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高峰在50至55歲!醫師:死亡率高,50後8大徵兆要注意
卵巢癌是婦癌當中死亡率第一!請提早預防。
文/蔡怡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更年期停經後,小心卵巢癌的反撲!
卵巢癌的死亡率是排名婦女癌症第一位,比乳癌和子宮內膜癌更嚴重。但不少患者回想發病時,都是「好像沒有症狀」,卵巢癌來得無聲無息,病程卻是凶猛又頑強,極容易復發,婦科權威醫師指出,先天遺傳和後天壓力,都可能是發病原因。
卵巢癌症狀難察覺,初期當作腸胃病
49歲張小姐,從事美容行政多年,在2017年時摸到下腹有腫塊,起初不太在意,某一天嚴重腹瀉,以為是腸胃型感冒求診,醫師卻發現不太對勁,轉到大醫院檢查,才確診為卵巢癌末期。
「當下不能接受,覺得人生快差不多了,連遺書都已經寫好,後來發現是自己不了解,所以才這麼害怕。」張小姐和多數卵巢癌患者相同,發現時已是晚期,而她遵照醫師建議的療程,手術後接著進行化療。
在2019年初,她發現卵巢癌再度復發,「像是又被打了一拳」,轉以口服藥物控制病情至今,並且慢慢克服對癌症的恐懼。
「我想過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把自己當作病人,也會繼續上班。」張小姐心理感到安慰的是,在這場大病後,和家人關係更親密,自己每週開始上健身房,感覺體力和肌肉都慢慢恢復,也一點一滴累積活著的希望。
↑張小姐(左2)在罹患卵巢癌後,更珍惜和先生及一對雙胞胎兒子相處的時光,圖為2019年7月和家人赴綠島潛水。(張小姐提供)
50至55歲是卵巢癌高峰,8大症狀要提高警覺
收治張小姐的雙和醫院副院長、婦產部主任賴鴻政說明,許多患者就醫時,都會先問「卵巢在哪裡?」對於卵巢癌一知半解,且相關症狀並不明顯,容易和腸胃道疾病混淆,因此容易延誤治療。
他說明,卵巢位於子宮和直腸之間,「像核桃一樣」,當腫瘤擴大,就容易壓迫到腸胃,有超過一半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因此過去一年內,如果突然出現以下8大症狀,每月頻率還超過12天,就要提高警覺!
包括:
1. 腹水
2. 腹脹
3. 下背疼
4. 頻尿急尿感
5. 易飽足
6. 腸道異常
7. 性行為疼痛感
8. 腹痛
其他還有便秘、腹瀉等非典型症狀,或是外觀看起來小腹微凸。
如何分辨卵巢癌的高危險群?他強調首先要注意年紀。統計台灣卵巢癌發生年齡,最高峰就在50至55歲之間,平均53歲,比起美國提早10年。
然而停經後,卵巢理當沒有作用,為什麼還有癌化風險?賴鴻政解釋,「所有的原因其實在年輕時就開始了,機轉雖不是很明確,但普遍認為是輸卵管受傷的細胞,慢慢掉到卵巢上。」
卵巢癌的來源,有超過9成並非卵巢「原生」,而是由卵巢「提供很肥沃的土壤」,旁邊輸卵管的上皮掉落,就像種子一樣,經過數年開始長起來,又可稱為「卵巢上皮癌」。
他提醒,約27%的患者具有家族遺傳體質,如家裡有血緣關係的成員具有乳癌、卵巢癌病史,或自己已經得過乳癌,則罹患卵巢癌機率也會比較高,最好預作基因檢測。
除了先天基因外,後天生活習慣也有影響,他推測,情緒壓力太大也是危險因子之一,「壓力會反映到卵巢周圍的細胞,承受愈多氧化壓力,受傷就愈厲害,癌化風險愈高。」至於是否肇因於環境荷爾蒙或是汙染物,賴鴻政認為,並沒有明顯的特定因素。
他常建議患者,透過規律運動來舒緩壓力,因臨床觀察,體能和肌肉量愈好,預後的狀態也更佳,「鼓勵病人不要一直休息,或一直進補,也要找教練鍛鍊一下,讓關節、肌肉、體能恢復得更快。」
卵巢癌易復發,台灣5年存活率45%
卵巢癌的表現複雜,治療也須配合多種方式,賴鴻政分析,對於首次治療者會優先考量手術,「看能不能切除乾淨」,手術後進行化療,有7成以上病人會暫時緩解,但也有不少棘手案例,面臨治療的瓶頸。
「抗藥性的病人非常難處理,怎麼打(化療)就是沒有用,邊打就邊復發,換藥還是繼續長。」他補充。
統計台灣在2016年,就新增1507名卵巢癌病患,人數還持續上升趨勢,排名女性常見癌症第8位,他強調,台灣治療水準高於平均,在歐美等國,晚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約30%,而台灣的存活率約45%,因此「不要放棄治療希望」。
健檢找出卵巢癌?裘莉也篩出婦癌基因
賴鴻政說明,目前醫界正努力的方向,是讓卵巢癌能達到「早期篩檢,早期預防」目標。
現有檢查方法,如內診、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和正子攝影,或透過骨盆超音波,可以看到卵巢是否有長東西和腫瘤大小變化,但「有時今天看正常,可是3個月或半年就長出來,或出現腹水。」半年內就可能從無到有。
另外,目前可採癌症基因BRCA1、BRCA2檢測,知名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即在檢測後,發現具有致癌基因,因此預防性切除乳房和卵巢,「這是目前唯一能夠早期預防的方法,但不是每人都能接受。」
卵巢癌首次治療通常以手術切除優先,但賴鴻政指出,「開刀不是看到黑影就開槍,術前需評估影像、症狀,和切除乾淨的機會。」
他收治過許多患者,都是已開過刀,但腫瘤並沒有清除乾淨,才轉診過來,「腫瘤大顆不可怕,可怕的是小顆但到處都是。」後續治療相對更辛苦。
如果再度復發,則以化療為主,他坦白說「只要復發一次,就永遠會再復發,時間長短而已。」看過病友因擔心復發,處在極度焦慮的情緒中,特別強調「不要害怕,還是要好好過自己的生活。」
賴鴻政建議患者,把癌症當作一種慢性病來看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同樣無法根除,也許反反覆覆發作,但隨著醫藥進展,還有DNA修補藥物、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陸續開發,未來還有更多治療機會。
※50後你有哪些夢想?一起來完成50件想做的事!
歡迎加入50x50夢想計畫→https://goo.gl/E1eQ5U
☆加入50+LINE,每日資訊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40efu3793r
2019/09/30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50+線上學校|林麗琪的植物水彩畫】!影音課程永久觀看
→https://pse.is/4bx9r4
加入50+LINE!你的老後不一樣!
→https://pse.is/4dj4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