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陳莞欣 圖/Shutterstock 資料來源/Yayoi Kusama Official、The Guardian、The New York Times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2024/12/17更新):點點女王草間彌生個展「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將在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5月4日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展出,展示近70組/件作品,聚焦她1951年至2005年間的重要創作轉折。
有著「前衛女王」之稱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色彩繽紛的圓點,是她最大的特色。不少人因為這些可愛的圓點,愛上草間彌生的設計。
但是,1929年出生的草間彌生能成就大師地位,依靠的不只可愛,而是一種堅持做自己的不服輸精神。
年輕時期的她,以一系列裸體創作與行動藝術,衝撞保守、父權的日本社會,被稱之為「前衛女王」。在經過精神崩潰、被日本媒體污名為「不知廉恥」的早期生涯,草間彌生無畏社會壓力,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就在50歲後,終獲日本大眾認可,並成為世界知名的藝術家。
很少人知道,草間彌生48歲就自願住進精神療養院,迄今已超過40年,儘管如此,她仍每日前往工作室作畫9小時,趕在生命終點之前,將腦內源源不絕的想法,轉化為精采的創作。
不幸家庭裡的藝術奇才
草間彌生的創作題材,紮根於她的童年生活。1929年,草間出生於長野松本的大戶人家,家裡經營育種事業,相當富有。然而,童年時期,草間的父母感情並不和睦,兩人時常爭吵。草間從12歲起就有幻覺、幻聽的症狀,醫師診斷她患有「綜合失調症」。她常覺得自己可以聽得到花草說話的聲音,或者是看著桌布上的圓點無限蔓延,延伸到天花板上,將自己淹沒。
不過,也正是因為出生在富有的家庭中,草間很早就接觸到家中所收藏的各類畫作,啟蒙藝術天份。在飽受幻覺所苦時,畫畫是她自我救贖的方式。那些因為幻覺而出現的圓點、說話的花草,也成為她日後創作的題材。
紐約過嬉皮日子 反戰、和平與身體解放
28歲那年,已經在日本嶄露頭角的草間決意遠離僵化的日本藝壇,和母親斷絕關係,前往紐約。
在紐約,她度過了一段貧窮的日子。除了洋蔥和番茄,紐約的物價高到她買不起其他食物,冬天也開不起暖氣。在冷到睡不著的日子裡,她從早到晚站在梯子上做畫,白色的帆布上布滿了密集的點,無限的蔓延,隱沒創作者的自我和他人。這就是她早期的代表作「無限的網」。
60年代的美國,是社會上反戰、嬉皮精神興起,普普藝術起飛的一段時間。當時在美國發展的草間,也受到了這樣的時代氛圍感染。32歲那年,她開始創作陽具形狀的軟雕塑。這個時期最有名的作品「千舟連翩」,是一艘船上載滿了白色的陽具。
草間彌生後來在自傳《無限的網》中指出,創造出這些重複的陽具,是為了處理她對性的心結與恐懼。從小,她被教導性是汙穢的,女人不能自由戀愛,也不能隨便跟男人交談。但是,教導她性有多羞恥的母親,卻又會指派她去跟蹤父親,蒐集父親和藝妓偷情的證據。草間因此對性產生噁心感,也對性壓抑的男女不平等產生質疑。
嬉皮風潮伴隨著性解放的思想而來。38歲時,草間發起了行動藝術「草間‧乍現」,全裸的嬉皮在時代廣場或是布魯克林大橋等紐約的地標上擁抱、接吻,她則在他們身上畫滿圓點。不久後的行動藝術「永恆的愛」更加驚世駭俗,她讓觀眾被四面鏡子環繞,以五彩的燈光打在雜交的男同志身上。班瀾的光點,在男人的裸體上閃現;高潮時,人們互相在彼此身上畫滿圓點,創造出迷幻奇異的氣氛。
草間以這些男子的裸體為畫布創作,但並不與他們發生性行為。在紐約那段日子,她唯一一段感情是和超現實藝術家Joseph Connell柏拉圖式的愛情。Connell不只熱烈的愛著草間,在藝術上也給她很大的啟發。然而,1973年,Connell去世,草間的身心受到巨大的打擊,回到東京,住進療養院裡。
回到日本 打破保守壓抑的父權社會
當草間在紐約藝術圈發光發熱之際,日本媒體對她的報導,仍多停留在窺淫、指責她傷風敗俗的層次。草間的父親在看到報導後對她說:「你竟然淪落到這種地步?」母親則表示每次看到她的消息見報都覺得丟臉,簡直無顏面對鄰居和祖先。
媒體和父母的反應,反映了當時日本社會的保守,和性解放風潮正盛的美國著有巨大的落差。草間在自傳中回憶起她剛回日本時的感受:「首先最讓我震驚的是男人們作威作福的情況,可說是和以前一樣如出一轍。」
她發現,即使色情文本早就泛濫於大眾文化,性之於女人,仍是個無法被公開談論的話題,更遑論解放。面對男人在婚姻之外的性活躍,女人只能默默忍耐。對此,她相當不以為然:「與其被世人的眼光或是古老的道德束縛,女人不如拎個行李箱,要飯也好,露宿也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活,就像我一樣。」
搬回東京的草間,在療養院對面開設自己的工作室,持續用大膽的行為藝術創作衝撞保守的日本社會。但當時的日本,尚未成熟到能欣賞她的藝術理念。草間在自傳中提到,她曾邀請男性企業家觀看裸體模特兒的展演,那些老男人卻只會對女模的下體指指點點,甚至動手動腳,讓她氣到「想把他們全給閹了!」。
女性時尚先驅 叫好又叫座的成功
在80年代以前,草間和日本媒體之間的關係一直相當緊張。但這種狀態,卻在80年代後有了轉變。隨著裸體藝術躍升為全球藝術主流,媒體對草間的報導角度也轉為正面,她的藝術事業也變得更加活躍。1993年,她代表日本參加當年度的威尼斯雙年展。早期的代表作「無限的網」,在2006年的拍賣中更創下136萬7300元的高價。
除了藝術以外,草間在商業領域也取得了相當的影響力。2012年,她和LV合作,全球60國都可以買到LV和草間彌生聯名的系列商品,包含點點包、點點長夾等。2014年,她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100位藝術家之一。
草間彌生和LV合作,在2012年推出聯名商品。
草間彌生的作品在她中、晚年之所以大受歡迎,可以說是日本社會終於跟上了這位前衛女子。西語媒體《LA PLATA HOCHI》稱,草間彌生的作品,同時展現了身為女人的強悍與脆弱,她的創作中有被精神疾病折磨的痛苦,但也有滿溢的童心。女性消費者只要了解她的創作背景,就能夠和她產生共鳴。
此外,草間本人就是個時尚的先行者。她總是帶著彩色假髮,畫鮮紅的口紅,穿著招牌的水玉圓點洋裝,即使到了80歲都是如此。隨著日本進入高齡社會,女性壽命延長,在社會上更加活躍;即使是過了中年的女人,也開始像少女一樣喜歡鮮豔可愛的事物。這點剛好和草間強烈的自我風格不謀而合。日本作家酒井順子如此形容晚年草間所帶起的風潮:「草間彌生在中年時期雖被當成季節商品,老了以後卻徹底爆紅。水滴圖案和普普風的配色,都讓人覺得很可愛」
創作是最好的醫生
草間彌生截至目前為止,她已經累積了超過5萬件的作品。即使步入老年,她的創作能量也沒有因此減少。現在的草間,仍和當年搬回日本時一樣,住在療養院裡,每天到工作室創作。她的養子,也是工作室助手的高倉功說,草間每天早上9點起床,在20分鐘內吃完早餐,接著就在工作室作畫到晚上6點,週末也在醫院的小房間繼續作畫。
對長期飽受精神疾病所苦的草間來說,創作是一種自我治癒的過程。她曾說,「藝術是我最好的醫生。我最喜歡的就是畫畫,睡覺的時候也畫,到死之前都會繼續畫。」因此,即使體力大不如前,她仍堅持坐在輪椅上,在助手的協助下繼續創作,就像是在和死亡比賽一樣,每天不畫到筋疲力盡不罷休。她表示,自己從來沒想過退休,「只要還有力氣,我就會繼續畫。我想再活個200、300年,把我想傳達的訊息留給繼承者和未來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