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喝不夠易跌倒,還會增加猝死風險!醫師:3件事防止爬山、跑步猝死

水喝不夠易跌倒,還會增加猝死風險!醫師:3件事防止爬山、跑步猝死
2021.04.15
42,212
作者|林芳如

作者|林芳如 2021.04.15

42,212

文章用聽的
00:00 09:28 1

文/林芳如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運動是保養身體的好方法,新聞上卻不乏跑步、登山猝死案例。醫師指出,兩種人最容易運動猝死,一種人很少運動,但一運動就忘了時間和強度;另一種人熱愛運動,但對健康過度自信,也許有某些疾病而不自知,運動時忽略注意事項,使自己暴露在風險中。不過,若擔心猝死就不運動,反而會增加猝死風險!怎麼正確運動,才能避免猝死?

運動是保養身體的好方法,但新聞報導中,運動猝死事件卻時有所聞,其中甚至不乏具規律運動習慣者,不禁令人憂心運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哪些運動最常發生50歲後猝死個案?跑馬拉松、打高爾夫

對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蕭成儀分析,30、40歲以前猝死,多半源於先天肥厚型心肌病變缺陷,主要取決於基因。50歲後運動猝死,死者多半有心血管(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等)疾病。

觀察50歲後最常發生運動猝死的運動項目,也可以看出端倪。

50歲後運動猝死項目前兩名,馬拉松最常見,其次是高爾夫。這一方面和中年族群中,許多人喜愛慢跑、打高爾夫有關,另一方面則跟這兩項運動需要強而有力的心肺功能支持有關。

無論半馬(總長約21公里)或全馬(總長約42公里),都屬於長時間競速活動。跑馬拉松容易大量流汗,但通常難以及時補充水分,不僅影響身體知覺和運動表現,血液循環還會變差。隨著時間拉長,大量肌肉活動導致身體產生乳酸堆積,為了維持表現,需要動員更高強度的心肺功能來支持。若有心血管疾病,可能導致血液來不及回流到心臟。

水喝不夠易跌倒,還會增加猝死風險!醫師:3件事防止爬山、跑步猝死_img_1

↑ 跑馬拉松容易大量流汗,加上長時間運動肌肉痠痛,需要動員更高強度心肺功能支持運動表現,對心臟負荷不小。

而打高爾夫時,通常一打就是3、4個小時,且多數人會選擇好天氣打球,豔陽高照下缺乏遮蔽,容易大量流汗,一不注意就失溫或中暑。此外,高爾夫擊球瞬間衝擊力道強烈,也容易對心血管帶來強烈負擔,提高心肌梗塞的可能。

運動猝死不只和疾病有關,在性別上也呈現差異。根據研究,男性運動猝死風險是10萬分之一,女性運動猝死風險則是200萬分之一,男性風險比女性高20倍!原因之一,和男性較容易逞強有關。因此,養成正確運動觀念,也有助於預防憾事發生。

這兩種人最容易運動猝死,40歲後定期健康檢查能預防

什麼才是正確的運動觀念?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從反面來看,錯誤的運動觀念是什麼。

兩種人最容易發生運動猝死,一種人是平常不太運動,但哪一天忽然想運動就做超過負荷的事;另外一種人是熱愛運動,對健康狀況過度自信,忽略40歲後心血管逐漸老化,疏於規律健檢。沒有及早發現身體可能悄悄產生病變,使自己暴露於風險中而不自知,」陽明交大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副教授彭莉甯分析。

因此,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如果想開始運動,應該循序漸進慢慢加量,避免一時心血來潮,忽然衝去跑10公里。

或者平常不爬山,一聽到親友揪團爬玉山,就抱著「這輩子一定要做一次」的圓夢心態跟著衝了,忽略超負荷運動加上高山空氣稀薄,可能增加心臟負擔。

此外,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可能屬於代謝症候群,心血管功能通常相對較弱,規律運動前建議先尋求醫師評估心肺功能。

水喝不夠易跌倒,還會增加猝死風險!醫師:3件事防止爬山、跑步猝死_img_2

↑ 玉山美景令人嚮往,但若平常沒有登山習慣,為了圓夢而貿然前往相當危險。

而即使平常規律運動,考慮到心血管疾病盛行率隨年齡提高,40歲後也應定期進行常規健康檢查。(相關閱讀:如何避免疾病找上門?40、50、60、70歲,健康檢查這樣做

若檢查出罹患相關疾病,運動前應先量血壓、血糖等,如果數值異常,則不建議硬撐著去運動。高血壓患者硬撐可能導致腦出血。糖尿病患者運動前應適量進食,避免運動中血糖過低暈倒。

如何預防運動猝死?心臟科醫師的3個提醒

延續正確的運動觀念,蕭成儀提出3個預防運動猝死應注意的細節:

1. 運動前務必暖身

運動前暖身,比如走一走,或者做伸展操,既可舒展關節、肌肉,使身體更靈活,也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心臟負荷。

暖身時間多久才夠?一般而言,平常運動,應該花總運動時間的10%~20%暖身。比如運動時間50分鐘,那麼暖身時間至少要5分鐘。

2. 運動前就該補充水分

運動前若沒有適當補充水分,運動中跌倒的機率將上升!

身體缺水時,血液會變得濃稠。此時運動,心臟血液大量分配到肌肉,腦部血流瞬間下降,將影響知覺和平衡感,不僅容易跌倒,還會提高心血管負荷。

因此,運動前2小時,建議喝500~600毫升的水。(相關閱讀:運動前2小時就要多喝水!吃與喝該在何時,才能讓運動發揮最大效能?

3. 出現悶痛喘、冒冷汗等症狀立刻停止運動

運動時,若出現悶、痛、喘、冒冷汗等現象,顯示心肺功能吃緊,這可能是猝死前的警訊,應立刻停止並就醫。

水喝不夠易跌倒,還會增加猝死風險!醫師:3件事防止爬山、跑步猝死_img_3

↑ 悶、痛、喘、冒冷汗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運動時出現相關症狀,即使一休息就緩解,也應立即就醫。

上述現象較常發生在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至於無氧運動,如鍛鍊肌力的重量訓練,較常發生錯誤憋氣的現象,若運動過程中出現頭暈、頭部脹痛、視力模糊等現象,也應立即停止運動,就醫檢查。

做好事前評估,運動仍是保養心血管的最佳方法

運動時,若身旁的人突然失去呼吸、心跳,該怎麼辦?

等待救護車到來時,可撥打119,依據專業人員的電話指導,替患者施行CPR心肺復甦術。此外,也可尋找附近是否有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依照機器的語音操作,AED只會針對需要電擊的患者施以電擊,不需擔心誤用。

運動猝死聽起來雖然嚇人,但只要經過醫師評估,運動還是保養心血管的必要方法。「因為,近期研究發現:不運動的人,猝死風險反而更高。」彭莉甯提醒。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