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德誼 圖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編按:你可曾聽過寂靜的聲音?2022年7月18日世界聆聽日這一天,太平山翠峰湖環山步道獲世界非營利組織「國際寧靜公園」(QPI)授證成為全球第一條「寧靜步道」,路徑中的奧陶紀苔原區僅有25分貝。而2020年陽明山國家公園,也獲認證為世界首座「都會寧靜公園」。現代人步調急促忙碌,往往讓聲音占滿生活與心思,透過「寧靜山徑」的推動,讓自然保有原本應有的寂靜,走入其中,既是與自然連結,也是重新觀照自己的契機。
何謂「聲景」?就如同人用眼睛看景觀,每個環境也都擁有它獨特的「聲音地景」,特別是身處大自然中,若靜心傾聽,蟲鳴鳥叫、風吹過樹葉或是潺潺水流的聲響,也是風景的一部分。透過聽覺感受天地萬物,是更為深刻的感官體驗。
喜歡登山健行的人,或許常遇到喜歡帶著收音機一路聽廣播音樂的山友,或是用大聲公進行導覽的參觀團體。這些外來的噪音不只擾人,更剝奪了人們享受「寂靜」的權利。
為何聲音愈來愈多 人卻愈來愈寂寞?
2020年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獲得授證成為全球首座都會寧靜公園這天,剛好是6月5日「世界環境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劉培東認為,這代表著台灣將走入「聲景保育」的時代,就如同QPI創辦人──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所主張的:「寧靜,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物種,需要保護。」
很多人習慣在生活中填滿聲音:吃飯要配電視、跑步要聽音樂,登山也要聽收音機,或是沿途聊天吃東西,好像這樣才不會無聊。長年推動保存自然聲景的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QPI台灣代表的范欽慧說:「生活中充斥這麼多聲音,人卻愈來愈寂寞。」
范欽慧指出,要成為「都會寧靜公園」的條件是,整體音量須控制在45分貝以下,突發音量也不超過60分貝,安靜程度相當於在圖書館。「未來,我希望台灣各地有更多條『寂靜山徑』,在那條路上,我們可以聽見自然,更可以聽見自己。」
陽明山獲都會寧靜公園授證 夢幻湖成第一條寧靜山徑
因為生態豐富,陽明山擁有美麗繽紛的多樣自然聲響,雖然假日或尖峰時段不乏人潮遊客,但是整體環境不乏可以休憩的寧靜地點,安靜無人聲時,更可以達到30分貝以下。
↑夢幻湖擁有豐富的生態,周圍可以聆聽得到多樣的自然聲景。
目前陽明山國家公園規劃以夢幻湖步道做為園區內第一條寂靜山徑,這裡擁有豐富的濕地景觀和自然生態,湖中有瀕臨滅絕的珍貴台灣原生種水韭,未來管理處在二子坪也將有寂靜山徑的相關規劃,沿線除了設立告示牌,也會透過宣導推廣,讓登山遊客學習寧靜與聆聽。
當天透過視訊與會的漢普頓也表示,全世界有2/3的人口都居住在都會區,都會寧靜公園讓人們不一定要跋山涉水,而是可以在市郊就能輕鬆地親近自然,未來QPI也計畫陸續在斯德哥爾摩、紐約、倫敦等全球各大城市,推動都會寧靜公園的設立。
翠峰湖環山步道 苔蘚吸音的寧靜山景
除了全球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其實,在此之前,台灣聲景協會已經和羅東林管處合作,在2018年設置了台灣第一條「國家級寂靜山徑」:翠峰湖環山步道。(2022年7月18日世界聆聽日,翠峰湖環山步道獲世界非營利組織「國際寧靜公園」(QPI)授證成為全球第一條「寧靜步道」。)
翠峰湖位於宜蘭太平山與大元山之間,海拔1,840公尺,為台灣最大的高山湖泊,晨昏變化萬千,此處四季擁有不同風情,景觀絕佳。由於太平山過去是北部的重要林業產區,翠峰湖環山步道即是循著昔日運材軌道路線整建而成。
↑翠峰湖步道沿線因為有茂密苔蘚植被,有天然的吸音效果,是絕佳的寧靜環境。(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提供)
由於山區氣溫低、空氣溼潤,長年籠罩於濃霧細雨之中,造就豐富的苔原生態,特別是最後200公尺路段最為可觀;沿途可見茂密如綠色絨毯般的苔蘚類生長,效果正好有如吸音海綿,造就了絕佳的聲景環境。步道全程採用生態工法,以不破壞原始地表、不干擾底層動物為原則。
這裡更立下了〈寂靜山徑遊客公約〉,寧靜的美好,需要所有人一起來維護:
1. 不大聲喧嘩。
2. 不用擴音喇叭。
3. 不沿途播放音樂。
4. 不踩踏苔蘚。
↑翠峰湖環山步道寂靜山徑路線圖(點擊此處可開啟大圖,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提供)
把身心交給自然 安靜有助穩定心情
亞東醫院精神科主任陳俊霖指出,平常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很多吵雜的聲音,腦袋裡也總是想著要做什麼事,或是被各種情緒占據心思,久了之後甚至有可能造成精神上的傷害。所以很多人會靜坐、冥想,其實就是在幫助人們安靜下來,暫時排空腦中的思緒。
陳俊霖建議,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時段,可能是一週裡選擇一天安靜,或一天當中有一小時能夠安靜,就有助於安定心情。走入山林,或是一個可以保持安靜的場所,就提供一個很好的時空環境,「安靜不等於放空,反而有助於心靈重新整理。」
劉培東也說,「寧靜」其實是一種面對環境的態度。放低音量、就是先把自己縮小、放下,把身體交給自然,在這個態度之下,對自然的體驗和感受性會更深刻。
走入「寂靜山徑」,既提供讓人靜下心、放慢腳步,深度感官體驗與學習的場域,也是保護土地、修復人心的途徑。
相關閱讀:范欽慧著,《寂靜山徑的呼喚》,幼獅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