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血壓,雙手要一起!兩手血壓可能不同,6個重點避免錯過身體警訊
多一份留心,少一點風險。
文/早安健康‧余宗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按:左右手血壓竟然不同!因此量血壓左右手都要量。「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報告兩手收縮壓差距超過15mmHg,周邊血管、腦血管、心血管疾病風險都大增!如何正確量血壓?40歲以上、更年期停經後婦女等7個族群,都應養成量血壓的好習慣。
一般來說,大家只會關注收縮壓與舒脹壓有沒有超過標準值(收縮壓<120 mmHg、舒張壓<80 mmHg),甚至有人只關注收縮壓,但收縮壓、舒張壓之間的差距也是觀測身體狀況的指標,兩者都值得注意。另外,若是肥胖、高齡等高危險族群,最好每天早晚都測一次,才能更詳細地掌握血壓變化,提供專家做更精準的判斷。
兩手收縮壓相差超過15mmHg 腦血管、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增
大家平時大多只會測量固定一隻手的血壓,實際上醫界要求兩隻手都要測量,只是落實的人很少。之所以兩隻手都要測量,第一個原因是雙手血壓往往不同,若剛好固定用血壓較低的那隻手測血壓,可能會讓自己忽略高血壓警訊。
台大醫院去年就有一名男子發生上述現象,該男的右手收縮壓較高,但平時量的都是左手的血壓,收縮壓都在100mmHg出頭,因而以為血壓正常;直到某天他量測右手血壓,才發現收縮壓竟高達150mmHg以上!
雙手都要量血壓的第二個原因在於,若兩隻手的血壓差距極大,可能代表著健康警訊,亞大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張育晟表示,當左右手的收縮壓差距大於20mmHg要非常小心,需注意血管堵塞或狹窄的風險,比如上述的案例後來就檢查出鎖骨下動脈狹窄的問題。
此外,一則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報告指出,兩手收縮壓差距只要超過15mmHg,罹患周邊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高出2.5倍、罹患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60%,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增加70%。
避免錯過身體警訊 量血壓留意6重點
周邊血管疾病包括手腳中風、靜脈曲張等,也可能引起四肢的疼痛等不適,嚴重時還可能引發肌肉萎縮、截肢等。而周邊血管疾病發生在通往手臂的動脈時,例如單邊的鎖骨動脈狹窄,就可能造成手臂血壓降低,這時如果量到的是另一隻手的血壓,就可能誤判潛在的高血壓危機。
雖然大家都知道量血壓的重要性,卻未必懂得如何量測、解讀血壓,比如雙手都需要量測就少有人知,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細節需要注意:
1.在安靜的環境休息至少5分鐘後再量血壓,避免情緒浮動使測量失準。
2.排尿後測量為宜,膀胱尿液沒有排空會導致血壓上升。
3.洗完澡後不要立刻量血壓,最好先休息20分鐘,因為溫水澡會導致血壓下降;冷水澡則會血壓上升。
4.量血壓時最好坐在有靠背的椅子,雙腳平放地面並輕鬆倚靠在椅背上。量血壓時不可以翹腳,否則會得到偏高的血壓值。
5.第一次測量的人,應左右手都量一次,之後取血壓較高的那隻手作為將來的量測標的。
6.如果懷疑測量數值,至少等1分鐘再重覆測量,以免第二次得到的血壓值偏低。
40歲以上、停經後、久坐等7族群 建議以722原則量血壓
尤其是某些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族群更需要頻繁地量測,提供更精細的血壓紀錄給醫師評估,以利準確判斷。壢新醫院的衛教資訊舉例:
1. 40歲以上
2. 肥胖、久坐不動者
3. 抽菸、工作壓力大
4. 三餐老是在外的人
5. 有高血壓家族病史
6. 停經後婦女
7. 發生過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人
這些族群最好遵照「722原則」來量血壓,即:
‧「7」連續7天量測
‧「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
‧「2」每次量2遍取平均值
就醫時將7天測量、記錄的數值交給醫師,醫師才能藉此做出更準確的評估。
(本文轉載自早安健康,原文標題為〈兩手血壓不同是血管堵塞警訊!研究:差超過這數字增70%心血管病死亡風險〉)
2021/09/26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