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惠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對於疲憊且辛苦的子女而言,擁有相信自己的可能性的家人,將成為其穩定的力量。父母能夠為離巢的孩子所做的事,就是祝福與鼓勵。亦即對即將拓展自己人生的子女,激勵其士氣。如此一來,獨立的子女才不會覺得是迫於義務,而會發自內心地經常與父母聯絡,這樣家庭才能真正扮演著大本營的角色。
女兒3歲時罹患了心臟病。大手術前的某一天,女兒對我說:「老天爺真壞。如果讓一個人出生的話,就應該要讓他幸福快樂地活下去才對,為什麼要讓人生病呢?」聽了這段話,我的心都碎了。為什麼身為父母的我健康無事,只有我的女兒生病,到底我做錯了什麼事,老天要讓我承受如此嚴峻的考驗,我真的很怨恨上帝。然而更令人沮喪的是,除了上帝之外,我沒有其他可以依靠之處。當時我祈求上帝,要我做什麼都可以,只要讓我女兒活下去。
幸運的是,手術非常成功,女兒也恢復了健康。從此之後,我放棄了對女兒的所有期盼,只希望她能夠健康長大就好。轉眼間,女兒27歲了,而且還帶了一個想要共度一生的男人回家。
「任何人都必須嘗試擺脫父母或老師的羽翼,邁步向前才行。」這是赫曼.赫塞(Hermann Karl Hesse)的《達米安》一書中,出現的一句話。
34年前,我結了婚,並且離開父母的懷抱,而在3年前,我也看著自己女兒結婚及獨立的模樣。當我獨立時,只是抱持著將即將開創自己人生的悸動心情,完全無暇顧及父母的心情如何。然而,當我女兒說要結婚的瞬間,坦白說,我並不是很開心。
希望孩子留在身邊久一點?放棄這種欲望吧
我希望女兒能留在自己身邊久一點,面對興奮地準備結婚的女兒,有時我心裡會感到難過。雖然我覺得女兒看起來年紀還很小,但是卻不得不送走她。那時我才意識到自己進入為人父母的第二道關卡,就是不再扮演把孩子擁在懷中,保護及照顧他們的角色,而是成為送走長大成人的子女,守護著子女成家立業的角色。
回顧那個在女兒獨立前心慌意亂的自己,我想,對於子女的獨立真正感到害怕的人,或許不是離巢的子女,而是必須送走子女的父母也說不定。
父母一方面想看到孩子很瀟灑地獨立,生氣蓬勃開拓自己人生的模樣,另一方面卻又無法接受子女真正地獨立門戶。
他們隱隱約約地告訴孩子:「你不太了解這個世界,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而讓孩子心生膽怯。因為唯有如此,子女才會害怕而不敢離開自己身邊。父母往往期盼子女能夠一如往常地依賴自己,始終維持著緊密的關係。
然而,父母愈是想要阻止孩子獨立,孩子就愈會跟自己唱反調。於是,從阻止自己獨立的父母身邊逃離,變成孩子的一個目標,但是真正獨立時,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成了一個在人生道路上徘徊的傻瓜。因此,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上堂堂正正的一分子,並且能好好地活下去的話,在為時已晚之前,父母應該放棄將子女綁在身邊的欲望。
讓孩子放心單飛,扮演安心的後援
雖然人們認為獨立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也覺得這是件讓彼此關係變得疏遠,而令人感到悲傷的事。然而,子女的獨立並不會讓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疏遠,而是使得關係進一步昇華,開始讓彼此角色改變的一個過程。
如今,子女已經必須獨立並組建自己的家庭。此時,父母所能做的就是脫離原本絕對性的保護者角色,成為一個提供穩固後援的大本營。
在攀登諸如喜馬拉雅山這種高山時,探險隊通常會先建立一個大本營。它是一個探險隊休息及進行萬全準備的前哨站,也是避風港。因此,當探險隊試圖攻頂時,萬一不順利,會先返回大本營休息及補充元氣。成年的子女所需的正是這種大本營。在失敗或遭遇挫折時,能夠暫時先回來,放鬆地休息並獲得撫慰;因此,這個能夠確認自己並非孤軍奮戰,可以取得再次挑戰能量的地方,就是稱為「家庭」的大本營。
對於疲憊且辛苦的子女而言,擁有相信自己的可能性的家人,將成為其穩定的力量。但是,為了攻頂而努力去挑戰,卻是孩子的本分。我們或許還是會對獨立的子女感到不安、不信任及擔心。但是我們不能凡事去干涉成年子女,不能對子女的人生指手畫腳,更不應該試圖掌控及撼動子女的人生,那只會對早晚要離開的子女,造成另一種精神負擔,並且造成其內心的傷痕。
父母能夠為離巢的孩子所做的事,就是祝福與鼓勵。亦即對即將拓展自己人生的子女,激勵其士氣。如此一來,獨立的子女才不會覺得是迫於義務,而會發自內心地經常與父母聯絡,這樣家庭才能真正扮演著大本營的角色。
別讓孩子變媽寶,而是鼓勵他獨立
「母親不是讓子女依賴的人,而是讓子女不再依賴的人。」這是美國作家桃樂絲.肯非爾德.費雪(Dorothy Canfield Fisher)在小說《媳婦》中,總結母親的角色時,所寫下的一句話。我在看著女兒婚姻生活的模樣後,重新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
至今我仍將女兒視為一個需要受到保護的孩子,但是她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了。幸好我不曾向女兒吐露自己的這種想法,只是相信女兒會做得很好。偶爾跟女兒通話時,會覺得女兒做得比我還好。那時,即使我什麼都沒做,心裡也會感到十分欣慰。
所以我認為,父母與成年的子女能給對方最大的禮物,應該是彼此都讓對方看到自己正過著幸福的人生吧!有時因為彼此太過忙碌而疏於聯繫,可能真的不知道對方過得如何。但是無論如何,彼此之間的關係絕不會疏遠。
3年前,女兒懷了她期待已久的孩子,不久後卻又流產時,我靜靜地擁抱著女兒,並且對她說:「這不是妳的錯,知道吧?」這樣就夠了,不是嗎?還需要多說些什麼呢?
(本文摘自金惠男著,《你和我之間:找到遠不孤單,近不受傷,剛剛好的距離》,大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