望心靈能有所依附、寄託,才不會感到空虛孤單,而這些都來自於沒辦法真實、深刻地安頓自己。」

有一種心理狀態叫做「逃避自由」,在內在貧乏、缺少心靈後盾之下,就容易對群體產生依賴,或是從人際連結中獲得安全感。這樣的人不喜歡自己做選擇、喜歡跟著別人的意見走,或是希望別人都把事情決定好。「要達到所謂自由、自主的狀態,其實需要一定的心靈強韌度。」

蘇絢慧認為,「中年覺醒」是一個很重要的生命階段,人生走到最後一段路,必須要回歸到心靈層面,重新審視和歸納自己,並突破過去既有的框架和慣性,進而真正達到自我的茁壯與完整。

相關閱讀:蘇絢慧著,《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找回關係自主權的18堂課》,三采文化出版

2022/01/30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最難還的債是人情!劉軒:不知如何償還恩情時,就還給下一個人吧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