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家怎麼改造,會想讓你住到老?答案是:打造一個會觸動你內心的家!
來自日本、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長友大輔指出,老屋翻新成退休宅,一個很常被忽略、但是卻最重要的思考點,是打造一個有情感連結的家。
「到了一定的年紀,要重新適應新的居住空間,已經不容易。如果翻新後的房子,沒辦法讓住在裡面的人,產生情感連結,再漂亮都沒有意義。」
具體作法可以是在屋子裡面擺放自己的插花作品、畫作;或者,把自己和家人、寵物的合照掛在牆上。
看見心理諮商所治療師陳乃綾也說,看到照片上熟悉的人、寵物,能喚醒大家在一起的感覺,勾起美好的回憶。
長友大輔分享,與其拿雜誌上的漂亮圖片,請設計師照著做;不如告訴設計師你想要的感覺、你的生活習慣和興趣。
你也喜歡用美食招待親友嗎?客廳縮小餐廳放大,聚會更盡興
另外,老屋的格局,通常以客廳為重心,但這樣的佈局,符合現代人的使用習慣嗎?
顧名思義,客廳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也多半兼作起居室,是家人互動的主要場域。
然而,隨著時代演進,想招待客人,很多餐館、聚會場所可以取代,不一定非得請人到家裡。此外,過往客廳以看電視為主,然而,如今人人一台手機或載具,已經愈來愈少人會圍在電視機前了。
因此,現代人的家庭交流時間,多半已轉移到用餐時光,主要交流場所也隨之從客廳移到餐廳。
直學設計總監鄭家皓建議,不妨打破傳統格局,將重心從客廳轉移到餐廳,例如放大餐廳空間,或者將視覺重點擺在餐廳,花更多心力布置。
↑ 現代人常靠聚餐聯絡感情。改造老屋時,不妨調整格局,將重心從客廳移轉到餐廳。餐廳燈泡可以選用3000K左右的,用黃光讓料理看起來更可口。
50後活得更豐盛的收納法則:問自己接下來的人生,想完成什麼夢想
此外,關於老屋翻新成退休宅的另一個情感思考,是人生的斷捨離。整理現有的物品,思考什麼該留,什麼該捨,讓翻新後的家變清爽。
只是,人到了50歲,累積的物品量通常相當可觀,如何取捨,才不會後悔?
居家整聊室資深整聊師王若湄分享,取捨前,不妨問自己2個問題:
1. 接下來的人生,你想達到什麼目的、夢想?
2. 眼前的物品,對於實現夢想,是否有幫助?
王若湄觀察,50世代普遍是「承擔的世代」。
「承擔他人的期待、承擔經濟發展的責任,結果忙了大半輩子,很多時候都是為了別人在將就。」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生命體悟,人生下半場,何妨活得豐盛些,靜下來想想現在最想做什麼,為自己的夢想而活。
也許是希望有個空間可以打毛線,卻始終找不到地方,因為那個空間被物品霸占了。
那麼,請看看眼前的物品,對於實現夢想有沒有幫助;如果沒有,物品的狀態也很完整,何不送出去?比如加入地方性臉書社團,如我是永和人、我是新竹人,讓物品重新發光發熱,幫助其他人的生命。
問題來了,假設找不到合適的新主人,怎麼辦?
到了這一步,許多人會卡住,心想:「再找個地方收起來好了。」
王若湄引用日本專家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分享「先道謝,再道別」的法則:
1. 深呼吸,感謝物品帶給你的美好回憶。
2. 告訴自己,這個物品的價值已經達成了,好好向物品道別。
不過,如果這些物品不會阻礙你實現夢想,也不會影響到居家動線和整潔,倒也不需要強迫自己立刻捨棄。
整理物品,其實是一場探索自我的旅程。練習對物品的取捨,反映的是價值觀的取捨。愈了解自己,愈能做出通透的決定,留下讓自己幸福的物品。
怎麼規劃好用的收納空間?善用聯想法,生活更有餘裕
物品整理好後,第二步是規畫收納空間,同樣可以問自己2個問題:
1. 平常的生活習慣、動線是什麼?
2. 哪些東西常用,哪些東西偶爾用?
王若湄到客戶家中,常發現電視櫃裡面,塞滿了過期的保健食品。吃保健食品要配水,但可能走到客廳,想著要去廚房倒水,一坐下來看電視,就忘了。
所以,她推薦以聯想法來進行收納。吃保健食品要喝水,那保健食品就該放在離水近的地方,比如飲水機附近的櫥櫃。
另外,也要配合身體狀況調整。如果視力不佳,瓶瓶罐罐放在櫃子裡面,看不清楚標籤,倒不如直接放在桌上。不必為了賞心悅目,把家打理得像樣品屋。
常用的東西,如果必須越過重重阻礙,才能拿到,最後通常會順手放在某個平台,久了,家裡就亂了。
與其如此,不如考慮自己的行為,量身打造動線、位置、高度適合的收納空間。一方面可以縮短拿物品的時間,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東西要用的時候找不到,只好再去買,結果買了一堆功能相似的物品。
陳乃綾提醒,老屋翻新是大事,如果家中還有其他成員,建議彼此多討論接下來的房子想怎麼改造,一方面讓家人做好心理準備,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家人的參與感,從而凝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