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菊仙專欄|孩子成年後該住家裡嗎?分離與愛一樣重要,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
文/彭菊仙 圖/Shutterstock
編按:孩子成年了,該住在家裡較省錢?還是貼補他一些,練習獨立?彭菊仙觀察,孩子待在家這個舒適圈,就會自動變成一個孩子,甚至留來留去留成仇,彼此相互干涉過深,孩子甚至到了中年也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孩子長大,是他們離不開我們,還是我們離不開他們?父母也需要心理建設。
最近,和老公聊起孩子的獨立問題。十幾歲就北上讀書工作的他說,很希望孩子畢業後不要住在家裡,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學習真正的獨立。
如果在天龍國生活大不易,或者一開始起薪不高,他也寧願補貼孩子一點,讓男孩們都搬出去學習獨自承擔生活的一切。
他就是這樣長大的,這樣歷程讓自己成熟得快些、懂事得多。因為家裡就是舒適圈,我們做父母的很難不把孩子當成孩子,即便他們已經成人,也難以放下一心想要呵護孩子的親職天性。
其實老公說得極是,當年我一畢業就當夜線新聞記者,中午到班、午夜才回家,每天都睡到快中午才起床,老媽老早備齊了營養豐富的午餐,我整好自己吃完飯就上班去;回到家,衣服一件件都洗好摺好,我什麼家事都不用做,聽聽音樂看看書,就舒舒服服地洗洗睡了。
在家這個舒適圈 成年兒女就會自動變成孩子
住在家裡的大孩子會慣性地把很多責任推給爸媽,或者理所當然的、毫無顧忌與羞恥地使用家裡的資源。時間長了,很容易糾纏不清,孩子心裡會覺得不是從小就這樣,有什麼好計較?但老父老母難免在心裡嘀咕,都老大不小了,還要爸爸媽媽伺候,最後絕對就落得「痛苦做、埋怨受」。
親子互動模式都已成既定模式,很難改變,父母也難以啟齒要求,孩子又嫌嘮叨,最後眉眉角角之間,就演變成剪不斷、理還亂的親子仇恨。
有位朋友跟我抱怨:已經工作的孩子住在家裡,除了過年,從來沒按月給過孝親費,夏天一回家冷氣就一直吹到早上。明示暗示都沒用,孩子處在這個舒適圈,就會自動變成一個孩子。父母內心也很矛盾,明明不甘心卻也習慣了孩子窩在身邊,真要把孩子掃地出門又捨不得。有幾個朋友甚至到孩子都快中年了,仍舊維持這樣的模式。
先生說:「倒不如一開始就讓成年子女和父母斷開來住,簡單清楚。」
我腦海一轉到未來家裡只剩我們倆老的孤單畫面,即不勝噓唏矣。畢竟家有3個男孩,咱們家向來不是熱熱鬧鬧,就是吵吵鬧鬧,直到孩子陸續住了校、上了高中的成天不見人影,這個家才變得悄然安靜。
我一開始也不大習慣這個從早安靜到晚的家,但畢竟我還有閱讀寫作可忙,再加上更年期身體大不如前,也無法如過去勞心傷神地忙孩子,所以,很快地就把生活重心順利轉移到了自己:大量閱讀、隨興寫作,從早到晚細心伺候好自己的身心靈。
沒想到,如今寒暑假變成我難熬的時刻,3個孩子全回到家,家裡一樣安安靜靜,因為當小男生長成了男人,什麼都會放大,唯有話量退化。說實在,他們即使身體在家,心裡也難在家,沒了小時候的黏黏膩膩,倒是多了4個臭男人製造的髒亂繁雜之家務。
為媽的我,也愈來愈不習慣這些男人的生活習慣:晚睡、晏起、房間凌亂、成天掛網、家事量倍增,卻還要為娘的我開口分配和吩咐,有叫才有做。
學期間老夫老妻倆人的單純生活又突然變成擁擠5人之嗑嗑碰碰。我因此思量,老公的建議也很好,可以省去我伺候大老爺們的疲累以及生活習慣差異製造的齟齬。
懂愛更要懂分離 變老路上要獨立、不過度依賴子女
今天讀到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讓愛不再是負擔》,確認了我和先生預先思考的路線無誤。
作者武志紅提到:「『分離』與『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一個健康的家庭,充盈著愛,也要懂得分離。」的確,親子永久黏在一起,就沒有機會省思彼此的角色是否需要做調整,也沒有機緣改變相處的模式。因此,「抗拒分離,就等於拒絕成長」。
現在孩子的青春期愈延愈長,到了30歲都還像個依賴成性的青少年,更出現了愈來愈多的繭居族,這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父母也有責任?
在少子化的當代,或許,愈來愈多孩子不想獨立的背後,隱藏的是「不想獨立的父母」。因此,我認為書中所提的分離課題,不單只是孩子長大後必須離開父母去發展自我,更是父母親也同樣要學習離開孩子。在高齡化的時代,我們都要學習在老去的路途上盡可能獨立,不過度依賴子女。
書中提到,美國心理學家Scott Peck主張:「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做為父母,不要捨不得孩子離去,那是天經地義、合乎自然規律的,不僅不要阻擋孩子的離去,還要主動地與孩子分離,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讓他最終成為一個生活、經濟、人格都獨立的人。「如果拒絕分離,就是「『假愛』」。
每一次分離 都是親子雙方的大成長
親子之間的功課,就是不斷的愛與分離。分離,是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的課題。每一次分離,都伴隨著痛苦與掙扎、適應與磨練,但唯有分離,才能造就成長與躍升。
第一個分離是「分娩」,作者武志紅提到「自然分娩的疼痛是母子之愛的一種高峰」,如果沒有經歷這個疼痛,「媽媽的生命知覺會產生斷裂,她會恍惚覺得,孩子是醫生創造出來的。」
第二個分離,是孩子去幼稚園,這時候的分離,讓親子雙方都產生莫大的焦慮,因此出現了「分離焦慮」此現象。事實上,不只是幼兒需要練習和父母分離,父母也需要練習將幼兒全心全意地交託給幼稚園。孩子從此才能展開有玩伴、有學習的新世界。
第三個分離,是青春期的自然發展。孩子和父母的依附關係自然而然地斷裂,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出於天性,大孩子頭也不回的,就會想要走出原生家庭,這並非孩子絕情,或是與父母不睦,放眼望之世界上所有生物,特別是跟我們相近的哺乳類,子代都會出於本能地離開母親,而自然界生物的父母也比人類高明,牠們出於本能的,會把孩子推出巢穴,趕牠們走開,要他們另創自己的新家庭,繁衍後代。
每一次分離,似乎都帶來生命的大成長,親代為了下一代健康圓滿的生命,就應該狠心的和子代分離。這才是「真愛」。
我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一段影片,小白頰黑雁出生沒多久,連羽毛都還未長齊,就被雁媽媽從高山岩壁直推到懸崖底,小雛鳥不斷揮舞著小翅膀,最後撞擊在陡峭的岩壁上。為什麼雁媽媽如此狠心?難道不怕自己的孩子撞死嗎?
原來,白頰黑雁是一種生長高緯度的鳥類,寒冷的北極苔原缺少高大的樹木,多半是苔蘚和地衣,因此若是雁媽媽在荒原上下蛋,很快就會被眼尖的北極狐和北極熊吃掉,因此雁媽媽選擇了陡峭的岩壁來下蛋。
這些蛋孵化成雛鳥後,在荒涼的岩壁上也找不到食物來吃,鳥媽媽實在也沒有辦法有足夠的體力不斷往返地尋找食物餵哺雛鳥們,因此,必須硬生生地把輕巧的小雛鳥推到山谷,讓牠們到水草豐美的谷地尋找食物餵飽自己。在人類看起來極為狠心的母雁,推下自己的孩子,根本是九死一生,然而,對於整個種群繁衍來說卻是最好的選擇。
留來留去留成仇 留到最後予取予求
當然,人類孩子留在父母身邊不致於不想辦法張羅自己的經濟所需,或養不活自己,但僵化的親子相處模式很難在一朝一夕之間打破,母親原本是出於善意的照顧,最後很可能變成干涉成年、甚至中年孩子的生活,介入過深,不但阻礙孩子的獨立成長,更造成孩子深深的怨懟。
而孩子則予取予求,覺得父母為他們做飯洗衣都是理所當然,直到步入中年,都難以磨練出獨當一面的生活能力。
不管我們多愛孩子,他們終究會循著生物性想要離開,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相反的,不論孩子多麼依賴父母,以健康完滿的人生歷程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離開父母,去展開人生,學習在生活、經濟、人格各方面獨立。
反之,年老的父母,即便身心開始退化,慢慢需要人照護,但也需要認清,黏著孩子並不會真正解決問題,也不見得讓我們更快樂。過度依賴子女的父母最終會造成其他諸多煩擾,比如為兒子爭風吃醋的「婆媳戰爭」、或是過度依賴孩子的「戀子情節」,且容易讓自己快速退化、失去學習新事物的意志與生活樂趣,限縮了自己的關注焦點與生活重心。
當完成了養育孩子的重責大任,我們要認清,人生就是必須交託在孩子自己手裡了。
我們必須跟孩子說,更必須跟自己釐清:「身為父母,我當然非常愛孩子,但是,我更愛自己,更愛我的伴侶,因為他(她)才是陪伴我一生的人,我也希望你們去追尋陪伴一生的人,而且要最愛她(他),才會有真正堅固的幸福;如果沒有追尋到陪伴一生的人,也必須認清,父母不會陪伴守候照護你們一輩子,你們要愛自己、要照顧自己、要承擔自己。」
成熟的分離 惦念彼此但各自負責
《為何家會傷人》也提到「成熟分離」,也就是即使分離,卻仍然彼此惦念與關心,但要堅定地釐清,你是你,我是我,我們關係仍然親密,但是彼此都要盡力為彼此現階段的任務與義務負全責。
有些分離則是走向疏離,也就是變成兩個獨自的個體,再沒有親密感與相互關聯性,因為彼此可能是在互相傷害的狀況下成了拒絕往來戶。這就不是「成熟分離」。
我也親眼見到好多組留來留去留成仇的母女或父子,孩子直到了中年,就因為彼此相互干涉過深而鬧得不可開交,但孩子卻從未磨練出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沒有膽量搬出去,繼續留在原生家庭,親子無止盡地互相折磨;要不然,就是在大吵大鬧傷痕累累之後才倉促分離,落到互不關心、漠然地「逃難式分離」。
回到一開頭和老公的討論,或許,孩子長大後及早離家,才是讓彼此都能成長、都能繼續在身心上獨立的最佳模式。而孩子在青春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也已完成了親子之間相互依戀的生物性任務,我很感謝孩子在此時能有「住校」或「外宿」的機會,這絕對是磨練孩子獨立生活的最重要一步;而父母在此階段,若預先熟習了健康而獨立的年老生活模式,到孩子完全離巢的那天來到,相信必能順利地無縫接軌,而少去深重的失落感與適應調整期。
(本文轉載自「彭菊仙之熟年好好過」粉專,原文標題為〈孩子長大,是他們離不開我們,還是我們離不開他們?〉)
2021/11/28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