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秀枝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失智症領域權威、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醫師,一個人獨居生活,但人難免有病痛,甚至須手術、住院,需要他人幫忙時,有誰可以幫忙?或是一個人在家時,如何過得獨立又便利安心?居家該怎麼規劃?
我最近動了「白內障摘除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手術順利且成功,但有些感悟,想跟大家分享。
單身的我,個性獨立,又有一技之長,很享受獨居的快樂。要吃什麼、要買什麼,想在哪裡定居,選擇什麼職業,甚至房間要怎麼亂,都不用徵求另一半的同意或看眼色。也不需考慮兒女的學區,更沒有婆媳問題。
我相信只要經濟獨立,不仰賴他人,就可以瀟灑到終老。
也因為單身,無所依靠,需要自立、自主,所以堅強。因為沒有牽絆,沒有付出,就不會要求回報;相對地,也不會把別人的幫忙視為理所當然,而是懂得感恩。
然而,年紀漸大,身體器官就像老舊的汽車零件,一一需要修補、汰換,更別說可能隨之而來的心臟病、腦中風和癌症了。
即使醫藥進步,有健保給付,畢竟還需要旁人照顧。縱使經濟狀況可以請人來居家照顧,或是住進長照、安養機構,還是需要他人代為付費。
與我同輩的親戚大多比我年長,自顧不暇。晚輩不是還在職場打拚,就是忙著照顧自己的父母。這時候,「朋友」就派上用場了。
你有能陪看病的好朋友嗎?友誼是雙向的,及早付出
一開完白內障手術,眼睛以眼罩蓋住。另一隻眼睛的視力差,但此時無法戴眼鏡,眼前霧茫茫。
幸好,有位好友特別騰出時間陪我到醫院,等我動完手術後,幫我到另一棟建築物去計價、繳費和領藥,再攙扶我去搭計程車,並且把術後的注意事項唸給我聽。
隔天,好友來我家接還戴著眼罩的我,一同到眼科回診。又因我在術後不能拿重物,還上市場買了幾天份的水果給我,著實令我感激
人是群居的動物,再怎麼獨立、自主,還是不能社交孤立,才能活躍、健康。
社交網絡主要是來自親友。但現代人晚婚,加上少子化、人口多流動、獨居人口增加等原因,單身者到了老年時,「朋友」的角色更為重要。
交友須花時間、常相處,經過磨合,發現彼此的價值觀接近,進而互相信賴、包容、幫助,並交心,成為重要的情緒和實務支柱。而且友誼是雙向關係,享受友情的滋潤,也要適時地回饋。
一篇發表於2018年的《認知科學趨勢》刊物,剖析友情的論文提到:一般人的朋友圈約有150人,其中,40%的時間與精力投注於最內圈的5位摯友,20%則放在第二圈的10位。也就是說以普遍情況來看,一個人大約有15名好友。
不妨也數數看:自己有幾個好友?而其中能陪你看病的又有幾人?
以病房模式設計獨居的住處 防跌、無障礙、緊急通報
日前和一位比我年輕幾歲、但同樣也退休了的同事聊天。獨居的她提到,新居是以病房模式設計的套房。我大感興趣,冒昧地要求參訪。
果然,她在浴室地板貼防滑墊;在馬桶的兩側裝了把手,協助起身;並且預留了輪椅可通行的走道空間。
她有間採光很好的大套房,巧妙地區分臥房與客廳。一張類似病床的單人電動床,搭配美麗的床單、靠枕,顯得很溫馨。
屋內還安裝了自動開關的燈,方便夜間如廁。
床頭小桌上,有一個小小的「緊急通報機器」,還有個隨身按鈕,遇緊急狀況時按下按鈕,24小時的服務中心就能協助通知緊急聯絡人或救護車等。符合條件的65歲獨居者,向各縣市社會局(處)申請、且經過評估之後,即可享有這種服務。
這位專業護理好友真是超前部署的好榜樣。
跟朋友組個LINE群組 每天打卡更有安全感
即使是摯友,也不可能天天相見。然而拜現代科技之賜,大家可以隨時透過通訊軟體聯絡,例如LINE。而且一個人會有不同群組,雖然群組裡的成員可能只是泛泛之交,甚至連見都沒見過面,但是會令人覺得熱鬧,且有歸屬感。
我一向對於在群組裡每天早晚問安的「長輩圖」不以為然。雖然發這些長輩圖是想要表示關懷,但提供的訊息不多、又占版面,甚至可能會把重要訊息都洗版。
不過,最近聽到有獨居老人在家過世幾天後才被發現,令人覺得心酸又感慨。
我在想,也許可以在通訊軟體裡,設計一處讓獨居老人每天打卡報到的地方,將使獨居老人更有安全感。
(本文摘劉秀枝著,《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