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愛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按:到了熟年階段,因為歷練或個性的定型,容易有種症頭:只覺得自己是對的,成為特愛指正別人的「正義魔人」。高愛倫因而有感,說話鑑定、評論別人很容易,只是,也願意認真地鑑定自己嗎?5種常見熱門話題,一探談話的界線。
年過五十,萬勿言語刻薄。
年在青壯,少演正義人魔。
言語刻薄與正義人魔,都很像情緒復仇者。建設性少,攻擊性高,善意薄弱,憎恨強烈,把自己的認知見解當旗令,沒有討論研議空間。
但,言語刻薄的不一定是正義人魔;正義人魔可就必然會言語刻薄。
很多人都怕正義人魔;因為他揮舞著正義大旗顯得如此威風凜凜,你反駁,反而顯得不道德、很鄉愿。
正義人魔旗過土焦,就像謠言致人於死,而謠言或謠言者卻可以兩手一攤說:他自己要對號入座,干我何事?
相較之下,言語刻薄的人反而一點都不可怕,只是討人厭而已,閃避他就好了。
鑑定別人很容易,但是,我們認識自己嗎?也願意認真地鑑定自己嗎?
**
我喜歡寫文章的原因之一,是在字字句句中,揪出自己的應事有沒有態度或觀念問題;如果會指出生活上不喜歡的人我互動方式,完全不是為了糾正別人,實為警告自己不要像個恐怖分子。
我喜歡文字、漫畫、視頻,這些工具所創造的幽默,不管是讚頌、不管是嘲諷、不管是指桑罵槐,都有讓人捧腹大笑的力道。
但是幽默風趣,有沒有特別叫座的素材?又有沒有需要慎重的禁區題材呢?可以找些熱門話題來做分辨。
**
1. 兩性話題
叫座題:
只要是消遣兩性關係的素材,幾乎誰看誰笑;尤其,女欺男、夫畏妻,喜感很強,婚否皆然。
全世界靠兩性題材為業的文字漫畫家,對地球和平是有貢獻的。
因為不管我們怎麼強調平權,事實上,男壯女弱是生理事實,這個生理事實影響心理層面。
男人怕女人,是強者讓步;男人讓女人,是鐵漢柔情。
總之,男性在文化產物裡扮演「偽弱勢」角色時,可以贏得讚賞與喝采,因為這個世界還是有一個承軸:真正的強者不會與弱者爭鬥的。
禁區題:
雖說「消遣兩性關係的素材,幾乎誰看誰笑」,但是在生活的真實悲劇裡,連嘲諷強者施暴的幽默、連影射惡質當事人的抱不平,都可能讓受害一方得到更多的侵犯,讓人看得氣難平、心很痛。
這,就是不要在傷口上撒鹽的最簡單例證。
2. 八卦話題
叫座題:
很多行業會有潛規則。
潛規則的運用,有時是約束,有時是管束,有時則可能是上對下、官對屬、權對平的侵犯特權。
四格漫畫跟專題報導,都是指導入門新人的教學講義、保護手冊,用存在的事實,告訴天真可愛的新秀,你正在進軍的行業裡有那些隱藏的危險,你該如何警覺與迴避。
禁區題:
好萊塢電影,一拍再拍握有權勢的人如何騷擾從業人員的電影。
韓國影視行業,一爆再爆經紀人強迫女性屈服性事的霸凌新聞。
以上真實事件,造成很多自我結束的死亡事例,對魔鬼,批無可赦,對冤魂,就請不要再刨根掀底了吧!
3. 標題聳動
叫座題:
把事件誇張的放大10倍,的確會引人難逃吸引,但是看罷,最多只會遭笑罵一個誇張之罪而已。
誇張,也不是全然的不好。
爆破片、飛車片、科幻片,哪一個不誇張?這些誇張,卻是好感誇張,讓人隨著創意與想像力,得到娛樂的紓解。
文字標題則是一門行銷心理學,多數的網站用誇張取勝,優質的網站,則以鑑賞力所能帶動的聚焦力來累積流量。
在網路上,一篇文章的點閱率,有3個關鍵因素。
第一、是標題的吸引力。
第二、是作者的吸引力。
第三、是題材的吸引力。
禁區題
從事過編輯訓練的專業都知道,有一種懸疑性或反問式的標題是很具吸睛魅力的。
但是,誇張可接受,詛咒則難忍。
我看過很惡毒的懸疑性標題,結果不但與主訴事件相反,而且全文並沒有真正惡劣實事,這樣的行銷心理就真的讓人難以理解,好像不殺雞卻提了一桶漆去潑了讓人害怕。
4. 揚善即善
叫座題
善人善舉天下時聞。
大人物做大善事,小人物做小善事,大家能力不同,可是心的品質都在同一水平的檔次。
當我們欽佩有人捐善款、有人捐或買義賣品、有人捐出公益用地、有人奉獻傷殘救助時……,我們會不會陷入一個自以為是的評論角色,直指財力更好,能力更大的人,「他憑什麼沒有表態與動作」?
行善不是競爭,行善不是角力,行善是「我願意」。
我們只為善人鼓掌,我們不去糾舉沒有行善的人,也許他有他的困難,也許他已默默做了更多善事,以致沒有多餘的預算。
敬人善行是敬。
迫人善行是迫。
可敬不可迫。
身後遺產裸捐慈善機構是偉大的情操。但生前,誰有資格決定別人財產的分配呢?
禁區題
如果人家已經贊助公益,我們不應該說:還不是為了抵稅。
如果人家已經捐了物資,我們不應該說:還不是為了製造形象。
如果人家已經捐了善款,我們不應該說:還好意思捐這麼少?
如果人家捐了家庭餘物,我們不應該說:還不是用不到才給別人。
5. 人性可信
叫座題
2020年開春,全世界瀕臨新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的肆虐。
因為過程中有人為的疏失,所以整個疫情幾度失控。
國家之間,相互援助有之。
遠親近鄰,相互供罩與代縫布口罩有之。
焦慮積壓後,大家相約到開放空間短暫聚餐,救經濟也放鬆自己。
很多鬥士,在為別人的生命賣命。
很多親人,在安全考量下暫時拒見彼此。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個女兒騎了一天單車去探望確診的媽媽,媽媽隔著門說:「你回去吧,我的門是反鎖的,如果你要強行進來,我就只能別無選擇地先死給你看。」
在死亡與淚水吶喊中,我們看到很多屬於人性的愛。
禁區題
疫情時間長了,有人不耐、有人不甘,加上必須橫渡恐懼與死亡的考驗,所以理性在疫情中也失控了。
最可惡的失控者是這兩種人。
一種人是逃離疫區後,在大眾平台上張狂得意自己有多厲害,或躲在暗處想要傳染給別人,這算哪門子幽默?
另一種人是遠觀受苦黎民的鍵盤手,除了幸災樂禍,還無所不用其極地以尖酸刻薄語言來污辱受困者。
在鍵盤下藏匿的寡情,讓我們看到很多屬於人性的邪惡。
再說一遍:鑑定別人很容易,但是,我們認識自己嗎?也願意認真的鑑定自己嗎?
在淹沒智商的氾濫資訊裡,沒有人再有權無知了,因為人的社會,不管在相安無事或大難臨頭的時候,都不該忘了:幫助別人生存的法則,也正是自己的生存法則。
※50後你有哪些夢想?一起來完成50件想做的事!
歡迎加入50x50夢想計畫→https://goo.gl/E1eQ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