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次社交暫離是至高享受!不為工作不為誰,一個人獨處做回完整的自己
給自己幾小時的心靈度假,重新開機。
文/卡士柏.特奎勒 圖/Shutterstock
編按:安息日原是宗教概念,但也可帶進現代生活,視其為社交暫離日。保留幾個小時給自己,純然與自己在一起,享受不為工作、不為誰、不為創造價值,盡情享受自己感到快樂的事,做回為完整的自己。
我們可以把安息帶進自己的現代生活,透過遠離他人創造與自己的連結。對一些人來說,是他們在週日晚上的沐浴時光,而對另一些人來說,是一次漫長的獨跑——無論是什麼,我都想邀請你釐清自己的動機、設定清楚的界限,確保尊重屬於你自己的獨處時間。
我丈夫早已經發現,我的暫離日並不只是讓我遠離工作上的電子郵件和推特動態的契機而已——更在於單單只有我自己。他通常會慷慨地出門幾小時、去辦點事情或是看場電影,給我充足的空間與時間,讓我與我自己獨處。儘管身為哈佛舍監的我,必須時刻和28位大學新鮮人生活在一起,然而,每週一次的暫離日還是提供了一種迷你版的居家度假,讓我能在精神上重新開機,並重新聚焦。
社交暫離日是一週的高潮 享受單純的快樂
暫離日並不是用來趕上工作進度的時間,也不只是休息以便迎接忙碌一週的時間。它是沉浸在單純美好與快樂的時間。「安息日並不是為了恢復某人喪失的精力,好讓他能夠進行即將到來的勞動,」赫舍爾這樣寫道,「安息是為了生活而存在的一天……安息不是為了工作日而存在的,工作日才是為了安息而存在的。」
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啟示:把暫離日視為一週的高潮,是「生活的頂點」。我開始期待只為了快樂而閱讀,而非為了學習或是進修的時間。我會閱讀歷史小說,像是莫里斯.圖翁(Maurice druon)的作品,也很享受和潔米辛(N. K. Jemisin)一起進行的科幻冒險。
在暫離日閱讀,可以打開新世界,因為我完全擺脫了自己設下的限制。記者羅伯特.麥克拉姆(Robert McCrum)在接受書評網站《五本書》(Five Books)的一場訪談中提到:「小說的重點在於,你在自己的腦袋裡面是自由的。它不受監督,而且閱讀真的能解放你。」
活著不是只有工作、創造價值 獨處做回完整的自己
安息日也反轉了一些最具毀滅性的自我敘述,像是「我們等同於自己的工作」、「只有創造了什麼,我們才有價值」等。「安息日是啟發者,安息日以外的日子是被啟發的對象。」赫舍爾寫道。我們因而能夠成為完整的自己,還有空間能夠深入探討艱難的問題或決定。我們可以花時間沉思,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仔細思量直到最後。在安靜與獨處的狀態下,我們會重新發現兒時的熱情。暫離日的重點就在於記起真實的自己。
一開始可能會感覺有點奇怪。我們人生中有大半的時光,都徘迴於真實的孤獨與深層的聯繫之間那些永遠匱乏的無人之境上。
作家帕克.巴默爾認為,集體的空虛感正是由此而起,我們的生活「在集體的忙碌與個別的孤獨之間切換,但很少允許真正的單獨存在或全然融入的經驗。我們在這個中間地帶,孤獨就只是孤單,而我們加入社群的企圖則變得轉瞬即逝且令人挫敗。」從集體忙碌中脫離的暫離日,不只讓我們免於分心,還會給我們獨處的時間,好讓我們可以有覺知地深入挖掘自己的體驗,讓我們的思想任意漫遊。
我總會拿出紙和彩色粉筆,或是歌本,偶爾我還會寫一首詩。透過享受暫離的時光,我們能漸漸找回自己內心的創造力,探索那些每天被日常枷鎖壓抑而隱藏的事物。在螢幕掛帥的時代,似乎沒有什麼能容許業餘人士的創作的空間。我們會覺得不被允許唱歌或跳舞,因為已經見識過專業的表演該是什麼樣子。我們從來無法自由地學習一項技藝,因為害怕別人看到不完美的恐懼讓我們動彈不得。但在暫離日裡,我們的創造力並不是為了表現,而是為了享受,或許甚至可以當作是感謝的表現──感謝我們擁有的時間與自由。
給自己一個轉換儀式 進入獨處的神聖時間
你或許已經在進行這其中的某些事情了,但可能還是需要一個轉換儀式,才能把這段時間視為用來獨處的神聖時間。我邀請各位做出改變,無論你的做法是什麼,都讓它成為有意義的儀式。點上蠟燭、朗誦一首詩、呼吸10次。無論你做什麼,都要試著全心關注這些療癒你、讓你變得柔軟的時間。我們的內在生活是外在生活的基礎,因此堅持這樣的做法將會帶來數不盡的禮物。這就是典範轉移: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成為你精神生活神聖的基石。
(本文摘自卡士柏.特奎勒著,《個人儀式的力量:用微小而深刻的奇蹟習慣,在混亂中安頓身心》,采實文化)
2022/01/23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