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怡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避免血糖失控,是許多中年族群共同的心聲,尤其國內有超過200萬名糖尿病友,每年以2萬5,000人的速度持續增加,更要當心血糖飆升。不過還有許多潛在的危險族群,稍不注意,就會讓病況更嚴重。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約有50%的患者,罹患糖尿病卻不自知,而在國內,也僅有40%的患者,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內,必須提高警覺。
如何預防糖尿病 量、測、輕、動4原則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級醫師蔡世澤表示,當血糖過高,如同器官浸在糖水中,再加上高血壓、高血脂、出現蛋白尿等危險因子,全身大小血管都處於不斷發炎、受傷的狀態,也將愈來愈容易病變。
糖尿病是「隱形殺手」,但要注意的是,血糖也並非愈低愈好,如果低於70 mg/dL就屬於低血糖,一週內不可以超過2次,否則如心臟等器官無法獲得養分,恐怕會引發心肌梗塞。
擔心自己是否是糖友潛在族群?蔡世澤強調,最重要的是注意有沒有家族病史,其次注意身材,牢記「量、測、輕、動」的原則,分別是量腰圍、測血糖、選輕食和多運動。
中年糖友共病多!提早注意血糖升高
隨著超高齡社會將來臨,糖尿病發生率和盛行率也愈來愈高,不過卻並非老年人的專利!
蔡世澤指出,糖尿病發病平均年齡在50歲上下,患者有肥胖、過重、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的比率很高,「中年罹患糖尿病的特質,會有很多共病,或三高一起併發,治療需要面面俱到,有些心臟問題也難以避免。」
他說明過去國外研究中,60歲前後發病的患者,平均已有10年病史,倒推50歲就有血糖升高的現象,時間拖愈久,風險也愈高,因此有20~30%的糖友,剛發病就有視網膜病變的症狀,其實都已潛伏了一段時間。
一人有糖尿病,另一半罹病率多一倍!「家庭」成為控糖關鍵
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糖尿病長年為國人10大死因之一,由於病程較長,影響範圍不只「個人」也擴及「家庭」層面。患者的「控糖」關鍵,也需要家人協助調整飲食和生活型態。
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分享,自己的父親和岳父都有糖尿病,因此特別有感觸,「慢性病能控制好,不只是一個病人的問題,家裡的人也要一起來參與。」
蔡世澤表示,預防糖尿病,強調以「家庭」為中心,因研究指出,接受家庭支持教育指導照護的病友,糖化血色素HbA1C可從8.9%轉為7.7%,下降1.2%,「糖尿病引起的死亡率可以減少2成。」
尤其中年人好發的二型糖尿病,不只來自遺傳,和生活型態也大有關係。例如夫妻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但一人有糖尿病時,另一半罹病機率就多了一倍,代表有相近的生活習慣,因此接觸的風險也類似。
他提醒,糖尿病關乎生死,患者由於容易住院,心臟、腎臟病或死亡機率都比健康成人更高,才會有「罹患糖尿病的人,比一般人還少活2年以上」的說法。
多數糖尿病可控制!掌握「4C」特性
蔡世澤強調,糖尿病雖然需要長期抗戰,但絕大部分的人可以「預防」,並非所有糖友都會侵犯視力和器官,不需要過於恐慌。
他強調,平時就要掌握糖尿病「4C」的特性,特別是最後一項「Controllable」(可控制性),遵照醫囑吃藥或施打胰島素,切莫依賴保健食品。
1. Common(普遍)
現代人飲食西化等生活習慣,以及壽命延長,將讓糖尿病愈來愈常見。
2. Complex(複雜)
糖尿病為複雜的慢性疾病,多半非單一因子造成,包含先天遺傳和後天各種環境因素。
3. Costly(費用高)
糖尿病常因為傷口變化或是併發症,相對治療費用也會增加許多,帶給家庭不小經濟負擔。
4. Controllable(可控制)
努力做好控制,即使將來罹患糖尿病,併發糖尿病的機會也比較低,超過8成都會因為控制而改善,蔡世澤常依此鼓勵患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飲食、藥物、運動三管齊下 自我監測不可少
積極增加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對於預防和預後都有幫助,蔡世澤建議,可依照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建議包含飲食、運動、藥物和監測,採取以下4種方法。
1. 飲食控制
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的病人,建議減少熱量攝取,維持健康飲食型態。同時限制飽和脂肪攝取,使其低於總熱量7%。
2. 藥物治療
當糖化血色素高於(含)8.5%時,宜併用兩種抗糖尿病藥。有典型高血糖症狀時,可依照醫師評估,注射胰島素。
3. 運動計畫
建議每週有超過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是每週至少3天,每天至少20分鐘比中等強度稍強的體能活動,有助於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減輕心血管疾病風險。
4. 血糖監測及自我衛教
建議每天至少3至4次以上血糖自我監測,並安排長期且持續的追蹤計畫與定期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