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蔣德誼 圖/Shutterstock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reライフ.net
編按:不少人有想出書的作家夢,但又不知道從何著手,或是該寫什麼題材?其實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有值得發掘的主題,端看如何將它提煉成精彩的故事。經營自費出版的日本「文藝社」編輯提供實用的寫作建議與維持動力的方法,有意提筆為人生留下紀錄者,不妨可嘗試。
社交媒體發達的時代,很多人會在臉書或是部落格中分享生活點滴,或是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舉凡旅遊、美食、個人或家族記事,若文筆引人入勝,加上累積到可觀的文字量,也有不少人因此獲得出版社邀約,擁有自己的作品。
事實上,現在也有許多提供自費出版的管道,即使不是專業作家,只要對寫作有興趣,「出書」也已非像過去一樣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若想要寫出具有品質與可讀性的文章,其中還是有些要掌握的訣竅。
經營自費出版的日本文藝社編輯指出,若將寫作比喻為料理,靈感來源或寫作素材就像是食材,寫作方法和技巧則是烹調與調味料,若運用得當,就能引出食材的風味,成就一道美味佳餚。
日常生活觀察和人生經歷 都是寫作的好題材
首先,一篇文章想要引起讀者的興趣,「幽默感」與「可讀性」可說是相當重要的元素,如何寫出逸趣橫生的好文章、引起讀者往下閱讀的興趣?雖然沒有一定公式,卻有幾個經過歸納的大原則可作為參考:
1. 文字和情節脈絡出乎常理和意料之外,讓人無法預料後續。
2. 文章內容貼近讀者,容易產生共鳴心理。
3. 在生活中多加觀察外界的人事物,從而發掘有趣的題材或笑點。
4. 試著回顧自己至今的人生經歷,當中可能就藏著值得書寫的主題。
5. 適度引用名人佚事或名言、小故事,為自己的文章增色。
另外,如果是以日記形式寫下的生活記事,也切忌淪為流水帳,假設一篇關於旅行的日記內容是:「某月某日,搭乘xx分的班機準時出發。起飛2個小時後吃了飛機餐,約晚上9點熄燈,雖然不睏但還是睡著了。」恐怕沒什麼人想看。
除了掌握基本寫作方法、以及藉由不斷練習增進寫作技巧,「延續寫作的動力」也相當重要,對此「文藝社」提出以下3個方法:
一、具體地保留「想要寫作的理由」
每個人想要寫作、出版的理由各有不同,其中,因為受到喜怒哀樂等情感的影響,希望抒發感受、將其化為文字,是常見的寫作動機。即使是將寫作作為職業活動的作家,情感面的推動與啟發也非常重要。
其中,最容易觸發寫作欲的情緒,大概就屬「憤怒」和「悲傷」了。開始下筆、以文字抒發的同時,一方面也整理自己之所以產生情緒的脈絡,但是這樣做也容易有缺點:一旦情緒獲得紓解,寫作的動機也隨之消退,終至停筆。
如果只是想將「書寫」作為「情感的新陳代謝」,倒也無妨。但若沒有留下具體的紀錄、集結成書的話,則未免有些可惜。建議在開始動筆前,將「想要寫作的初衷」具體地留下紀錄:無論是幾行字、一段錄音、或是幾張照片都行。
寫作過程中,如果有新的感受,也不忘隨時記錄下來,養成「將喜怒哀樂歸檔留存」的習慣,也有助於長久延續寫作動力與素材。
二、營造有利於寫作的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要固定保留屬於寫作的時間與場所其實並不容易,特別當寫作衝動逐漸消散時,就很需要藉由外在的助力,讓自己能定下心來寫作。
例如:
・準備「專門為了寫作而購買」的工具,可能是漂亮好寫的紙筆、一盞明亮的檯燈,或是好用的3C設備、周邊都可以。
・每天至少設定30分鐘的創作時間。
・養成假日待在圖書館或咖啡館的習慣。
如此在寫作之前適度營造「儀式感」,不可否認地確實有些效果。許多職業作家也大多有長年養成的固定寫作節奏,例如:早上起床先收集寫作所需的資料、晚上整理出場人物之間的關係圖,週日則是帶著筆電到公園或咖啡店一邊觀察人群一邊下筆...…不斷累積下,朝向作品完成的目標也就會愈來愈近。
三、藉由外在誘因增加寫作動力
如果實行以上2個方法後,仍然感覺缺乏動力,則還有以下方法可嘗試:
・參加寫作訓練班或是講座
・訂下要參加寫作獎或是徵文比賽的目標
・試著與自費出版社聯繫,擬定寫作計畫
凡事要「持續」原本就是不容易的事,雖說大多時候寫作必須靠著一個人單打獨鬥完成,但無論是藉由外在環境,或是來自他人給予的刺激或建議,就像是馬拉松時有人在旁陪跑,都有助於提升動力,在漫長的寫作路上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