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1~2人的家怎麼佈置,才能舒心又溫暖?可從2個減法開始,亦即減築和減物。減築指拆除多餘隔間,以及陽台外推回復甚至內縮,把陽台變成迎接綠意、採光及與外界互動的空間。減物,看似減少物品,更深層的意義則是調整生活面貌,把心力花在能滋養心靈的事物上。想靠裝修讓家更溫馨怎麼做?微調燈光、色彩、材質就能辦到。
50歲後,孩子可能外出上大學、就業,伴侶2人面臨空巢期。家中人口減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家變冷清了」。
即使不打算生小孩的伴侶,或者互相作伴的姊妹,進入50歲後,心境也可能產生不同的變化。
若你是一個人,更該好好布置自己的小窩,享受一個人的愜意時光。
面對身分、心境上的轉變,怎麼將1~2人住的家,布置成溫馨的小窩?
大原則是,多一點自然,少一點人工。
2個減法,找活對生活的自主權
1. 減築
1~2人居住的家,想要充滿朝氣,需把握一個原則:室外放大,室內縮小。
如何實踐?拆除室內多餘隔間,同時將陽台外推回復甚至內縮,栽種綠色植栽,是最實際的方式。
設計師王采元指出,陽台是室內到戶外最好的中介空間,深度2米以上,即可從事許多活動。白天欣賞陽台上的綠意植栽,入夜後坐在躺椅上喝杯小酒、吹吹風,同時欣賞自然或都會景致,無形中和外界產生連結,心靈更溫暖。
需留意的是,社區若有管委會,陽台內縮可能需要經過管委會同意並符合法規。此外,陽台內縮後,部分室內面積將裸露在外,直接受到風吹雨淋,防水務必施作完整。
2. 減物
當家中人口減少,空間變多之後,購物可能更衝動,如果是愛買一族,導致家中物品可能不增反減,原因是「反正還有地方放」。
對此,實踐大學設計學系副教授李清志提倡,50歲以後,應調整心態,盡量過簡單生活,別把精神和體力耗損在整理東西上面。「過減法生活,才能拿回對人生的掌控權。」
當生活不需把心力耗損在整理物品後,無形中自然也保有更多時間聽音樂、泡咖啡、閱讀,滋養生活,讓心裝滿能量。
3個加法,1個人在家也不冷清
營造溫馨的家,未必要大動土木裝修,留意3個細節,花點心思改造,就能讓家充滿溫度。
1. 燈光
常見的居家照明,以白光為主,若想營造氣氛,則多半會使用黃光。室內設計師王采元分析,白光偏冷,黃光又有照明不足的缺點,若希望用一種燈光營造氣氛,同時兼顧照明,可考慮色溫3000K、接近自然光的光源。
↑ 由左至右依序為色溫3000K、4200K、6400K的光源。熟齡宅可多運用左邊的黃光,營造柔和溫馨的感受。
李清志補充,以黃光當作直接光源營造氣氛,白光當作間接光源補足亮度,即可避開白光太過刺眼的缺點。
↑ 照片左上角的隱藏式白光,可補足亮度,又不會太刺眼。(圖片來源/IG帳號tsonakis_arch)
2. 色彩
居家空間的牆面色彩想重新油漆,該選哪種顏色?除了考慮個人喜好,建議仔細思考,挑選不管什麼情緒看到,都不會有壓力的顏色,比如淺色調的大地色系,如米色,就是不錯的選擇。
一般挑選油漆顏色,多半使用色票選色。不過,色票選色通常會和實際結果產生落差。原因是,色票面積小,牆壁面積大,將色票上的顏色漆到牆面,感受可能不同。此外,印製色票的紙質,多半帶有光澤,水泥牆卻不帶光澤。牆面的日照條件,向光還是背光,也會影響顏色給人的感受。
因此,王采元建議,以色票為基礎選色之後,可請油漆師傅在牆面試漆80x80公分,確認色調之後,再大面積油漆。
3. 材質
摸起來帶有溫度的材質,如實木、亞麻織品,通常能使人感到溫暖。若家中地板是冰冷的石材,可鋪上地毯;或者將家中最常用的桌子換成實木桌,簡單耐用又有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