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消除疲勞的休假法:制定屬於自己的「寬鬆計畫」
懶可以,但必須懶得有方法。
文/小林弘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有計劃」的「輕鬆假期」
第一章的最後,讓我們來談談「休假日」。
假日不想安排任何事,只想慵懶地度過一天──很多人都是這麼想吧。
可是,從醫學角度來看,以這樣的方式度過假日是最糟糕的,不僅不能消除疲勞,反而還會讓疲勞感增加。
說到這裡,希望各位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假日也要積極地做各種活動」,在家裡慢慢地、悠閒地度過也是很好的方式,但一定要掌握一個要點:「訂立寬鬆的計劃」。
之前我曾建議過要安排一天「睡覺日」。如果能在平常日中找一天當「睡覺日」是最好的,不過很多人都沒辦法做到吧?對於這些人,我建議「至少在假日時,不要設鬧鐘,睡到自然醒」。
聽到這句,你一定會覺得這只是毫無計劃地度過假日吧?並不是!
訂定「不設鬧鐘睡覺」這個計劃是很重要的。
請不要認為「什麼嘛,就這樣喔」、「硬凹嘛」而小看這個計劃。
再說一次,這本書最大的目的是讓你知道「放慢腳步生活的祕訣」。
先前也說過了,在「放慢腳步的生活」裡,「安心」是不可少的。
因此,請著眼於「安心」這個字眼。
人,本來就會因為擔心「接下來不知道會怎麼樣……」,或是後悔「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而讓自律神經嚴重失調,交感神經的活性會猛然上升,血管收縮,陷入一種緊張狀態。
不安和後悔,會直接給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做好「計劃」是必要的。
在假日時,只要做「寬鬆的計劃」就好。如果你毫無計劃地度過假日,什麼都沒想就慵懶地度過一天,那麼到了晚上,當你想到:「明天開始又要上班了!」就會很懊惱的想:「啊,今天又什麼事都沒做,浪費了一整天……」
如此一來,這個本來應該是安心、放鬆,副交感神經活絡,而身體正要慢慢進入睡眠狀態的時間裡,卻因為腦中盤旋著「討厭的心情」、「有點後悔的想法」,於是讓自律神經的平衡出現失調。
如果真的想要慵懶地度過一整天的話,在假日前一天的晚上,就要做出決定:「明天我要澈底慵懶地度過一整天!」─這點非常重要。
人,很奇妙,當我們「訂立計劃的瞬間」就會變得安心。
而且,不管這個計劃的內容是什麼,只要有完成到某種程度,就會覺得「啊,太好了」而變得安心些。
所以,雖然同樣是「慵懶地度過一整天」,但對於自己來說,「有計劃性的,和預料之外的」,其感受到的心情是不同的。
想怎麼樣度過假日都沒有關係,但請一定要遵守「有計劃性地度過(即使是寬鬆的計劃也沒關係)」這個法則。
找出自己的「放鬆模式」
只要一切都在計劃中,那麼就算是「一整天都懶洋洋地過」也沒關係。
不過說真的,對於四、五十歲的人來說,一整天都懶洋洋的話,疲勞的感覺反而會變得更強─這點請一定要記住。
應該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覺:「年輕的時候甚至可以睡到傍晚,但年紀大了以後就沒有辦法了」其實,一直睡覺,或是不斷保持在懶洋洋的狀態,那都是很需要體力的。
一般而言,就算不設鬧鐘,大概也會在中午十二點前起床,此時,如果沒有後續計劃的話,結果就是讓時間慢慢流逝而已。為了不要陷入這種「沒有計劃性的懶洋洋狀態」,找到「屬於自己的放鬆模式」就很重要。
去釣魚,或是去購物,都好。只要是可以讓自己輕鬆度過,不要太過勞累的方式就好。
當然,重點也是要「有計劃地」執行。
雖然沒有必要真的列出行程表,一分一秒都照表操課,不過要有類似「傍晚四點前應該要買完東西」、「這兩個小時就享受一下做○○的快樂吧」,這樣的概略性計劃。
如此一來,就可以安心玩樂,也不會有額外的疲勞累積。
就我而言,我會找出一個屬於自己的能量場域,在假日的時候去晃晃。雖說是能量場域,其實也只是一間喜歡的咖啡廳,或大樓頂樓而已,不過,在那些地方,邊看書邊喝咖啡就是最好的放鬆模式了。不用特別測量數據,便能感覺到副交感神經活絡起來、自律神經變得協調了。
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散步也可以,在公園度過下午的時光也可以,和朋友見面聊天也可以,找一個適合你自己的放鬆模式,有計劃地執行,這就是好好度過假日的祕訣。
(本文摘錄自,《慢一點,小林弘幸的究極健康法:每天15分鐘的神奇改變》,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加入50+LINE,每日資訊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40efu3793r
2018/05/2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