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世界快樂報告」的新指標,如何啟發人生下半場?
快樂必須分享,不然它會失去味道。
文/洪蘭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鄰居有飯吃,你的飯才吃得香
快樂很抽象,卻是每個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標。二○一六年三月,聯合國公布了一個「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用國民所得、平均壽命、社會支持、信任等作為評比指標,結果第一名的國家是丹麥,最後一名是東非的蒲隆地,美國在一百五十七個國家中排名第十三。
今年評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它多增加了一項「均樂」(happiness inequality)。
在貧富不均的國家裡,即使自己很有錢,也活得不快樂,因為怕別人眼紅來搶,心不安。心安是快樂的充分必要條件,心不安,山珍海味吃來也味同嚼蠟,只有當你的鄰居也有飯吃時,你的飯才吃得香。
統治者向來都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會暴動,法國大革命就是一例。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其實眾不樂時,你也樂不起來。《簡愛》作者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就說,「快樂必須分享,不然它會失去味道」。
在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方案」中,台灣幸福排名第三十五,次於新加坡的二十二名與泰國的三十三名。台灣人現在比我小時候富裕多了,但還是有很多人懷舊,因為人際關係疏離,心靈空虛了。
其實研究發現,要快樂很簡單,就是盡量「利他」(altruism),當我們幫助別人時,善行會活化大腦的愉悅中心,產生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我們也會從服務別人中看到自己的價值,這帶給我們自信。
有一回下大雨搭公車時,我看到司機下來冒雨推一個坐輪椅的老先生上車,他濕淋淋地回到座位後,車上響起一片掌聲。司機紅著臉,沒說話繼續開車,但我注意到一直到我下車,他的臉都是微笑的,而車上的氣氛好像也融洽了很多。
禮讓行人、替後來的人扶住門都是舉手之勞,但這就足以帶給別人和自己快樂。美國前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說,當蠟燭點燃另外一根蠟燭時,它沒有損失,房間卻變得更亮。
台灣現在有七十餘萬人在做志工,占十五歲以上人口的百分之三點六八,這就是台灣幸福的來源。每次從國外回來,都深深覺得住在台灣很幸福,就以機場的通關和領行李來說,我還不曾見過哪個國家比台灣更友善、更迅速的(包括新加坡在內)。我們只要多像那位公車司機一樣,多給人一個微笑,多幫助人一點,幸福就在你心中了。
人一定要惜福才會幸福。
(本文摘錄自洪蘭著,《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天下文化出版。)
☆加入50+LINE,每日資訊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40efu3793r
2018/08/17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加入50+網站會員!即享專屬7大權益
→https://pse.is/44efyk
實踐夢想的第一步「50X50夢想計畫」
→https://pse.is/3gf6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