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接送或他人盛飯!鄭華娟和德國婆婆學到的事:獨立老,生活品質自己決定
人生沒有「下輩子」,這輩子就把想做的事做完!
文/蔣德誼 圖/鄭華娟
編按:提到德國,你的印象是什麼?除了優良的「德國製造」品質,認真嚴肅的民族性之外,他們其實很懂得過生活!詞曲創作人及作家鄭華娟婚後旅居德國多年,她觀察到,在德國重視自律與專業的文化養成下,從孩子到長者,都具備理性與獨立的特質,讓他們的老後一點也不無聊、也不指望他人照顧。
曾寫下〈謝謝妳曾經愛過我〉、〈加州陽光〉、〈情字這條路〉等膾炙人口歌曲的鄭華娟,在遠嫁德國為人妻後,多年來寫下許多關於旅居德國的生活趣事與文化觀察。
在德國的日常運作中,一切強調秩序,遍及在生活中大小層面,從自家花園如何修剪、怎麼倒垃圾,乃至要養一隻狗,都有鉅細靡遺的規範,且絕對徹底執行,沒有任何模糊空間。
在德國,寵物也擁有「動物權」,除了必須繳交稅金,飼主也有義務給予適當的照顧,圖為鄭華娟的愛犬「氣質卡」。(出自鄭華娟臉書)
鄭華娟說,剛到德國的時候,她最常產生的想法就是「什麼!這樣也不行?」,久而久之,她開始好奇這個「不行」背後的原因,並提出疑問:「那這樣可以嗎?」「該怎麼做、要注意什麼?」
凡事都按照規矩 最終目的是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德國人有多熱愛規則與秩序?在見面打招呼時,不同於大多數人會以「你好嗎?/今天好嗎?」作為寒暄問候(民以食為天的台灣人則會問候:吃飽沒?),德國人的招呼語是:「一切都在秩序中嗎?」
德國法律的核心概念被稱為「法治國」(Rechtsstaat),和英美系統的法治(Rule of Law)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律的存在並非作為治理者(政府、國家)管理規範人民的工具,而是社會長期發展下,所歸納出的一套運行規則和價值標準,且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因時、因地制宜,不斷「滾動式調整」。
鄭華娟認為,德國之所以擁有許多令人欣賞的文化特質,來自一個簡單的核心概念:強大的國家,來自優秀而富足的國民。
例如嚴格繁瑣的食品安全規範,除了保障消費者的健康,也讓生產者可以持續製造品質穩定的產品;各行各業都須取得「工匠大師證書」的執業認證,將職人精神發揮到極致之餘,也確保工作品質的專業與安全面的妥善無虞。
德國對於匠師技藝的養成有著悠久的傳統,許多行業都擁有數百年的歷史。猜猜看門上的浮雕圖樣,代表著哪種行業?(出自鄭華娟臉書)
「在德國,許多職業都是從14、15歲就進入專門學校開始修業,如果一個人在這個年紀就必須決定自己的未來方向,自然而然就養成了獨立的精神。」
成熟的社團文化 人人有屬於自己的專業愛好
強調專業分工的德國精神,反映在個人生活層面上,則是民間自主組成社團的蓬勃發展。據統計,德國有多達62萬個登記在案的民間社團,這並非僅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吃喝玩樂,而是具備某方面的專業性,許多德國人在閒暇時選擇投入社團活動,在休閒之餘,也有機會接觸各種領域的知識。
鄭華娟觀察,這樣的社團文化,讓德國的熟齡族,大多能找到自己喜歡且能長期投入的興趣。例如她的先生就參加西洋棋社團、婆婆則是參加橋牌社團,除了定期舉辦練習賽,更會到各地拜訪社團、與同好交流切磋。
某些專業度較高的社團,像是環保、古蹟保護等類型,更扮演著像是民間智庫和自發性志工的角色,在工作之外也能將一己之力貢獻給社會。
再往上一輩,鄭華娟先生的阿公熱愛自然,在退休後,他選擇獨自到各地旅行,在森林中畫下許多樹木和植物的寫生;阿嬤則是參加合唱團,後來她因行動不便無法再前往參加社團活動,團友們甚至特別到家裡來和她一起合唱,既溫暖又貼心。
不倚賴他人照顧 獨立是一種美德與驕傲
鄭華娟說,在德國,長者很少跟兒孫黏在一起,而是有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像我婆婆參加橋牌社的活動,都會和團友一起相約前往,不需要我們接送。」
她記得,在剛結婚時某次和先生、婆婆一起吃飯,她很自然地幫先生舀了一碗湯,這時婆婆竟開口問了一句:「他身體不舒服嗎?」
原來,在德國,只有生病或虛弱的人,才會由別人幫忙端盛食物。鄭華娟發現,大多數亞洲人出於體貼心態的照顧行為,反而讓德國人覺得是被當成一個「無法自力完成而需要他人幫助」、「不夠成熟」的個體。
在德國人的觀念中,能夠獨立處理自己的日常事務,是值得驕傲的表現。例如著名的「梅克爾被拍到自己上市場買菜」事件,代表著即使貴為總理,也過著和老百姓同樣的生活,且不因其身分而受到限制,她在某次接受質詢時被問到:「妳知道現在超市一塊奶油多少錢嗎?」也能立刻對答如流。
從總理到升斗小民、無論年齡老幼,習於獨立打理照顧自己,在德國人的觀念中,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
興趣與思考習慣 是德國人的日常養成
除了習慣獨立、擁有自己的生活,鄭華娟認為,德國人民的高素質,也來自喜歡思考。
擁有8千多萬人口的德國,閱讀習慣相當普及,各類書籍、報章雜誌等出版品的銷售蓬勃,像是桌遊類的益智產品也相當受到歡迎,「養成思考的習慣,讓德國人雖然遵守規定,卻也會時時質疑規定的合理性,而非盲目跟從。」
被稱為「創作才女」的鄭華娟,旅居德國近30年來,除了創作歌曲與寫作,也對於像這樣關於德國文化的個人式田野調查深感興趣,多年來她幾乎將此當作一門學問,並且樂在其中。
「只要我對什麼有興趣,就會一頭鑽進去,愈研究愈有興趣,生活就有意思。」她因為愛上咖啡,除了到奧地利取得歐盟最高等級認證的「頂級咖啡師證書」,也遠赴位於印度洋的法屬留尼旺島,探訪珍貴的尖身波旁品種咖啡。本文主圖便是鄭華娟與她的咖啡教授艾得包爾於維也納合影。
她說,在華人文化裡,人們很常說「下輩子我一定要(不要)OOO」,把對於現實的不滿和挫折,寄託在下一個輪迴。但在西方國家,沒有「下輩子」的概念,「想做的事情,此刻活著時就要完成。」積極而獨立,不依賴外力幫助,或許就是德式思考的生活哲學!
相關閱讀:鄭華娟著,《法治大國的日常小事》,圓神出版
2021/10/1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