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全乳切除後的自由!陳郁如:美有很多種,覺得舒服就很好
把眼光放在可以掌握的事,天天好心情。
文/林芳如 圖/陳郁如
編按:奇幻小說家兼藝術家陳郁如今年一月確診乳癌一期,為了預防乳癌復發,她選擇動全乳切除手術,成了平胸人。術後第一次出門買東西,有個陌生人猛盯著她瞧……她緊張極了。但現在,她穿舊泳衣游泳,胸口沒東西支撐,倒覺得更自在,而且臉上經常掛著笑容。罹癌之後,如何找回好心情?
「我現在身上又有刺青又有疤痕,我都開玩笑說很像黑幫老大,有沒有很像?」陳郁如爽朗大笑。
51歲的陳郁如定居美國加州,她是奇幻小說《修煉》、《詩魂》的作者。去年在每兩年一次的例行健康檢查中,醫生發現她的乳房有鈣化點,安排複查。「我好緊張,跟很多人講,大家都說不用那麼緊張,到了這個年紀身邊很多女性朋友都有,檢查出來良性居多。」
想不到,去醫院穿刺取樣,一根粗針穿進去,樣本取出來,乳癌一期。
療程很快開始。起初治療計畫是局部切除搭配放療,在美國,放療前必須刺青標記。正準備放療時,基因檢測報告出來了,提到將來40%到60%的機率會復發。幾經考慮,陳郁如決定預防性切除兩側乳房。
現在,她的胸口有局部切除疤痕、全乳切除疤痕,還有本來為了放療做的刺青記號。
全乳切除後 更能享受穿衣服的自由
每次觸摸到手術疤痕,陳郁如就覺得很不舒服,坐車的時候,安全帶會卡在胸口摩擦皮膚,必須放一個小枕頭緩衝。然而,平胸也有優點,那就是自由。「以前有一些細肩帶洋裝,內衣肩帶會露出來,那一種洋裝我不敢買,可是現在我不必穿內衣,那些細肩帶的衣服反而可以穿。」
就連到泳池游泳,泳衣也不必襯胸墊了。「我真的很懶,就把我家舊的那一件拿出來穿,是有點皺皺的,可是也可以啊。」
但她一開始其實放不開,擔心胸前一片平坦會招來異樣眼光。
動完全乳切除手術,復原得差不多,第一次和外界接觸那天,陳郁如去買東西,排隊等付錢時,有個女生一直盯著她。「我心裡就在想說呢:好,我自己要建設好,她可能會來問我:『為什麼沒有胸部?』」
結帳後,對方果真跑過來找她,一開口卻是:「你的口罩好漂亮,這是你自己畫的嗎?」陳郁如就說:「對啊,這我自己畫的。」對方說:「我也是藝術家欸!」
說完這個故事,陳郁如哈哈大笑。「我們都先入為主,覺得人家會看自己。其實根本不會有人跑來跟你講說:你怎麼沒胸部?根本就沒人理你,大家都在注意自己。」
陳郁如自己設計、縫製的口罩十分精巧,《養心》是她創作的奇幻小說書名。
美有很多種 平胸、乳房少一邊也很美
那自己看自己呢?陳郁如是作家也是藝術家,看待身體線條的美感,她比一般人更敏銳。
「我覺得女性身體一直處在一個被人家定義的階段。什麼意思?就是大家一直跟你講,你應該穿什麼、不能穿什麼,你穿A會太暴露,穿B不夠莊重,穿C會包太緊。」
不然就是說:「胸部要大一點才會好看,可是你胸部太大的話呢,人家又會說你太風騷了。」
平胸之後,她開始用不同的、更寬大的角度去看女性的身體。「有胸部好看,沒有胸部也好看,甚至有那種單邊切除的女性,她就一邊切除,不重建,那種我真的是最佩服,因為完全不對稱。」
一般來講在美感的要求上,對稱比較好看,就像眼睛、耳朵都是對稱的,可是現在陳郁如認為:「少一邊也是很漂亮的,整個平胸也是很漂亮的,各式很漂亮,那個美感不會是單一化的。」
有人平胸以後,會去買義乳或者是塞東西,那也很好。
「不管你怎麼樣去做選擇,只要你自己舒服就好,並沒有一定要怎麼樣子。」
成立乳癌不重建社團 罹癌也要美美的
切除乳房之後,陳郁如也猶豫過是否要重建。
如果重建,一種選擇是放入矽膠,可是乳房必須放入異物,可能產生副作用。另一種選擇叫做自體重建,就是從肚子把脂肪抽出來放到胸部。
「聽起來很吸引人,肚子肉馬上就消失不見,胸部又有。」
向朋友打聽,才知道很痛,肚子還會有一條40公分的傷疤。最重要的是,如果不重建,手術完就慢慢處於恢復期;如果重建,必須每幾個禮拜回去做這個、做那個,恢復期又長。
幾經考量,陳郁如決定不重建,並在臉書建立「乳癌不重建平胸支持社團」。
「其實我剛開始是加入英文社團,平胸社團還分兩個,一個是醫療,另外一個是平胸fashion(時尚)社團,大家就分享衣服怎麼樣搭配比較好,那兩個社團給我很大的幫助,知道平胸也能抬頭挺胸,那個彼此打氣真的很重要。」
後來,陳郁如回過頭找台灣的乳癌社團,發現台灣雖然有乳癌社團,可是沒有專門的平胸不重建社團,相關討論多半零零星星散在乳癌社團裡面,所以她才成立乳癌不重建社團。
「在社團裡面,我們可能會討論傷口,傷口也是可以有選擇的,我切這兩刀,看起來是一個v字型,那你也可以橫著一整條;或者是說討論衣服,比如游泳裡面要塞什麼東西啊;或者是說決定平胸的心情,外面的人眼光會怎麼樣。」經歷相似的人互相討論,成為彼此最大的支持。
想鼓勵癌友 這4句話不要說
從確診到治療,陳郁如特別感謝先生、在台灣的爸媽和朋友。「我先生真的是每一分鐘都在支持我,不管我做什麼決定,要不要開刀、要不要平胸,他都不會覺得說『你怎麼這樣』,而且他不只精神上支持我,行動上也支持我,我開刀之後,洗衣服、煮飯、整理家理、幫我傷口處理、帶我去看醫生,他都一手包辦。」
好友貓頭鷹圖書館前館長陳欣玫,則帶來另一種安慰。陳欣玫比陳郁如早幾年確診乳癌,所以能夠分享實際的經驗和心情。「有一陣子我們幾乎每一、兩個禮拜就通一次電話,幫助很大。」此外,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版主米娜也幫她打氣。
為了提醒大家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陳郁如在個人臉書公開自己確診乳癌的過程,有網友看了去檢查,才知道自己罹癌,特別私訊感謝她。也有癌友向她訴苦,表示身邊親友過度關心,反而帶來壓力。
關心、建議本是出於好意,該如何避免給人帶來壓力?陳郁如提醒,若你身邊有癌友,說話請避開這4件事:
1. 不要給對方醫療建議
除非你是癌症專家,否則不要給對方醫療建議。像是「我的朋友那時候得乳癌,她就沒有開刀,阿為什麼你要開刀?我覺得你要再去問醫生。」
聽到的人不但壓力很大,也許還會想:「糟糕了,我為什麼要開刀?」每個人的病情都不同,別人有沒有開刀、有沒有化療,根據的是個別情況。除非你是這方面的醫療專家,否則不要給對方醫療建議。
2. 不要把罹癌歸咎於人品不好
癌友跟陳郁如訴苦,說有人告訴他:「你就是人品不好才會得癌症!」或是「你上輩子就是怎麼樣,這輩子才會得癌症。」這些話語負面又沒有建設性,還是不要說出口比較好。
3. 提供建議以後,不要追問對方是否照做
當你熱心提出自己認為不錯的資訊,像是:「欸你有沒有吃維他命D?你有沒有去找中醫?有沒有去找台大的某某醫生?」請不要追問癌友是否照做。
對方收到你的建議,要不要做他自己評估,不需要一直問:「我跟你講那個台大的醫生,你去問了沒有?我跟你講要做什麼運動,你去做了沒有?」
4. 不要讓癌友覺得「生病都是我的錯」
不要讓癌友覺得生病是他的錯。每個人生病都是不得已,沒有人想要生病,不要用自己的評價認為一定是對方哪裡做不好、做不夠。像是:「你得癌症一定是整天都在看電視、一定是因為你吃很多甜食。」
每天走路當運動 縮小目標放大快樂
回顧從去年底疑似罹患乳癌、今年1月確診到開刀這一連串過程,陳郁如也有很難受的時候。以前喜歡做瑜珈,柔軟度很好,可是剛開刀那會兒,連把手舉高30公分都很難,那種做不到的感覺真的讓人沮喪。
吃荷爾蒙的藥也帶來強烈副作用,掉頭髮還算小事。「吃藥會讓我覺得非常疲倦,整個人好像精氣被抽掉,還會頭痛、口渴。」
身體不適確實容易導致心情低落,可是轉念一想,把時間花在沮喪,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焦慮就安排事情做,做讓你開心的事情。」
像是罹癌之後,她很快做了一個決定:每天要走兩英哩(約3.2公里)加強體力。
一開始有點累,那就從一英哩開始,從一英哩到兩英哩,從慢慢的走到愈走愈快,從走平地到走上坡,走路漸漸變成習慣。「體力加強這件事情不是一蹴可幾的,一定是要慢慢累積,像儲蓄一樣。」
走路是美好的事,不僅是因為體力變好了,還帶來許多以前開車沒有的經驗。「走路的時候,你會去跟鄰居打招呼,看一些花花草草,還會去找一些新的路。」
陳郁如建議,如果真的心情不好,可以跟癌友聊聊天,因為大家可能都會有同樣的心情,聊天可以發洩情緒。
另外,盡量不去想以前能怎麼樣,試著接受現在的自己。「一開始不要把理想弄那麼高,目標可以比較小一點點。」
手沒有辦法舉到頭沒關係,先放桌子上;沒有辦法舉到桌子上沒關係,先放桌面下。
以前都爬玉山,現在連走樓梯下去都沒辦法,就先不要管玉山,今天走到二樓,明天走到三樓;今天繞一圈,明天繞兩圈,或者下個禮拜再繞兩圈都沒有關係。
「以前我都會覺得人生還很長啊,那現在就會覺得說,欸那今天我想要去買一個百香果來吃,我就去買啊,不見得是吃東西啦,可能是見一個朋友,幫助自己有快樂的心情。」
生命中許多事我們不能完全掌握,但只要轉個念頭,就可以擁有好心情!
※ 本文出自50+生活百科電子報,不想錯過最實用的好文章?立刻 ☛免費訂閱
2021/10/0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