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田全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為了讓自己能愉快進行因義務而必須去做的事情,進行一點小「儀式」是訣竅。那就是將「必須」或「應該」轉換成「來做吧~」。我直接將其稱為「來做吧~」法。
把「待會必須打掃!」換成「待會來打掃吧!∼」,「必須工作」則替換成「來工作吧!∼」。或許有人會覺得怎麼這麼簡單?但實際嘗試後,真的就能實際感受到打掃或工作變得沒那麼討厭了。就算是更嚴肅的事情,例如把「必須回應客訴!」換成「來回應客訴吧∼」,原本有沉重義務感的工作,也會變得沒有那麼嚴重了。
實際上不只是「感覺到」,而是真的會減輕。這點在心理學的實驗也得到了驗證。
實驗請2人一組,一前一後站立。首先,請站在前面的人強烈想像:「自己的體重非常重,而且雙腳生根在地,完全無法移動。」這種狀況下,站在後面的人想抱起他時,竟然會真的覺得重到抱不起來。
接著,請站在前面的人強烈想像:「自己就像長了翅膀一樣輕盈,彷彿快要翩翩飛起。」此時,要後面的人抱起他,竟然能夠輕鬆抱起。當然,前面的人體重完全沒變。
換句話說,覺得「自己真的很重」時,體重就會真的變重(的感覺);覺得「自己非常輕」,實際上體重就會變輕(的感覺)。
言歸正傳,簡單來說,「來做吧∼」法是把上述實驗證明的內容,套用在日常生活中。
對自己說「來做吧~」,啟動大腦行動力
在工作上,抱著義務感,深刻覺得「必須做這個!」、「必須做那個!」時,工作就會真的變得又苦、又難、又麻煩。但只要露出微笑,抱著「來做這個吧∼」或「來做那個吧∼」的輕鬆心情,實際上工作大多會變得很順利。
當眼前出現必須處理的義務時,如果一定都要做,那就放手去做。但既然決定要做,就稍微改變思考方式,像「接下來做這個吧~」一樣,在語尾加上「吧~」,然後露出笑容笑一個。
把這種做法變成一種儀式,藉此訓練大腦。
日本橄欖球選手五郎丸步踢球前,總會擺出同樣的姿勢,那也是一種儀式。
對自己送出「來做吧∼」的訊號,然後微笑進行。把這當作是一種慣例,就能像五郎丸一樣很容易踢球成功,今後做任何事也都會感到非常輕鬆吧∼
實際上,有一位女士在我的建議下開始了這個儀式。當時她覺得飯後的收拾和洗碗真是麻煩到不行。但在我教導她「來做吧∼」法後,她告訴自己:「待會來整理收拾吧∼,整理收拾輕鬆愉快!」,同時試著面帶笑容去進行。於是,整理收拾逐漸變得愈來愈像休閒活動一樣,輕鬆愉快,亮晶晶的廚房也逐漸變成了舒適的場所。
搭配「笑一個」,讓大腦產生愉快感
再重複一次,大腦原本就具有追求愉快、避開不愉快的機制。所以告訴自己「這個行動很快樂(=愉快)」藉此調教大腦後,不管再辛苦的工作、再麻煩的收拾打掃,都會變得很輕鬆。
不僅如此,拿飯後收拾的例子來看,愉快最後真的會成真。就如同五郎丸透過儀式,踢出好球,用「來做吧∼」這句魔法咒語,搭配「笑一個」的表情把它變成儀式之後,原本抱著義務感、不得已去做的事情,就會逐漸變成一種愉悅,實際導出好的結果。好的結果就是「愉快」,大腦會追求「愉快」而逐漸活動起來。苦差事也會慢慢變成快樂的工作,最後令自己樂在其中。
想要讓效果變得更好,不要只是在語尾加上一個「吧∼」,而是一定要搭配「笑一個」進行。許多實驗證明,「微笑」會讓大腦產生「這件事很愉快!」的錯覺,請大家也試著露出笑容做事吧!大腦已知人類在愉快的狀況時,就 會自然而然露出笑容,所以,剛開始就算勉強自己也好,試著露出微笑後,心情自然就會變得更愉悅。
反之,擺著苦瓜臉做事,大腦就會判斷現在是痛苦狀況。這樣就會愈做愈厭惡,效率也無法提升。
開心喊「Ya!」,效率就會變好
既然都要做,就改用「來做吧~」的說法,然後加上「微笑」。如此簡單的儀式就能訓練大腦愉快地開始行動。
之前發生了一件事。
有一個人在北海道從事NPO活動,每天在外跑完業務,還要回辦公室整理資料,他覺得非常麻煩,所以做得非常心不甘情不願。結果,他會把工作累積個2、3天才處理,導致結果更嚴重。後來他打電話來跟我訴苦,說他真的很厭惡做資料。
於是我建議他在製作資料前,先笑一個,然後告訴自己3次:「製作資料好開心啊!Ya!」然後再開始工作。
結果在當天,他又打了通電話過來。「小田先生,不得了了!我照著你的話去做,結果才花30分鐘就把資料做好了。至今從沒發生過這樣的事!」
世界上應該有很多這樣的人吧!工作明明馬上就能完成,內心卻覺得麻煩或討厭,大腦才會覺得那件事情很沉重。其結果,可能會造成效率無法提升。
既然都要做,那不如開朗、愉快地露出笑容喊「Ya!」。光是導入此儀式,做事的效率肯定就會比現在更好。
(本文摘自小田全宏著,《負面情緒的逆思考術:擺脫焦慮,逆轉怒氣,停止抱怨,讓壞心情激發好能量的大腦訓練法》,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