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幸福,哲學家怎麼說?傅佩榮:想一想,要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
人可以選擇更高層次的快樂。
文/傅佩榮 圖/Shutterstock
編按:幸福是什麼?如果只追求幸福快樂的話,那麼要做快樂的豬,還是要做痛苦的蘇格拉底?傅佩榮介紹彌爾的《效益論》:最大幸福原則是道德生活的根本。一個行為愈能夠增進幸福,就愈正當、愈應該做。而快樂是有分層次的,人可以選擇更高層次的快樂。
本節的主題是:要做快樂的豬,還是要做痛苦的蘇格拉底?要介紹效益論第二位重要代表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他的姓也被翻譯為「穆勒」。如果配合英文發音的話,譯為「彌爾」比較適合。
彌爾在1863年出版《效益論》,從這本書可以學到以下3點:第一、人的幸福超越了動物。第二、幸福的豐富與驗證。第三、幸福也可以自我犧牲。
人的幸福超越了動物 人可以選擇更高層次的快樂
彌爾在《效益論》中強調,他要超越邊沁,更有系統、更嚴謹地論述效益論的學說。他認同古代的兩個快樂學派——施勒尼學派以及伊比鳩魯學派,他要在邊沁的基礎上繼續往前發展。
首先,彌爾認為,人類的幸福超越了動物。邊沁在他的效益論主張裡,只關注到「量」,而不願意討論「質」的問題。因為他認為,快樂就是快樂,一旦討論到「質」,問題就過於複雜了。
但彌爾認為,一定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念大學的時候,老師讓我們思考一句話:你要做一隻快樂的豬,還是做一個痛苦的蘇格拉底?
這個問題其實來自於彌爾書中的一段話,其完整表述為:「與其做一頭快樂的豬,不如做一個不滿足的人;與其做一個滿足的傻瓜,不如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
事實上,如果說豬是快樂的、滿足的,就像莊子說「魚是快樂的」一樣,不容易說清楚。另外,蘇格拉底痛苦嗎?他看起來不太像是痛苦的樣子。
彌爾認為,效益原則(最大幸福原則)是道德生活的根本。一個行為愈能夠增進幸福,就愈正當、愈應該做。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快樂,避開痛苦。
這種快樂不僅僅是指動物的或生理上的快樂而已。彌爾說:「人不會放棄人類的快樂而去尋找動物的快樂。」即人與動物的快樂應有不同的層次。
他又說:「誰也不會甘願愚蠢,而不願意聰明;誰也不會甘願做卑鄙的人,而不做有良心的人。」這就是彌爾超越邊沁的地方,他肯定人的生命與動物有不同的性質,所以人可以選擇更高層次的快樂。
一個人如果沒有受過太多教育,就沒辦法欣賞某些藝術品,如音樂。可以享受高層次快樂的人,可能因為誘惑而選擇低層次快樂,但這並不代表快樂是一樣的,只代表這種人有性格上的弱點或缺乏修練,很容易被誘惑。
只有充分理解高等與低等兩種快樂的人,才有決定權。如果對高等與低等快樂的意見不一樣,只能以大多數人的判斷做為最後的標準,因為你找不到其他標準。這是明顯的效益論的立場。
幸福的內容很豐富 寧靜、興奮、同情心、修養讓人較易得到快樂
幸福是很豐富的,要如何驗證它?人生的終極目的是要免除痛苦,增加快樂,讓自己在「量」與「質」兩方面都可以享受生活。
彌爾強調,幸福的內容很豐富。首先,他提到「寧靜」與「興奮」這兩點。他說:「在寧靜中有輕微的快樂,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滿足。」
譬如,我現在生活平靜,歲月靜好,聽到一些好消息,有輕微的快樂,就會覺得很滿足。關於興奮,他說:「一個人在高度興奮中,可以承受相當程度的痛苦。」
譬如,一個人中獎了,他奔跑中把腳摔傷了,他會由於過度興奮而沒有什麼太大感覺。
彌爾還強調,同情別人的人永遠對生活充滿熱情。因為同情別人,你的心胸是開放的,態度是包容的。另外,有修養的人對任何事物都會產生興趣,會對自然界、對歷史、對人類社會的文化產品(如詩歌、藝術)等等都會感興趣。
這樣一來,快樂自然就比較豐富,也比較容易獲得。幸福如何驗證?彌爾說:「人的一切作為都是在追求幸福。」
有人會說:「也有很多人在追求德行啊!」彌爾的回答是:「人原來並不是在追求德行,只因為德行有助於快樂,尤其是它能夠抵抗痛苦。」換句話說,追求德行將產生無私的心態,這種心態可以讓一個人更為幸福。
彌爾的結論是:除了幸福,別無可求之物。人欲求的一定是兩者之一:要麼它本身是幸福的一部分,要麼它可以做為手段來達到真正的幸福。
除了讓人快樂的東西,以及讓人能夠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的手段之外,對人來說,沒有任何東西是善的。這就是效益論非常明確的表達。
幸福也可以自我犧牲 不為自己的利益而傷害別人
彌爾的效益論也強調自我犧牲,甚至把自我犧牲當做最高的德行。你如果認為效益論是對的,代表一個行為的判斷標準不只是為了行為者自身的幸福,而是為了一切相關的人的幸福。
所以,行為者必須像一個無私而仁慈的旁觀者一樣,在自己的幸福與別人的幸福之間做到嚴格的公平,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傷害別人。
這類似亞當.斯密的「公正旁觀者」的觀點。彌爾在此提到「金律」。所謂金律,就是耶穌說過的「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馬太福音》,7:12)以及「要愛護你的鄰人如同自己」。彌爾認為,金律與效益論的理想是一致的。
(本文摘自傅佩榮著,《西方哲學之旅:啟發人生的120位哲學家、穿越2600年的心靈巡禮》(上:古代+中世紀)》,天下文化出版)
2021/10/16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